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選期來臨,看到電視上的選戰口號,標榜著客家人為題材的競選廣告,心裡不禁一陣心酸和無柰。
老實說,心裡非常不贊成這樣的做法。
回想起小時候,隨時可見學校各處貼著”禁止說方言”的牌子,自己也曾在學校說臺語被糾正過。
土生土長的蕃薯孖仔,卻不能在自己家鄉說台語,何其悲哀。
如果說只有上課說國語,那的確是應該的;但連下課都不許說臺語,被抓到還得受糾正,甚而受罰,這又是為什麼呢?
對於當時的政策,一直讓我難以諒解。
或許政府有其政治上的需求,是我所不了解,但這樣的做法,的而且確造成文化的衝擊與傷害,更讓許多蕃薯仔看不起自己的文化。
我覺得,大家一起生活在這片美好的福爾摩沙上,是很難得的緣份,更應一起為這一切的美好努力。
一直希望沒有所謂的省籍情結,或是山地同胞、客家人、外省人、本省人間的摩擦與衝突,更不希望看到再有人拿這些相關話題出來炒作,甚至做為選戰工具。
大家都是臺灣人,為什麼要這樣做?
現在年輕一代的學子,常覺得臺語是低水平、老一輩的文化。
”粗俗”、”沒氣質”、”不文雅”的標記,已深深烙印在年輕一輩中。
對於這樣的現象,深感惋惜與無柰;對於這種”氣質”與”形象”的認知,不知道該說些什麼。臺語帶給我的,是無匹的親切感。無論是買東西時,或是同學間聊天,我都會儘量想用臺語溝通。
多保留一點親近,少一點隔闔和距離。
總覺得,想要融入一個環境與文化,就要入境隨俗,學著接納不同文化的雅量,就如同在國際上,我們必須學習英文;但那並不代表放棄自己的文化,而是將之以另一種形態呈現在日常生活上(implicit but not fading)。
在相同民族背景的人一起時,能以自己的母語暢談;而在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聚在一起時,以共通的文化語言溝通。在國際上的共通語言是英文,而在臺灣,就是國語。這不但是對彼此的尊重,更是民族融合的證明。
國語是臺灣的共通語言,也是臺灣人民團結融合的證明(我們都是臺灣人)。但它並不是拿來磨滅各個民族間固有文化語言的工具。
有一個很好的朋友,是個客家人,也曾經這樣跟我說過,他們家的小孩子,客家話說得也沒有上一輩的好,甚至溝通都沒辦法很流利,他爸爸也曾為此而大發雷霆,要求他們要好好學客家話。
常常看到班上的僑生同學在一起用粵語閒聊,心裡真的是很羨慕。
學校的同學,身在自己家鄉的蕃薯仔子,卻沒有幾個能完全用臺語聊天。
來自不同文化的每一個你,是否還在意屬於自己最原始的文化呢?
希望有一天,能在街上看到,很多的山地同胞,用山地話聊天,一起唱很好聽的山地歌謠;也看到客家人用客家話聊天;我更希望看到,蕃薯仔子,能講臺語。
2004/01/19 wsjh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