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7-23 01:44:07| 人氣20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以色列建國(3)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圖:以色列集結部隊 蓄勢大舉入侵黎巴嫩


    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後第二天,埃及的諾庫拉西首相被暗殺,反殖民主義、反法魯克王朝的力量在埃及各地不斷壯大,埃及進入革命前夜。為了安定國內政局,埃及政府匆匆與以色列簽署了停戰條約,但這更激起了民族主義分子對法魯克王朝的反感。在日益壯大的全國性反政府運動巨浪中,法魯克王朝就像一隻即將傾覆的小舟。1951年10月,法魯克政府為了安撫國內的反殖民主義運動,單方面宣佈廢除《英埃同盟條約》,要求英軍從蘇伊士運河地區撤軍,但英國拒絕了埃及政府的要求。
提到《英埃同盟條約》,不能不提及蘇伊士運河的歷史。蘇伊士運河位於埃及東北部,始建於1859年,1869年竣工通航。最初英國反對修建運河,法國為了打破英國對好望角航道的控制,1857年成立了“萬國蘇伊士海運運河公司“,法國佔52%的股份,埃及佔44%的股份,法國對運河公司掌握控制權。但英國也很快把手伸向蘇伊士運河,1875年,英國趁埃及財政拮據,買進埃及持有的全部運河公司股票,1882年英國佔領埃及後,直接控制了運河。1922年,英國承認埃及獨立,但仍保留在運河區的駐兵權。1936年,英國和埃及簽訂《英埃同盟條約》,規定英軍繼續駐紮運河區。
    
    英國拒絕撤軍,埃及人的憤怒開始爆發,各激進團體組織招募義勇隊,向駐運河地區英軍發起恐怖主義襲擊。他們破壞道路,炸毀橋梁,火燒英軍倉庫,暗殺英軍士兵。英軍為了對付埃及恐怖主義分子,在蘇伊士運河地區增兵8萬。然而英國的增兵,不但沒有制止恐怖主義破壞活動,反而促使恐怖主義活動進一步升級,埃及的員警也暗中協助恐怖主義活動。1952年1月23日,英國在中東最重要的軍需倉庫被炸毀,英國宣佈要進行報復。1月25日,英軍司令下令解除運河地區的所有埃及員警的武裝,被埃及員警拒絕。英軍包圍了員警大隊的營地,要求埃及員警繳槍投降。當埃及員警回答“不”時,戰鬥開始了。英軍的炮彈雨點般落向埃及員警營地,200名埃及員警中46人死亡,72人負傷,但員警們始終沒有向英軍打出白旗。
    
    消息傳到開羅,人們沸騰了。1月26日,上百萬人走上街頭抗議英軍的暴行,不久抗議遊行變成了暴力破壞,憤怒的人們放火焚燒英國銀行、商店、電影院、俱樂部。英國銀行的職員多數在地下室中窒息而死,十幾個英國職員試圖跑出銀行大樓,但又被憤怒的人群推回到大火中,直到看著他們燒成黑炭。開羅市中心一片火海,幾百棟房屋焚燬,有多少人死亡已無法統計。後人把1952年1月26日,稱為“黑色的星期六”。
    
    開羅暴動,也為埃及革命創造了時機。由納賽爾等青年軍官建立的“自由軍官組織“,在反政府運動中逐漸成為主力。1952年7月22日夜,自由軍官組織執行委員會宣佈發動革命,7月23日清晨,起義部隊控制了局勢,7月26日,革命軍宣佈廢黜國王法魯克,成立納吉布任主席、納賽爾任副主席的革命指導委員會。新政權宣佈沒收封建王室土地,取消社會等級和貴族稱號,進行土地改革。次年宣佈永遠廢除君主政體,成立埃及共和國,納吉布為總統,納賽爾任副總統兼內政部長。後來納吉布被罷免,納賽爾任代總統。1956年6月,納賽爾當選為埃及總統。
    
    埃及革命成功了,可是英軍仍駐留在蘇伊士運河。1954年4月,新成立的革命政府與英國交涉撤軍,但不久雙方談判破裂。此後向運河地區英軍的恐怖襲擊已經頻繁到每天都發生的地步,讓英國人措手無策。更讓英國人難過的是美國的態度。1954年以來,美國多次公開表示支援埃及。5月10日,美國國務卿發言說:“眾所周知,美國與英國和法國的關係,是基於北大西洋公約的同盟國關係,但這也並不意味著美國在任何情況下都支持這兩國的帝國主義企圖。而且美國也反對加深中東地區的殖民地化。“英國戰後要依靠美國的經濟援助,在美國施壓後,英國不得不在埃及撤軍的問題上後退。1954年7月10日,英國和埃及的談判再開,此次美國代表也列席了會議。7月27日,英埃達成協定,英軍於1956年6月25日以前全部撤出埃及。埃及第一次在對列強的談判中取得了勝利。
    
    雖然英軍撤出了埃及,但蘇伊士運河仍屬於“萬國蘇伊士運河公司”的財產,而“萬國蘇伊士運河公司”的兩大股東是英國和法國。1956年7月26日,埃及革命勝利4週年的日子,開羅舉行了盛大的慶祝儀式,納賽爾總統發表講話,納賽爾最後說:“1955年,蘇伊士運河的收入達1億美元,可是運河公司只給了我們3百萬美元。現在埃及的一些人正在挨餓,而那條財源滾滾的寶河卻在我們的身旁悄悄流過。帝國主義的跨國公司,正在榨取著我們。“面對情緒激動的人群,納賽爾接著說:“我要告訴諸位元一個消息,就在我和諸位講話的時候,那個萬國蘇伊士運河公司已經不存在了,運河公司已經國有化了,運河已經是屬於我們的了。“
    
    納賽爾總統將蘇伊士運河國有化的措施,震驚了世界。英法將蘇伊士運河問題提交聯合國,但未達成什麼結果,英法開始秘密策劃用武力奪還蘇伊士運河。為瞭解決兵力不足的問題,兩國邀請以色列參加作戰。而以色列也早已對埃及的納賽爾政權不滿,三國利益一致,一拍即合。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軍隊首先向埃及發起進攻;英法空軍則於10月31日對埃及發起空襲,然後空投傘兵,發起地面進攻。英法選擇此時出兵埃及,也是有其打算。當時歐洲正好發生了匈牙利事件,蘇軍出兵匈牙利,美蘇的冷戰又達到一個高潮。英法估計美蘇忙於冷戰,無暇顧及埃及的事,所以事先沒有徵求美國的意見就發起了軍事行動。
    
    但英法兩國失算了,不但蘇聯反對英法兩國出兵,美國也強烈要求英法兩國立即撤軍。美國還施加壓力:如果英法不撤軍的話,美國就要停止經濟援助,甚至透過聯合國進行經濟制裁。在美蘇兩大國的壓力下,英法已無別的選擇,只好接受聯合國的停火決議,於11月6日宣佈停火;12月,英法軍隊全部撤出埃及。英法軍隊撤退後,以軍也不得不撤回到1948年停火線以前的位置。第二次中東戰爭以埃及的勝利宣告結束。
    
    第二次中東戰爭後,英法的殖民主義勢力在中東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美蘇兩國的勢力,在中東展開新的角逐。二次中東戰爭的最大後遺症是巴勒斯坦難民問題。戰爭後,以色列為了排除阿拉伯人,把巴勒斯坦變為純猶太人的土地,拒絕在戰亂中逃到國外避難的巴勒斯坦人返回家園。猶太人在二戰前受盡沒有祖國被人欺淩的痛苦,可是以色列在中東戰爭中,又人為地製造了另一群沒有祖國、無家可歸的難民,製造了另一個民族迫害。這也是以色列被世界輿論批評的焦點。
    
    美國在支持埃及獨立,支持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反對英法出兵埃及方面,受到普遍讚揚。但在巴勒斯坦難民問題上,卻過分偏袒以色列,幾乎沒有過問以色列的難民政策。如果美國在巴勒斯坦難民問題上,向以色列施加停止經濟援助等足夠壓力的話,以色列顯然不得不認真考慮巴勒斯坦難民問題。因此人們對美國的看法是:美國在巴勒斯坦難民問題上,不是不能有所作為,而是不願有所作為。
    
    由於無法返回巴勒斯坦的家園,這些巴勒斯坦難民不得不長年生活在巴勒斯坦邊境附近的難民營裏。他們沒有祖國,沒有土地,沒有財產,更談不上民主和自由的奢侈,他們有的只是仇恨和怒火,巴勒斯坦成為憤怒的大地。1960年代以後,巴勒斯坦難民組成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開始用恐怖主義的手段,向以色列和支持以色列的歐美各國復仇,巴勒斯坦人從此成為世界新聞媒體的主角。
    
    三、從泛阿拉伯主義到泛伊斯蘭主義
    第一次大戰爆發後,統治阿拉伯半島的奧斯曼帝國對英法宣戰,被奧斯曼統治的阿拉伯人,於1916年乘機發動了爭取民族獨立的武裝起義。阿拉伯起義軍配合英法對奧斯曼政府軍作戰,1918年10月,起義軍攻佔敘利亞的大馬士革,敘利亞人宣佈成立自己的獨立國家。可是英法兩國早有密約,戰後把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阿拉伯領土劃歸英法兩國委任統治,敘利亞被劃歸法國委任統治。
    
    1919年7月,敘利亞國民大會在大馬士革召開,大會要求西方列強承認敘利亞為獨立的主權國家,拒絕巴黎和會擬議中的委任統治,但參加巴黎和會的各列強對敘利亞人的要求置若罔聞。1920年3月,敘利亞國民大會自行宣佈敘利亞獨立,但英、法兩國拒絕承認。1920年7月,法國向自行成立的敘利亞政府發出最後通牒,要求敘利亞無條件接受法國的委任統治,被敘利亞拒絕,於是法軍發起武裝攻擊,敘利亞軍戰敗。在法國的軍刀面前,敘利亞被迫接受法國的委任統治。
    
    敘利亞人起義,配合英法對德奧作戰,按理本應是戰勝國。但在巴黎和會上,列強卻把其領土分給法國委任統治。中國人也會記得巴黎和會上把中國領土分給日本的恥辱經歷。在那個年代,強權就是真理。英法等西歐國都是民主主義國家,但這些民主主義國家只是對自己的人民講民主,對外國的人民講的卻是強權和利益。
    
    西方世界大恐慌的1929年,兩位敘利亞留學生阿弗拉克和比特魯在巴黎偶然相遇。阿弗拉克是東正教徒,比特魯是伊斯蘭教徒,雖然信仰不同,並未影響兩人的友誼,因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理想。近代以來阿拉伯人一直受壓迫,淪為西方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們在思考:阿拉伯人怎樣才能改變任人宰割的處境? 最好的辦法就是建立一個超越國家和民族的大阿拉伯聯盟,這樣就有力量抵禦西方列強的侵略宰割。
    
    阿弗拉克和比特魯在阿拉伯留學生中創建了“阿拉伯學生會”,傳播他們的 “泛阿拉伯主義”思想。回國後,兩人潛心著書立說,10年以後,兩人在阿拉伯的青年學生中,已成為負有盛名的理論家和宣傳家。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又給敘利亞人的獨立帶來好機會。1940年法國維希政府投降,敘利亞成為德國的勢力範圍。為了與德國對抗,1941年英軍和自由法國聯軍進入敘利亞,宣佈讓敘利亞獨立。1943年7月,在敘利亞舉行自由選舉,成立自己的政府。
    
    為了參加1943年的議會選舉,阿弗拉克和比特魯等人組建了阿拉伯復興黨,但阿拉伯復興黨在大選中一個席位也未獲得。原來當時敘利亞的社會形態是部族制度,一般百姓名義上有自由投票的選舉權,但實際上他們投票時不得不遵從家長和族長的意志,所以投票只是反映了少數大部族首領的選擇,所謂的自由選舉不過僅僅是一個名稱而已。後來阿弗拉克說:“他們(西歐)讓我們搞自由選舉,我們搞了,結果怎麼樣?我們一票也沒有得到,儘管人民是支持我們的。“
    
    阿弗拉克是阿拉伯現代史中極其重要的人物之一,他創辦的阿拉伯復興黨(後改稱阿拉伯復興社會黨),成為阿拉伯世界跨國家的政黨。後來阿拉伯復興黨透過革命和政變的手段,在敘利亞和伊拉克取得了政權,現在阿拉伯復興社會黨在敘利亞和伊拉克都是執政黨,現任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侯賽因也是阿拉伯復興社會黨員。侯賽因總統發起入侵伊朗和科威特的行動,意在用武力統一阿拉伯世界,也是阿拉伯復興社會黨人的泛阿拉伯主義的另一種表現。
    
    在二次大戰前,阿拉伯知識分子對西歐的民主體制多持讚賞態度,也希望在阿拉伯引進西歐式民主。可是1943年敘利亞舉行的有名無實的自由選舉,使阿拉伯的知識分子對西歐式民主體制是否適合於阿拉伯社會開始表示懷疑。之後阿拉伯思想界出現兩條道路或兩種傾向:正確獨裁主義(即所謂“開明專制”)和伊斯蘭原教旨主義。
    
    在正確獨裁主義道路上,埃及總統納賽爾成為第一位阿拉伯人盼望的“正確獨裁者“。1945年,納賽爾等人組成了秘密的反政府“自由軍官團”,1952年發動政變,推翻了法魯克王朝,廢除了君主政體,成立了埃及共和國。但埃及共和國並沒有成為西方概念中的民主國家,而是開明專制的獨裁體制。納賽爾任總統後,在埃及實行“阿拉伯社會主義”。納賽爾在政治上實行一黨獨裁,取締一切反對黨派,阿拉伯社會主義聯盟成為唯一合法的政黨;在經濟上實行工業國有化政策,徵收了英法等外國資本在埃及的企業,較大的民族私人工商業也國營化;在土地政策上,將大地主的部分土地分給無地和少地的農民;在婦女解放方面也有了很大進展。
    
    納賽爾是“泛阿拉伯主義”的信奉者,他認為阿拉伯世界最終應該走向統一的大阿拉伯聯邦。納賽爾設想的大阿拉伯聯邦是超越宗教的政教分離國體,只要是講阿拉伯語的,不管什麼民族,什麼宗教信仰,都是大阿拉伯聯邦的成員。要達到這個最終目標,納賽爾計劃分三步走:第一步,把埃及建成一個富強的國家,成為阿拉伯聯邦的基石;第二步,收回被佔領的阿拉伯領土(主要是指巴勒斯坦);第三步,建成統一的大阿拉伯聯邦。
    
    為了儘快使埃及富強起來,納賽爾採納了蘇聯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方式,重工業、國防工業優先的建國思想。當然納賽爾的社會主義和蘇聯的共產主義並不是一回事。納賽爾是不結盟運動的創始人之一,奉行中立和不結盟政策,既不一邊倒向美國陣營,也不一邊倒向蘇聯陣營,為阿拉伯世界開創了一條新的外交道路。
    
    納賽爾的另一個壯大計劃就是殲滅以色列,解放巴勒斯坦。要達成這個目的,離開大國的支持是不行的。美國支持以色列,納賽爾就向蘇聯尋求軍事上的支持。蘇聯出於冷戰的需要,也需要在中東尋找一個戰略夥伴,雙方有共同的戰略目的,於是蘇聯逐步成為埃及的主要軍火供應國。在蘇聯的援助下,埃及的軍事力量穩步增加,特別是空軍和裝甲部隊有明顯增強,近代戰爭的作戰能力有很大增長。
    
    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一個阿拉伯國家領袖,能像納賽爾這樣得到阿拉伯民眾的衷心愛戴。納賽爾推翻了腐敗的封建王朝,建立了進步的共和國,奉行不結盟的獨立外交,這些都得到阿拉伯人的讚賞。特別是納賽爾敢於向西歐列強挑戰,收回了蘇伊士運河,又使納賽爾名聲大震。納賽爾口才很好,他富於情感的政治演講,感染了無數阿拉伯人民。下面摘錄一段納賽爾的有名演講。
    
    “我們在與西歐列強和以色列雙方作戰。西歐列強製造了以色列,侮辱了我們阿拉伯民族,而且更有甚者,不管在1948年以前還是以後,西歐列強對我們阿拉伯人一直視而不見,對我們的感情、我們的希望、我們的權利,從未給過一顧。我們要教會西歐人,那些愚弄我們、侮辱我們、踐踏我們權利的西歐人,懂得尊重我們阿拉伯民族,認認真真地把我們當作他們的對手。“

(文取自奇摩知識)

台長: Doggy
人氣(20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