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1996年11月20日亞武聯執委會公聽證會於上海奧林匹克俱樂部,中華民國國術總會正式申請加入亞洲武術聯合會,改寫台灣國術史最重要的一頁
2008年北京奧運-中國武術進入奧運會的必要性-台灣精武體育會會長 黃連順提供
中國武術國際化發展思考
中國武術研究院 :嚴建昌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政治與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中國古老的武術運動也煥發了勃勃生機。在「挖掘整理、繼承發展、普及提高」的方針指導下,十幾年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從北京第十一屆亞運會,成了亞洲奧林匹克大家庭的一員,到已經成功舉辦了四屆武術錦標賽;從國際武術聯合會的成立,到最近剛剛被國際奧委會承認為國際單項組織。武術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國際體壇,從而實現了幾代武林志士振興中華武術的夢想和武術源於中國,屬於世界的承諾,可以說中國武術已進入了全面推廣發展的階段。因此這也給我們提出了一些新的問題,如:中國武術在國際體育舞臺上如何定位,中國武術與西方體育如何融合,中國武術又將如何進入奧運會等等,對這些問題的深入探討和研究無疑對武術國際化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圖片:1996年11月20日亞武聯執委會公聽證會於上海奧林匹克俱樂部,中華民國國術總會正式申請加入亞洲武術聯合會,改寫台灣國術史最重要的一頁***
一、中國武術的基本特徵
任何一種體育項目的存在和發展,都有其自身的規律和特點。從武術的文化內涵和技術風格來看,已從一種獨特的民族文化形式,躋身于世界體育文化之列。其固有的特徵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傳統性
武術的傳統性,首先表現在中國文化的深刻影響上。中國文化對武術的影響,不僅是武術自然地接受文化環境影響,而且更重要的是歷代武術家自覺地運用中國傳統規範技法,闡述原理,達到了文武合一,交融一體的程度。如內外合一的技法原理,內外兼修的修煉原則,內外互導的訓練原則,映現著鮮明的「天人合一」的文化色彩。中國深厚的文化積澱不僅影響著武術理論,而且決定著武術的運動特徵,成為武術發展的動力。因此,中國武術這一富有傳統特色的體育項目,具有強身健體、防身自衛、培養體能、團結禦敵等民族文化與民族精神的傳統性。另外,在傳統的武術觀念中,武德與武術也是密不可分的,無論是套路之美抑或技擊之功,都沒有離開「武德」這個軸心。武德不僅具備了現代體育道德所需要的共同道德意義,而且有現代體育道德所欠缺的道德品質。因此,要解決當今世界體壇的暴力問題、金錢問題、商業化問題等等,出路或許可以在古老的中國傳統武德文化中找到。
競技性
武術的技擊方法和內容,有著自身發展的本質特徵及原因。從武術的技擊角度來看,武術是「具則剛柔並濟之道,虛實攻守之學」、「始以至實用」的技擊之術,技法成為武術最突出的特徵。武術的技擊方法,攻防技術的運用,是通過身體的運動來實現的。其特點是,通過動靜變化規律來體現千變萬化的技法。古代中國人的奇正相生、快慢相間、虛實分明的動靜觀成為武術技擊的技術原理,也決定了武術的運動風格,因而武術講求方法巧妙運動,倡導巧力而斥拙力,這與西方的競技體育思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西方競技體育崇尚一種力的強者哲學,主動進攻,快者贏,強者勝,有力打無力是其表現形式,通過一決勝負體現個體力量的外在征服。武術技擊的特徵是「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以小力勝大力」,「以弱勝強」,這與西方體育思想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文化性
武術是中國的國粹,是中華民族身體文化的一個突出表現。作為一種文化活動和文化現象來說,它依賴于中國文化的整體發展。隨著中國社會生活和相應文化本體的歷史演變,武術本身也隨之發生了形態的變化。自近現代傳統武術走上了體育化的道路以來,由於基於競技比賽與養生自娛或防身自衛的不同職能,當代的專業武術與民間武術也有一個明顯的界限。這樣也就產生了中華武術走向世界的兩條不同的路線,即體育競技路線和文化交流路線,這也決定了中華武術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充分體現了它多元化的價值功能。
圖片:【北京体育大學武術系海外校友會於第三屆武術世錦賽美國巴爾地摩合影吳彬院長、張山、李德成、黃凌海、王玉龍、韓勁松、黃連順、李霞等】****二、對中國武術走向世界的認識
中華武術的發展方向,無疑應在民族傳統的基礎上,朝著國際化發展。中華武術的國際化,也就是武術走向世界體育之路。其國際化的標誌,無疑是進入奧林匹克運動會。
武術因其自身的特點而天然就是一項世界性的體育運動。如今世界正式開展的體育運動項目進入奧運會的有28個,非奧運會有100多個。但是,還沒有一個體育項目,像中華武術這樣含哲學、美學、心理學、中醫學等於一體,有著豐富內涵。可以說,武術是體育,也是文化,是體育與文化的完美結合。從競技武術的角度來講,前幾年我們將武術中長拳類的拳械規範起來,並借1990年北京亞運會之際使其成為亞運會的競技項目,再逐步由亞洲推向世界,實踐證明這是可行的,也是成功的。當然目前尚需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地優化競賽內容,增強並提高套路競賽的評分準確性和區分度,促進高難美新的技術發展。同時還要提高散手運動的訓練水平和競賽水平,為武術進入奧運會做好物質準備。
為此,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武術作為傳統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已被滲透進民族的風格、習慣、心理、感情、思維和欣賞方式等。從某種意義上,武術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縮影。既然武術是一種文化,武術以一種民族文化的形式去進行國際間的文化交流,顯然是可行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但將具有鮮明民族風格的中華武術作為一種體育競技形式,相對於另一種異族文化,特別是西方的體育文化,表現出明顯而截然不同的獨立性。因此,我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就是帶有鮮明中華民族特色的體育運動,如何與西方的體育思想相融合。
讓我們先來看一看東西方文化、體育的不同。客觀而論,西方體育和中華武術是兩支不同源流、不同結構、不同發展脈絡的文化體系。
西方體育折射著古希臘文明精神的光澤;武術則交融著中華文化生命的律動。西方體育崇尚人體力量和自身形象的真與美;武術則在陰陽二氣理論的引導下,外取神態內表心靈,在意趣中求得一種美的和諧。西方體育總是在一種有限的時空裡尋求人類自身的最大發揮和極限;武術則力圖在天人合一、物我相融中把握人的生存精神。反過來,如果說中華武術是在其「以形喻勢、內外合一」的典型文化特徵中,用諸如「大鵬展翅」、「金雞獨立」、「黑虎伸腰」、「白鶴亮翅」等仿生式的惟妙惟肖的術語來命名動作,使之完全帶有農業文明的痕跡,並有其明顯的「圖騰崇拜」的深厚淵源;而西方體育則使用以某人創造的高難度動作的個體人名進行命名,並使其在整個創造過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中華武術旨在使運動的個體在心、神、意、氣與手、眼、身法、步等達到一種心動形隨、意發神傳中的「內外三合」和「形神兼備」;西方體育則追求動作編排中的「高、精、尖、難」。
放下東西方各自古老文化的架子,武術的內在原則是多元而模糊的,西方體育的內在原則是單一而精確的。從人類社會的探索未知的方法上,「西方文化通過分析和還原追求本質,帶有通過實驗分解來達到純粹化和普遍化」(阮紀正《太極拳系統文化論綱》)。中國文化則是通過全面和綜合使其折中,帶有通過人與自然的吻合來達到心靈個性的調適和昇華。
總之,中國武術要想推向世界,就必須向奧林匹克體育精神「更高、更快、更強」靠攏,這是現實。因此,面對奧林匹克體育,中華武術首先得進入,進入後才談得上融合,融合後才可能有所發展,發展了自然會推動奧運體育的完善。
三、對武術進入奧運會的展望
中國武術進入奧運會的必要性
武術源於中國,屬於世界 武術是在中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產生並發展起來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早在兩千多年前,古代中國人按照當時的哲學思想和文化模式,從生產和生存的鬥爭中,逐步創造了具有獨特風格的健身與養生方法。人們喜歡它、運用它、發展它,逐漸形成了徒手套路、器械套路和技擊散手的運動體系。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武術特有的價值功能,已引起了世界的矚目,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的武術愛好者紛紛湧入中國學習武術,這反映了中國武術已經向國際化邁進。因此讓更多的人瞭解中國武術,儘快地將中國武術推進奧運會以豐富奧林匹克精神,就成為我們武術界的奮鬥目標,這不僅是中國武術的需要,更是世界人民的需要。
武術與奧林匹克運動相融合,會使奧林匹克運動更加完美和諧 顧拜旦先生曾說過:「奧運會要通過藝術的展示和示範來引起大家對文化藝術的興趣。」奧林匹克運動是人類社會進入工業革命以後開始的偉大的社會實踐,在人類文明史上具有廣泛的影響和深遠的意義。而在現代的奧運會大舞臺上,還沒有一個中國奉獻的運動項目,這與十二億人口的泱泱大國,以及上下五千年燦爛的文化是極不相稱的。
在中國近代社會一系列劇烈的變革中,奧林匹克運動傳入了古老的中華大地,與中國體育及其社會文化背景經歷了激烈的衝突、碰撞和交流後逐漸融合,並形成了當代中國體育的主流。這一變化也給中國武術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使競技武術登上了體育舞臺,這是中國傳統武術與奧林匹克運動相互融合的結果。中國武術進入現代奧林匹克運動舞臺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0年代,1936年柏林第十一屆奧運會上,中國武術隊就做過精彩的表演,博得了世界各國代表團和德國觀眾的好評,因此可以說中國武術與奧林匹克運動的融合將是世界體育發展的必然。
中國武術進入奧運會的可行性
穩定完善的競賽體系 自50年代武術被確立為競技運動項目以來,武術運動經歷了幾十年的風風雨雨,在摸爬滾打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競賽體制和趨於成熟的技術體系,同時還擁有眾多的裁判員、教練員和運動員隊伍。另外,武術規則經過幾次修訂,使其更趨完善、規範和科學。尤其是1996年出臺的新規則,在健全競賽機制,增強技術的區分度,提高評判的準確性等方面,又向奧林匹克運動邁進一步。
國際武術組織的壯大
改革開放給武術的發展帶來了機遇,使武術走向世界的步伐加快。1984年在武漢市舉行了有12個國家和地區武術界代表參加的國際武術座談會,與會人士發出了由中國牽頭成立國際武術組織的強烈呼聲。1985年在西安舉行的第一屆國際武術邀請賽期間,成立了國際武術聯合會籌委會,之後歐洲武術聯盟、亞洲武術聯合會、南美洲武術功夫聯合會以及非洲武術聯合會等相繼成立,目前國際武聯已發展到了77個會員國,這些都是武術進入奧運會的基本條件。
國內外武術比賽的成功經驗
1953年,在天津舉行了新中國第一次規模較大的全國民族形式表演及競賽大會,武術作為大會主要表演項目之一,邁開了作為體育項目進入競賽領域的第一步。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武術競賽日臻完善並頗具規模。國際武術比賽也隨著武術的發展,逐步走向正軌。目前,已成功地舉行了四屆國際武術錦標賽,武術已成為亞洲綜合運動會的常設運動項目,並且套路技術體系也已規範,散手運動競賽也趨於成熟。這些成功的國內外武術比賽經驗,為武術進入奧運會提供了物質保證。
四、結論與建議
中華武術的傳統性、競技性和文化性,不僅反映了武術自身博大精深的文化特徵,而且也是中華武術走向世界的基礎。武術源於中國,屬於世界。中華武術的發展方向,應在民族傳統的基礎上,依照規範化、科學化和社會化的序列朝著國際化方向發展。武術進入奧運會,是中華武術國際化發展的必然,同時也是東西方體育走向融合的結果。今後,武術應加強自身的改造,不斷地向奧運精神靠攏,以儘快實現武術進入奧運會的目標。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