台江1. 「拜溪墘」祭典
所謂「拜溪墘」,起因於早期庄北曾文溪水稻常常因為山洪爆發而改道,屢屢危及咱庄頭住民身家安全,居民為祈平安乃因而衍生出屬於本里特有的祭典儀式。根據火旺叔公口述,大約在1929年(昭和4年)時,本庄全部眾蟻民(爐下)利用拜天公(玉皇大帝)時,許願如曾文溪洪流能往外移出不再侵臨本庄,將謝戲加演三初早(清晨四點至七點),豬羊一副、金紙四配,同時公親寮庄將於每年農曆七月底,各戶備辦菜、飯、牲禮、金銀紙錢答謝溪神、好兄弟,期望可使本庄耕地增加,百姓生活好安居,所以隔年1930年(昭和5年)開始在「溪仔底」一線,舉行還願拜溪墘祭典,至今已有七十幾年的歷史。
2. 「拜溪墘」祭典 – 劍獅碑
除了「拜溪墘」外,咱更依清水祖師指示在曾文排水線(舊曾文溪河道)臨庄一側(河道左岸)設有北「劍獅」、南「石像」,中間另植神榕三株等避邪物鎮攝。每年清水祖師聖誕當天,除了犒賞咱庄外五營兵將,也會為「北獅」、「南象」綁上紅綵帶。而今所建的劍獅碑已非原始物,原本的劍獅碑是由木雕材質所造,但因風吹日曬後,早已腐朽掉,後來才改以石材造型,卻十足威風凜凜,鎮攝在河道臨庄的入口位置,彷彿要「青瞑蛇」不可造次擾亂生民。
3. 「拜溪墘」祭典 – 七星劍臺
同「劍獅」、「石象」一線,在「獅、象」之間,「拜溪墘」之初,原另植有神榕三株;中間一株因病枯槁,民國七十六年大廟建成之後,乃在枯槁神榕舊址重立一對交叉直立七星劍,與「劍獅」、「石象」同守溪畔。
4. 「拜溪墘」祭典 – 石象碑
早期這一帶有刺竹叢生,就連庄內自己人,如果不多加注意也不容易發現,隨著河道旁農地的開墾,如今石象已能「光明正大」地守在溪流流出庄頭的位置。長期經風化的關係,石象不免有些地方出現殘破,近來,經在地園藝家劉進桂先生的巧手補修,更顯她敦厚可愛的風貌。細觀「劍獅」、「石象」的座向,恰好對曾文溪舊河道成一迎一送的態勢,在迎來送往之間,以「獅、象」立碑的意涵,頗耐人尋味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