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6-21 19:33:36| 人氣904|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痛風與高尿酸退化性膝關節炎脊椎退化~吳養春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痛風與高尿酸退化性膝關節炎~吳養春


         高尿酸所造成的危害,除了痛風關節炎、痛風性腎病變以及尿酸結石之外,尿酸與心血管疾病及代謝症候群;包括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等都有關聯。

         尿酸本身不止是一個代謝的產物,尿酸會直接攻擊腎臟,造成腎臟發炎,同時尿酸也會造成鹽分滯留,因而容易引發高血壓,另外尿酸也會造成發炎反應同時造成血管硬化,痛風跟腦中風、心臟病等疾病及存活率都有極大的關聯。

        在台灣三十歲以上的男性人口中,痛風的盛行率高達3.3%,這個數字是歐美日等先進國家的5~10倍。

        痛風與高尿酸都是慢性病,會造成關節腫痛。但大部分痛風與尿酸過高的病人,常因為害怕藥物的副作用而不肯接受治療。值得關注的是不治療的後果及引起的併發症傷害遠比服藥所造成的副作用嚴重多了。一般而言,降尿酸藥物造成副作用的機率並不高,且目前已有健保給付的治療藥物。

        尿酸值越高,痛風發作的機會越高,飲食中糖分攝取過多及肥胖是造成痛風及高尿酸血症的兩大主因。

       動物內臟、海鮮料的火鍋和湯汁含有「高普林」,會使尿酸在血中形成結晶。要多攝取新鮮的蔬菜水果、避免「高普林」食物,才能避免痛風發作。

       沾黏性肩關節囊炎是指肩關節周邊組織出現慢性發炎,導致組織增厚、緊縮,影響關節活動。「沾黏性肩關節囊炎」症狀包括肩膀活動受限、明顯疼痛等,和關節炎等其他肩膀相關肌肉骨骼疾病很相似。

        肩膀一旦僵硬、疼痛、動作受限,往往被診斷為五十肩,事實上許多原因都會造成肩膀動作受限。

        骨質疏鬆有「健康的沈默殺手」之稱,多曬太陽以增加維生素D,也要多從事走路、慢跑等運動,增加骨質密度,降低骨質疏鬆症「退化性膝關節炎」發生率。

       人體骨頭從出生後,就不斷進行關節軟骨新陳代謝的作用。16歲之前,新生骨頭比退化的骨頭多,但到35歲後,逐漸走向退化之路,60歲以上就是退化性膝關節炎的高峰期。

         如果運動過度或關節曾經受傷,或是過度肥胖,就會使關節提早老化。

         退化性膝關節炎主要指關節腔內的關節軟骨被破壞。主要症狀為關節疼痛、僵硬、腫脹、變形、關節活動時,疼痛加劇及關節發出聲響等。天氣變化時,就會感到關節疼痛,嚴重時,膝蓋變形。

         骨頭缺血性壞死是指骨頭細胞喪失養分造成壞死,因而軟化塌陷,造成整個關節被破壞。

         股骨內髁缺血性壞死通常屬於特發性,好發於60歲以上女性,一般認為可能是創傷引起軟骨下骨板「微骨折」,以及附著其上的骨與軟骨出現塌陷和剝離;可能跟骨髓內供血不足、血管循環阻塞有關。早期會關節腫脹、疼痛、跛行,晚期則會出現關節活動受限的現象。

        骨頭缺血性壞死與退化性關節炎的症狀類似,但退化性關節炎是從關節軟骨開始磨損,慢慢破壞到下面的骨頭;骨頭缺血性壞死的病程速度相對較快,且嚴重度更高。

        治療膝關節缺血性壞死時,首先需考慮骨髓壞死的面積,若壞死面積小於2平方公分,可考慮保守的藥物治療,若藥物效果不佳,可採用關節鏡進行清創及軟骨整形或軟骨細胞移植手術,進一步改善症狀及延緩惡化。不過,若壞死面積過大或關節軟骨表面積磨損嚴重,則需考慮部分或全人膝關節置換手術。

        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後配合復健,絕大多數患者可恢復正常行動和運動能力,不過生活上仍需和正常人一樣多注意關節保健,避免增加關節負擔而引發疼痛,加速膝關節退化。

【護膝要領】

1. 避免肥胖增加膝蓋負擔。

2. 多訓練膝關節周圍肌肉,如大腿前側的四頭肌、大腿後側的二頭肌,強壯肌群和關節穩定性,降低關節磨損機率。

3. 避免不當使用類固醇等藥物、酗酒和抽菸,以免增加關節病變機會,進而導致骨頭缺血性壞死。

4. 運動時量力而為,且建議使用彈性護膝維持關節穩定性,不過護膝不宜長時間使用,建議間歇性配戴,以免肌肉過度依賴護膝而加速退化,導致膝關節問題日益嚴重。

        未退化前的透明軟骨(Hyaline Cartilage)承受力大、彈性佳,一旦被破壞了就不再生,逐漸形成纖維軟骨(Fibro-Cartilage),無法回復至原來的透明軟骨,此時開始產生疼痛。

       適度的運動有助於關節保健,可從事輕鬆游泳等運動,或多做膝關節伸展運動,如將小腿往上抬撐5秒鐘後,再放鬆放下,如此兩腳交換運作,有助於膝關節的伸展。

      「膝蓋劇痛,未必是退化性關節炎所致。」有10%的患者因「關節半月板墊片」磨損或破裂,產生的碎片造成膝關節疼痛,經施以關節鏡手術,清除碎片,並修整墊片後,有效解除症狀。

      半月板墊片磨損、破裂,目前以關節鏡手術,局部或半身麻醉,在患處開兩個0.3公分的傷口,就能診斷病灶輕重,清除半月板碎片,整平缺損之處,減輕疼痛之苦,不必像以往要切開膝蓋進行手術。

        骨關節炎無法治癒,只能減輕症狀,延緩病程,千萬別因關節疼痛而去打不明的止痛針。藥物治療方面,控制症狀藥物常用的是非類固醇止痛劑、糖皮質激素等,能較快抗炎、止痛,但基本病因不會改善。

         玻尿酸為一多醣分子,為大部分哺乳類動物的細胞所合成,為滑膜及軟骨細胞外之基質的主要成分。骨關節炎時,關節內之滑液因去聚合作用,使得玻尿酸的分子量及黏性降低,導致潤滑作用降低。玻尿酸可增加關節液的粘稠度、潤滑關節,抑制滑膜發炎、滑膜變性及軟骨退化,因此可以舒緩患者之疼痛症狀程度,改善關節攣縮及增加日常活動。但是臨床上主要是通過關節腔內注射來進行治療,是一種有創傷的侵入性治療方法。少部分的人會產生過敏症狀。

       國內數十萬人使用的雙磷酸鹽類骨質疏鬆藥物,近年陸續傳出可能增加罹患大腿骨折、下顎骨壞死,以及食道癌風險,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專家委員會決議,「藥廠應於藥品標示建議用藥時間」。

      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藥品組簡任技正戴雪詠說,根據健保局資料庫推估,台灣每年約有卅七萬人使用雙磷酸鹽類骨鬆藥,該藥上市十多年來,國內共接獲卅七例不良反應通報,其中四例為大腿骨折,卅三例為下顎骨壞死,目前沒有食道癌案例。

      台大老人醫學部主治醫師詹鼎正說,雙磷酸鹽類藥物透過抑制破骨細胞作用,可維持甚至提升骨密度三至五%,減少患者五成骨折機率。所以,除非有大腿、鼠蹊部疼痛等疑似大腿骨折,或其他明顯不適,並不建議患者擅自停藥。

      如果吃進過量的「磷」,會加速老化,磷不但會讓血管鈣化,同時會讓細胞加速氧化衰老,而日常生活許多食物,像是乳製品或豆類製品,本身都含有磷,海鮮含磷量更高。吃進去卻反而可能導致老化,因為磷的建議攝取量每天不高於1000毫克,但像鮭魚一片就有517毫克,墨魚每百公克也含磷392毫克,蝦米和干貝,都超過500毫克。

        「在高磷的情況之下,這些血管細胞會變的像骨頭一樣,所以一直刺激、一直刺激,血管就鈣化了。」牛肉類以及起司和蛋黃,幾乎每攝取100公克就到達每天建議量的一半,幾乎蛋白質高的食物,磷含量就一定高,吃進過量,除了可能老的快,也會增加血管鈣化的機率,尤其加工食品可能添加磷,因此醫師建議均衡飲食,搭配足夠的天然蔬果,才能幫助延緩老化。

          類風濕性關節炎,被病友戲稱為「不會死的癌症」,發病時指頭關節的疼痛感,嚴重時如同刀割、榔頭搥打。

          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秘書長張玲瑗,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已13年,她表示難以根除的疼痛,常使得病友感到很折磨,影響到生活品質。

          不少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會變得挑食,比如認為香蕉會導致筋骨痛,就完全不吃,或是聽聞琴酒泡白葡萄可緩解,就猛吃猛喝。張玲瑗的觀念是:「飲食無禁忌、均衡攝取最重要。」

          張玲瑗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體力比較差,一累、疼痛感就會加重,她建議放慢行動速度,行程也不要排太密;若感覺累了務必要休息。

          病毒感染被認為是誘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原因之一,張玲瑗指出,這類患者的免疫力較差,因此若再度染上感染症,病程往往會拖延比較久,因此建議從預防著手,比如外出盡量戴口罩、在冷氣房戴圍巾。

          張玲瑗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的疾病,雖然罹病難免影響心情,但若壓力過大、心情差,反而會影響免疫力,導致疾病控制不佳,不如抱持隨和的生活態度,學習與疾病和疼痛共處。

         台大骨科團隊研發出「關節軟骨再生修補技術」,藉由特殊兩相式軟硬骨再生基材,只需一次手術,就能利用患者自體軟骨組織,來修復關節軟骨損傷,獲得今年國家新創獎。

        這項技術先擷取病人與病灶所在同一關節內的少量健康軟骨,先以特製組織切碎機進行絞碎,再以酵素分解這些軟骨微碎片,這些軟骨細胞會被置入兩相式軟硬骨再生基材內,細胞會形成再生軟骨填補基材內的孔洞。

        修補時,用微創手術將關節軟骨損傷處,鑽成與這基材相同形狀與大小的坑洞,再將承載健康軟骨細胞的基材製放在坑洞處,1年後該坑洞處會被新生成的軟骨組織修補平整。此技術被視為專利布局佳,因而獲獎。

        新光醫院以及北醫附醫骨科,在骨折治療上分別研發出「兼具骨折治療與復健牽引效果的動態固定器」以及「微創輔助鑽孔之骨骼固定結構」,目前已運用在臨床上,雙雙獲得今年國家新創獎。

         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醫師陳新源指出,巴金森氏症目前雖然仍無法完全治癒,但深部腦刺激手術藉由電流控制,調節腦內不正常的活動訊息,以達到運動症狀的控制,效果相當顯著,已成為治療巴金森氏症最有效的手術方式。

         巴金森氏症好發於中老年人,65歲以上的人約有15%會得病。

        每天服用一顆維生素(維他命)B群藥丸,維生素B、C、D和E,能顯著減緩老年人記憶衰退的情況,且他們的思緒清晰,反應能力也較好。

        預防阿茲海默症(俗稱老人痴呆症)除了多閱讀、下棋、動腦袋外,還可以藉由食物來防止。人們可以透過調整飲食結構,延緩大腦的萎縮,讓思維保持敏捷。食用多種水果、蔬菜,多攝取維生素等營養成分,將有助於保護大腦。

  •         肝臟疾病人口非常多,除了酒精性引起脂肪肝,亂吃藥造成的化學性肝損傷也很常見。肝細胞一旦受傷,會走向急性壞死或細胞凋亡兩種途徑。細胞凋亡不會引發強烈發炎反應,可以慢慢被免疫細胞自然清除,但細胞急性壞死會引發嚴重炎症反應。在肝病演變成肝纖維化病程中,就是因肝細胞大量壞死引起發炎反應,最終導致肝硬化。

            薑黃素(curcumin)可抑制肝臟星狀細胞的活化,調控基因,避免受損的肝臟細胞急性壞死,走向對組織傷害較輕微的細胞凋亡路徑,延緩病程惡化。

            薑黃素是由薑黃(curcuma longa)根莖萃取出的化學物質,常被作為食物辛香料,也是常見食材咖哩中的成分之一,它具有抗氧化、抗發炎、抑制癌細胞生長以及對抗慢性肝病等功能。

            脊椎退化,椎間盤就會因失去功能造成神經孔狹窄,神經組織就會受壓迫產生症狀。因鈣質流失或攝取不足造成骨質疏鬆所引起;因長期坐辦公桌而造成肌肉疲勞所引起;因缺乏運動造成股肉延展性與耐力功能降低所引起。

  •     常坐辦公室的上班族,由於長期伏案工作,頸椎長時間固定於一個位置,頸椎則向前屈,頸後肌處於強直狀態。日復一日,頸部韌帶容易發生損傷;像是骨刺壓迫或刺激從頸椎通過的椎動脈,造成收縮,而出現暫時性腦供血不足。出現所謂的「頸因性眩暈」。若猛然轉頭或過度後屈頸部時易發生眩暈,有的會伴有嘔吐、出虛汗等症狀。中、老年人也易發生頸椎病;出現頸椎退行性病變影響椎動脈供血,導致眩暈,視物旋轉、耳鳴等現象。

            「頸因性眩暈」是由頸椎病所引起。常在頸部活動時出現,特別是在猛然轉頭或過度向後仰頭時更容易發生。有的患者在眩暈的同時還伴有噁心、嘔吐、全身出汗等症狀。重者會斷斷續續持續數日或更長時間,症狀才會逐漸緩解。

  •       當頸椎上某個部位骨質增生,壓迫到椎動脈,影響了椎動脈的血液供應。患者除了有頸椎骨質增生、退行性變、椎間盤脫出、繼發性椎管狹窄,使椎一基動脈受壓或交感神經受刺激,引起椎動脈痙攣,使椎底動脈血流變慢,供血不足。「腎生髓、髓養骨」;若骨精虧損、則髓不足、骨失所養,就會發生頸椎骨的病變。髓海不足會引起眩暈、耳鳴。而血流變得緩慢,中醫稱為「血滯、血瘀」。

  • 因頸椎退行性病變,影響椎動脈血液供應,常見於中老年患者。隨著年齡的增長,頸椎間盤髓核中水分逐漸減少,彈力和張力減退,椎間隙變窄、鬆弛,椎間關節穩定性減弱,再加上長期慢性勞損,各種急慢性損傷等,頸椎發生增生,在醫學上稱「頸椎退行性病變」。

  • 長期從事頸部經常相對固定在一個位置的職業族群,如文案、電腦工作人員、司機等。由於頸椎常固定於一個位置的時間長,活動時間少,極易引起頸椎退行性病變,即頸椎某個部位骨質增生,壓迫或刺激經頸椎通過的椎動脈,導致暫時性腦供血不足。

  •    下背痛發生的原因為:「結構性和神經病症」-包括了椎間盤引發的問題,最常見的就是第四和第五節間椎間盤突出,進而壓迫到附近的韌帶或神經,造成背痛和腿麻。此外,例如退化或是脊椎間的關節面卡住或擠壓,還有其他腹腔內臟疾病亦會引起。另一項因素包括:「軟組織病症」-例如背部肌肉拉傷,大多是未熱身的運動員進行劇烈運動,過度伸張造成,只要休息或接受物理治療就能好轉。

  •     預防下背痛,平時要保持良好姿勢,避免體重過重,透過運動強化背肌和腹肌,若急性發炎時建議適度休息或使用冷熱敷,若症狀無法改善可藉由深層熱短波、電療、牽引等物理治療獲得改善。

  •        疾病和衰老通常會伴隨著帶來肌肉萎縮,來自美國愛荷華大學的克里斯托弗.亞當斯(Christopher Adams)為了改變肌肉萎縮為人類帶來種種痛苦的現狀,他的小組開始研究萎縮肌肉中的基因活性。他們使用1300種生物活性小分子來處理肌肉細胞,並對它們基因表達譜進行比較,最後發現一種名為熊果酸(ursolic acid)的化合物具有對抗肌肉萎縮的效果。

  • 資料來源:(中央社記者龍瑞雲台北2日電)中國時報【李宗祐╱台北報導】自由時報記者王昶閔、林嘉琪 中央社記者林思宇 記者劉嘉泰  中國時報【黃天如】【李宗祐】【黃菁菁】法新社斯德哥爾摩7日綜合外電報導  中國時報 蔡鵑如/張嘉浩、張翠芬 台灣醒報記者張硯卿 自由時報記者陳璟民/記者潘杏惠記者王昶閔、楊菁菁/綜合報導  台北中山醫院院長、骨科主治醫師吳濬哲<自由時報>台北市中山醫院骨科醫師周正義  譯者:中央社張曉雯 中央社譯者:陳宜君
  •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wu200520/活在未來的廿年中
    http://www.wretch.cc/blog/wu200520心靈故鄉 心靈角落 夢想花園 夢想故事
    http://tw.myblog.yahoo.com/wu200620/ 喜瑪拉雅山心靈故鄉
    wu200620@yahoo.com.tw

  • 台長: yaung
    人氣(904)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健康樂活(醫學、養生、減重) | 個人分類: 未來學 |
    此分類下一篇: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吳養春
    此分類上一篇:順其自然~「莫道人生苦,風雨過後總是晴」~吳養春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