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11-10 23:58:11| 人氣32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太極拳的產生 圖:黃連順教練於馬來西亞第二屆世界武術賽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太極一詞,始見於《易經》系辭上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丙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這裏的生,不是產生,而是演變的意思。亦即八卦由四象演變而來,四象由兩儀演變而來,太極的變化流通,包含或陰或陽,呈現柔與剛兩種不同的屬性,八卦即四象,四象即二儀,兩儀即太極。唐代孔穎達所著《周易正義》書中,解釋太極為”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太初、太一也”。亦即是天地未分之前,混而為一的元氣。它至大、至博,這一混沌不分的元氣,或為陽剛,或為陰柔,千變萬化,作用無窮。太極圖呈圓形,內含陰和陽兩個半弧形的類似魚形的圖案。以太極來命名拳術,象徵著太極拳是圓轉的,弧形的,而且說明它的拳法、拳理包羅天地的變化,博大精深,是一陰一陽,剛柔相濟的高深拳術。
太極拳到底產生於何時?到底何人所創?武術界一直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爭論不休。一種說法是,認為太極拳在六朝的韓拱月、程靈洗、程X,唐代的許宣平、李道子,明代的殷利亨時,早有此項拳術。只有各自的叫法不一,或名三十七勢,或名後天法,或小九天(共十四勢),或名十七勢,雖然名稱不同,而實質是不一樣的。例如關於唐代道家許宣平的”太極功三十七勢”的記載,見於宋遠橋著的《宋氏家傳太極功源流及支派考》載:許宣平,唐代江南徽州府X縣人,隱城陽山,結簷南陽,辟穀,身長七尺六鬢長至臍,發長至足,行及奔馬,每負薪賣於市口,獨吟曰:”負薪朝出賣,沽酒日夕歸,借問家何處,穿去入翠微。”李白訪之不遇,題詩望仙橋而回。其所傳太極功是受業於歡子,名三世七,因共三十七式而名之,又名長拳,長拳者,因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無間斷也,總名三十七勢。其各勢名稱,與太極拳十三勢大致相同。其不同的名稱,為彎弓射雁、簸箕式、雀志尾、彈指、太山外山推碾、桂樹蹬足等數勢,尚有四正、四隅、九宮步、七星八步、雙鞭、雙擺蓮等六手在外,以之鍛煉腰腿,舒展血脈。其鍛煉之法為單式練習,一手練成,再練一手,而所練之手,亦不固定次序,惟在練者自擇,自三十七次逐一用成,則自然貫串,能呵成一氣,故又名長拳也。
民國以後出的書,以太極拳為宋末張三豐所創的遇法最多,張三豐歷史也是傳說不一。據清代黃黎洲所撰《王征南墓誌銘》載:”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胃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仆,故別少林為外家,蓋起于宋之張三豐。”
”張三豐為武當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進,夜夢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又據《張真人傳》載:真人遼東懿州人,姓張,名全一,又全一,又名君實,字元元,號三豐,史稱宋末時人,生有異質,龜形鶴骨,大耳圓目,身高七尺,修鬢如戟,頂作一鬢,常戴偃月冠,一笠一衲,寒暑禦之,不飾邊幅,人皆曰為張邋遢,所啖升鬥輒盡,或辟谷數月自若,書過目為忘,遊處無恒,或雲一日千里。洪武初年,至蜀太和山,結庵玉虛宮,自行修練。洪武二十七年,複入湖北武山,與鄉人論經典,娓娓不倦。一日在室讀經,有鵲在庭,其鳴如爭論,真人由窗視之,鵲在樹,注目下睹,地上有一蛇,蟠結仰顧,少頃,鵲鳴聲上下,展翅相擊,長蛇采首微閃,躲過鵲翅,鵲自下複上,俄時性躁,又飛下翅擊,蛇亦蜿蜒,輕身閃過,仍著盤形。如是多次,真人出,鵲飛蛇走。真人由此悟以柔克剛之理,因按太極變化,而成太極拳,動靜消長,通于易理,故傳之久遠而功效愈著……。
還有人認為,張三豐之後,傳太極拳的有陝西的王宗,溫州的陳州同,海鹽的張松溪,四明的葉繼美,山右的王宗岳,河北的蔣發,蔣發傳河南懷慶府陳家溝陳氏。
近代人唐豪(字範生),民國時,曾於30年代親到陳家溝考查,經其考證,提出太極拳乃是明末清初(西元1644年,甲申年前後),河南縣陳家溝陳氏九世祖陳王廷所創。
陳氏家譜在其九世祖王廷旁注:”又名奏廷,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在山東名手,掃蕩群匪千余人,陳氏拳手刀槍創始之人也。天生豪傑,有戰大刀可考。”在他著的《拳經總歌》的一首詞(長短句)中寫到:”歎當年披堅執銳,掃蕩群氛,必次顛險。蒙恩賜,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悶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趁餘閒,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陳王廷的拳法,取材于明代平倭大將戚繼光(1529—1587)的拳經三十二勢和當時其他拳法,並且結合了導引術,使動作跟呼吸協調,而戚繼光的拳經三十二勢,采自當時十六家著名拳法,包括宋太祖(西元927—976)長拳三十六勢在內。因此,太極拳的創造,可以說是採擷了歷代諸家拳法的精華的結晶。
現在我國流行的陳、楊、吳、武、孫五大流派的太極拳,溯源都出自河南陳家溝。陳家溝陳氏傳至第十四世陳長興(1771—1853)時,河北永年縣楊祿禪(1799—1872)從陳長興習太極拳得其秘傳,後在原籍和北京王府教拳,因武技絕倫,被譽為”神拳楊無敵”,創楊派。傳子班侯(1837—1892)、健侯(1839—1917),健侯傳子少侯(1862—1930)、澄侯(1883—1936)。楊澄甫所傳拳架舒展大方,曾在南京中央國術館和杭州浙江省國術館任教務長,著《太極拳體用全書》,名揚海內。
滿族人吳全佑,從楊祿禪及其子班侯學太極拳,全佑優越性其子鑒泉(1870—1942)。吳鑒泉1982年在上海被上海精武體育會和國術館聘為教授,1935年又設鑒泉太極拳社,傳授拳架緊湊,速度均為,以柔化見長的吳式太極拳,創吳派。
武禹襄(1812—1880),河北人,先學于楊祿禪,後又從學陳氏十五世陳青萍創武派,傳拳給其甥李亦佘,李又傳郝為真,為真傳其子月如和孫少如,在上海傳授步法緊湊,動作輕錄的武式太極拳。
孫祿堂(1860—1930),精形意、八卦,著有《形意拳學》、《拳意述真》,是形意八卦名家。後得武郝為真之傳,並結合形意、八卦、創孫式太極拳。著有《太極拳學》,又稱開合太極,以特點近似武式。架高步活,開合豉蕩,另具風格。
綜上所述,現在流行於世的太極拳五大流派,雖然風格各異,而於理則一,異曲同工,各有千秋。它們都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我國武術寶庫中的五顆明地珠。今天,太極拳已經走向世界,在黨和政府和重視和關懷下,這五顆明珠必將放出更加璀璨奪目的光芒。
黃連順提供更詳細!《台灣精武體育會》網址:http://myhome.ethome.com.tw/cm788159/

台長: 黃連順會長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