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來到的時候,實在有很多不習慣的地方 – 不同的天氣、語言、環境、生活在另一個「家庭」之中…… 很多需要適應的地方。可是時間是十分緊湊的。在還未來得及認識這一切(更不要說適應了)之前,已經要開始「工作」了。由於人生路不熟,經常搭錯車、迷路。可能只是半小時的路程,卻因為迷路的緣故花了一個半小時在「遊車河」,或是在大街上鑽了半天。就這樣,每天去到不同的地方外展,也因為迷路而「遊覽」過不同的地方。
外展也不容易呢﹗很多時候,早上七時多便要出發,好來得及認識朋友。在匿大的校園,魚兒在何處呢﹖有時候,轉了又轉,總找不著一條魚兒;有時候,倒是人太多,卻不知道誰是「真命天子」。如是者每天的「打魚」,也有疲乏的時候。特別是當清早起來下網,卻沒有打著甚麼的時候,感覺特別的勞累,心裡想:「明天還是不要去吧。」;由於每天可以認識朋友的機會不多,加上時間一天一天的過去,心裡也因為怕認識不了朋友而焦急,不禁想:「隨便在人群中找一個吧。」但想深一層,我來的目的是甚麼呢﹖豈不是尋找預備好的人嗎﹖要是按著自己的意思找,給我找到一百個又怎麼樣﹖於是求父神帶領我去找所預備、開放的人。只要我願意去,縱然我俾出的只是「五餅二魚」,神也會鼓勵 – 有時候讓我遇上可以分享的朋友,使我嘗到跟別人分享生命的喜悅;有時候遇不上一個人,卻可享受與神安靜共處的時間。每一次出去,神也讓疲乏的我重新得力,並帶著喜樂「滿載而歸」。

每一次出去,都求父神把我帶到有需要的人身旁。有一次,遇上兩個人。心裡求問神:認識那一個呢﹖禱告後,「選擇」認識了其中一個,卻是一個小六的學生﹗心中頓時「嘩」了一聲:一是因為怪自己怎麼看不出來,二是因為好像又浪費了一次機會。還沒有說甚麼,那小女孩已經想哭了,看來她很不開心呢﹗於是求父神讓我明白她的需要,與她分擔困難。原來她快要考試了,可是課本怎麼也看不進去,又不能跟父母說、又不可以跟別的小朋友去公園玩,壓力很大。她一邊說、一邊嘆氣。與她分享自己的經驗,也學習用神的說話鼓勵她。我們談了很多,最後她破涕為笑,說壓力也沒有了。看見她重新展現燦爛的笑容,我也樂透了。如果按照自己的意思,我一定不會去認識她,因為我心中已有「計劃」。但神的安排往往多新意。當我願意放下自己所想的,神便透過自己工作,成為別人的祝福。當中也看見神的愛。也許我們按自己的心意大概不願意花三個小時去安慰一個小女孩,但父神卻憐恤這麼一個小女孩,願意差遣一個人去服事她。學習憐憫,也學習服事人 -- 這些事既作在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神身上。
在整個旅程中,學習成為人的朋友。可是不是每一個遇上的人都願意跟自己交朋友。有一些很忙、沒有時間;有一些以眼光打量了我一下,則回首她的課本,不屑跟我談了;有一些談得好好的,可是下一次卻沒有再出現了;有一些總是有不同的原因更改約會的時間,甚至突然爽約,讓我乾等;有一些見面了一兩次,也許我不能在學業上幫助她,便以「忙」為由不再跟我見面了。當然,也有一些很願意跟我交朋友的。我們會定期見面,彼此交流、也會請對方吃東西。可是這樣的人不多,每當遇上便倍加珍惜。開始明白為何父神那麼少朋友。他為我們付出很多,可是回應他的人卻很少。人們總有不同的原因去拒絕他的友誼 – 忙碌、沒有時間、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 人也不重視與他的友誼,常常失信於他。「我們縱然失信、他仍是可信的.因為他不能背乎自己。」(提後2:13) 雖然如此,他仍是樂意跟我們交朋友。我在想,如果我交了一個朋友都樂上了半天,若有人願意成為他的朋友,他的快樂豈不是比我的快樂加倍嗎﹖學習珍惜每一位朋友,用心的認識、了解她們,將最好的(生命)跟她們分享。
有時候認識不到朋友,或是她們失約,自己一個呆坐在長凳上,不禁失望和沮喪。但當眺望藍天白雲,便想起父神在旅程開始時所給的鼓勵:「你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若是看「地上的事」,所做的一切確是沒有甚麼果效(至少現在看不到果效吧),眼前的景象很容易教人放棄。但將眼光集中在天上,看到的是他的工作和應許 – 他的說話就好像降下的雨雪一樣,滋潤地土,不會徒然返回(賽55:10-11);也如「杏樹枝」,他留意保守他的話,使得成就(耶1:11-12);學習農夫的忍耐,等待地裡的出產,直到得到秋雨春雨(雅5:8-9);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詩126:5)。每當想放棄之時,他的應許總教我從新得力。
可是自己是軟弱的,也有灰心失意的時候。面對生活上不適應的地方、與導師相處、交朋友所遇到的困難、獨處時的孤單……不禁令我很想回到大家當中。自己之前不是想快點放下工作,朝思暮想要來嗎﹖為什麼現在卻盼望早點回去﹖自己豈不像以色列人 --被擄至埃及時,很想離開為奴之地;神帶領他們出埃及,去到曠野之時,他們卻懷念埃及的生活,甚至想返回埃及。他讓我看到自己內裡的軟弱。
跟導師同住,也有很多學習。自己心裡會有一個模式,期望他們會按自己所想的跟自己相處。當他們沒有按我所想的對待自己,心裡便會不開心和埋怨。有時候,導師的看法跟自己不同,或他們對自己提出意見,自己也沒有受教的心,覺得他們不明白自己,要求也太高了。神提醒我要學習順服和謙卑,服從他的僕人 -- 「你們要依從那些引導你們的、且要順服.因他們為你們的靈魂時刻儆醒、好像那將來交賬的人.你們要使他們交的時候有快樂、不至憂愁.若憂愁就與你們無益了。」(來13:17) 而且導師也是按神的標準去教導,若然連他們的標準也覺得太高,豈能面對神那更高的標準呢﹖也許我對自己的標準和要求是太低了。神讓我看到,原來自己常說想「屬靈進步」,其實卻不然。有一天去到公園,他透過地上的倒影提醒我要學習捨己,與主耶穌同釘十字架。只有這樣,屬靈生命才會成長。在此感謝導師們愛心的教導。

每天去外展、見朋友、預備分享、預備查經…… 有時實在覺得很疲乏,有點沒完沒了、渡日如年的感覺。想起神對耶利米說的話:「你若與步行的人同跑、尚且覺累、怎能與馬賽跑呢﹖」這彷彿也是神對我說的話。他對我們的期望是很高的。他希望我們作千里馬馳騁,而不是隨作一隻普通的馬隨便散散步。這麼一點點苦也吃不了,怎能服事神呢﹖自己的生命實在需要多多操練,以致能好好的與他同工。
當時我正在看一本書(<<與馬同跑—耶利米書>>),書中的內容正好道出了我的心聲,也成為我繼續前行的鼓勵:
「我們每天都會面臨類似的抉擇。或說:『我不喜歡這裡;我要回去﹗你怎能期望我投入一個沒有未來的地方呢﹖和一群自己一點不喜歡的人攀關係、建立友誼,最後搞得焦頭爛額,有甚麼意義﹖』
或說:『我將為此地的一切盡力。我的神難道不比外在環境的條件重要得多﹗他與我同在。我站在他創造的土地上,又活在他所愛的人當中;不論身在何處,都可以照神的意思活出來。我因不曉得周圍的路線而感到害怕;要與陌生人培養感情、建立關係也都有困難,但假使這就是身為一個人所該奮鬥的,那麼,我就要試試看﹗』」
對,縱然困難,為著他的緣故我也要努力嘗試﹗感謝主,他常常藉著生活上的瑣事和說話鼓勵我,使我不致於在泥沼中不斷的往下沉。「耶和華阿、我要尊崇你、因為你曾提拔我 、不叫仇敵向我誇耀。耶和華我的神阿、我曾呼求你、你醫治了我。耶和華阿、你曾把我的靈魂從陰間救上來、使我存活、不至於下坑。耶和華的聖民哪、你們要歌頌他、稱讚他可記念的聖名,因為他的怒氣不過是轉眼之間,他的恩典乃是一生之久,一宿雖然有哭泣、早晨便必歡呼。」(詩30:1-5)

在那裡遇見的其中一個困難,就是語言上的障礙。我的普通話實在「普通」得不能更普通了。曾經被人「誤會」了我是韓國人,也有人問我是不是中國人﹗常常笑話百出(例如將「季節」說成了「龜姐」)。由於語言的限制,認識朋友時總是害怕不知怎麼打開話匣子;與朋友見面時也不知道談甚麼。加上要教朋友普通話和英語…… 但不懂普通話又如何去教呢﹖惟有先查字典,將不懂的字詞的拼音寫下來(實在太多了……)。當朋友不懂那些字詞的讀音時,便指一指紙上的拼音,然後她便懂了;教英語也是一樣,先查字典將生字的解釋寫下,朋友看一看馬上便懂了(我是名副其實的「啞老師」)。正正因為自己甚麼都沒有,更加要倚靠神。他也幫助我,若不然,很難想像怎麼有朋友願意跟我「交流」。
另一個困難就是不懂得怎樣跟朋友分享生命。以前倒是很輕鬆的,你不聽嗎﹖好,再見了。你聽嗎﹖我便跟你分享:以前的我是……的,現在神改變了我,不再……了。你想得到「豐盛的生命」嗎﹖那你就要認識神。怎樣認識呢﹖你有時間嗎﹖我們逢星期x(針對「對象」的年齡而「推介」)有查經組,你可以來參加﹗
在這裡可沒有這麼「簡單」了。除了因著語言上的障礙,也因為當地對宗教的不開放。我不能一開始便對朋友說自己是基督徒,問別人有沒有興趣聽。我只可以先認識她,還得慢慢的了解她的需要,才可以按著她的情況而分享。而分享也是很「實際」的,因為當不能說「經歷」、不能把「神」掛在唇邊、也不能「拋經文」,還能說甚麼呢﹖很多時因此啞口無言。讓我體會到以前時所說的是很空洞的。很多時候,我不太在意自己說甚麼,也不太在意對方需要甚麼,總之我就是分享一下我的經歷,加插一兩句經文,便好像夠讓人清楚明白了。但在這裡,我不能說我有「豐盛的生命」,而是要以生命去演繹出「豐盛的生命」的實在 -- 透過分享對事情、生命的看法,讓別人去感受到因為認識神的不同,進而幫助她們思考生命的問題,讓她們自己去尋求、認識神。體會多一點甚麼是「以生命傳遞生命」。在這裡認識朋友是不容易的,每一位也顯得份外的寶貴,所以更加珍惜每一個分享的機會。就像耶利米一樣,心裡不斷呼求:「主耶和華阿、我不知怎樣說、因為我是年幼的。主便回答說:「你不要說我是年幼的.因為我差遣你到誰那裡去、你都要去.我吩咐你說甚麼話、你都要說。」(耶1:5-6) 學習成為神的出口,倚靠他去說話。感謝神讓我遇上開放的人,讓我可以跟她分享,深深體會他的應許 – 他的話決不徒然返回。 (詳見分享<<決不徒然返回>>)
很多時候,實在不知怎樣分享。當我呼求他,他便教導我怎樣去分享。有一次預備了一篇分享,可是當中有關自己的學習那部分,總是與上文下理的分享不連貫。本打算就此作罷,可是總覺得要是這樣分享便不太合適。於是,求他教我可以分享甚麼學習。晚上,我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很久沒有見面的人。我不夢明白這個夢的意思,於是求問他。接著第二個晚上,偶然知道關於這個人的近況。他問我:「你是否想跟他一樣呢﹖」於是我便想起在這方面的學習。將這個學習放在我之前所預備的分享中間,整個分享便連貫得很。

感謝神,給我很多機會在他的話語上學習 – 每個星期的分享、每兩個星期一次的帶查經 – 學習多思考神的說話。當預備分享的時候,便發現自己明白得很少、很表面,以致不能具體的分享出來。更深入思考之餘,也學習不隨心的分享,而是按別人的需要、用別人可以明白的話(而不是講一大堆「術語」)去分享。
坦白說,面對每兩個星期一次的帶查經也有「壓力」(以往帶查經前的一兩個星期總是「寢食難安」,但只是三個月一次吧)。每次對著經文,也因「看」不到甚麼而惆悵。以往可以先聽別人的分享,再預備自己的部份,之後便再聽分享。在這兒,今次、下次、下下次……也是由自己去分享。今次想不到麼﹖下次也是由我接下去。這逼使自己更認真的思考和求問。由於是一直看下去,讓我看到當中的連繫,更加感到神的話語的寶貴。
在這裡生活,每一天是很平靜、平凡、平淡的。沒有「朝九晚六」的工作,取而代之的是「二十四小時」的與他同行。說實的,脫離了營營役役的工作,多了安靜的時間,反而有點不習慣。也許這是現代人的悲哀吧,生活好像一個「程式」一樣,你可以預計到今天三點鐘,甚至是明天、後天的三點鐘會做甚麼,反正每天的生活也差不多,都是被世界推著走。沒有了工作,反而有點不自在,因為好像不知道下一刻應該做甚麼。加上身邊沒有了大家,坦白說有時也感到沉悶。但這正是一個好機會與他做朋友,凡事倚靠他、常常與他談心。並學習每天如何安排時間,也學習捨己、與他同行 – 在生活上細聽他的微聲、敏感他的同在、順服他的帶領。特別在平凡的事情上,更加學習捨己的功課 – 預備餸菜、做飯、為家添置一些日用品...... 服事人也是好好學習捨己的機會,因為當中要放低情緒、愛惡和對自己的看法。自己並不懂得做飯,也不愛做飯,每做一次飯也得花上幾個小時,有一次做飯時更差點把導師的家燒了......這一切也可成為我不在這方面服事的理由。但神卻在這方面讓我學習捨己和彼此相愛。感謝神給我很多學習的機會,也感謝導師們的包容和照顧。
在一次的分享中,導師提到雲和雨。雲被風吹到適當的地方,帶來雨水。我們就像雲一樣,被神的風吹動,飄到適當的地方,為需要的人帶來雨水(他的話語)。在這次旅程中,學習被神去帶領,去到不同的地方,將他的話語帶給飢渴的人。這只是一個開始。盼望在往後的日子繼續成為「一舊雲」,隨著神飄到不同的地方,為大地帶來滋潤。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