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小宝宝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饮食上稍有不慎,就可能引起小儿便秘。看着宝宝痛苦难受的样子,宝爸宝妈们的内心也是煎熬无比。
在日常生活当中,小儿排便不畅是很常见的,临床上小儿便秘也是很常见的病症。根据统计,发生便秘的年龄约1/4在1岁内,多数在2~4岁期间,便秘在小儿胃肠道疾病中占20%~25%。便秘可以引起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等,从而影响到孩子的体格和智力发育,若长期食欲不振会使体重增加缓慢。排便时坚硬的大便可使肛门发生裂伤,引起出血、疼痛,导致孩子害怕排便、不敢排便。
中医认为便秘的发生,与脾、胃、大肠、肺、肾等均有关。在饮食水谷传化过程中,胃主受纳,相当于一个大容器,把食物积聚起来使之“腐熟”;脾主运化,将胃里腐熟的水谷消化成可以被人体利用的精微物质;“受盛之官”小肠对经过脾胃作用后的水谷进行“泌别清浊”处理,进一步消化然后把有用的精微物质和无用的糟粕分开,最后糟粕经过大肠传导排出体外。所以,胃的腐熟失常,脾的运化失司,小肠的泌别失职,大肠的传导异常,均可引起大便异常。
手把手学习推拿方法
第1步:推脾经200次
位置:拇指末节罗纹面。
手法:推法,以拇指侧面或指肚,在穴位上做直线推动。
操作:旋推或将小儿拇指屈曲,沿着拇指的桡侧(外侧)从指尖向掌根方向推为补,称补脾经;由拇指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脾经,补脾经和清脾经,统称为推脾经。推100~300次。
要领:用力宜柔和均匀,推动时要有节律,频率大约每分钟200~300次。
第2步:清大肠200次
位置:食指桡侧(近拇指一侧),自指尖至虎口(食指与拇指在手掌部衔接处)呈一直线。
手法:推法,以拇指侧面或指肚,在穴位上做直线推动。
操作:从虎口直推向食指尖为清,称清大肠;反之为补,称补大肠。补大肠和清大肠统称推大肠。推100~300次。
要领:用力宜柔和均匀,推动时要有节律,频率为每分钟200~300次。
第3步:顺摩腹5分钟
位置:腹部中间,肚脐周围。
手法:摩法,以手掌或食、中、环指指肚附着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形移动摩擦。以掌抚摩者称掌摩法,以指抚摩者称指摩法。
操作:用手掌或三指并拢按在腹部轻轻地摩动,顺时针摩5分钟。
要领:用力要轻柔适当,速度宜均匀协调,操作频率为每分钟120~160次。指摩可稍轻快,掌摩可稍重缓。注意一定是顺时针摩动!
第4步:揉天枢100次
位置:肚脐旁2寸(约一指)的地方,左右各一个。
手法:揉法,以手指指肚,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揉动。
操作:用两手拇指分别点按在两侧的天枢穴,轻轻按揉50~100次。
要领:操作时用力应轻柔而均匀,手指不要离开接触的皮肤,应使该处的皮下组织随手指的揉动而滑动,不要在皮肤上摩擦,频率为每分钟200~300次。
第5步:推下七节骨300次
位置:命门(第2腰椎下凹陷中)至尾椎骨呈一直线。
手法:推法,以拇指侧面或指肚,在穴位上做直线推动。
操作: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二指指面自上向下做直推,称为推下七节骨。反之,自下向上推,称为推上七节骨。
要领:用力宜柔和均匀,推动时要有节律,频率为每分钟200~300次。
第6步:揉龟尾50次
位置:在尾骨端。
手法:揉法,以手指指肚,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揉动。
操作: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揉50~100次。
要领:操作时用力应轻柔而均匀,手指不要离开接触的皮肤,应使该处的皮下组织随手指的揉动而滑动,不要在皮肤上摩擦,频率为每分钟200~300次。
第7步:揉上巨虚100次
位置:膝关节外侧间隙下6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
手法:揉法,以手指指肚,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揉动。
操作:用拇指或食指按揉50~100次。
要领:操作时用力应轻柔而均匀,手指不要离开接触的皮肤,应使该处的皮下组织随手指的揉动而滑动,不要在皮肤上摩擦,频率为每分钟200~300次。
针对便秘,大家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现代医学认为便秘是指:三天或三天以上有一次排便;大便质地很硬,常伴随肛裂或痔疮出血。便秘的成因一般可分为器质性和神经心理性的。
根据病因病机的特点不同,便秘可分为偏实、偏虚两类。
偏实症——有燥热内结和气机郁滞两种。内结多表现为身热、烦渴、口臭、肛门灼热感,称为热秘;气机郁滞多表现为腹胀或腹痛、噫气频作、饮食减少,称为气秘。
偏虚症——有气血虚弱和阴寒凝结两种。气血虚弱多表现为面色无华、头晕心悸、神疲气怯,称为虚秘;阴寒凝结多表现为腹中冷痛、喜热畏寒,称为冷秘。
便秘危害大,4招改善肠道
摆脱便秘除了从改善生活方式,调节精神状态入手外,有四个穴位治疗便秘非常有效——大横、水道、支沟、上巨虚。
大横穴
大横穴是足太阴脾经上的穴位。大,指穴位内气血作用的区域范围大;横,指穴内气血运动方式为横向传输,也因为此穴下正好为横结肠。大横穴具有除湿散结、理气健脾、通调肠胃的作用,能增强脾胃运化能力,减缓脂肪堆积。
快速取穴:仰卧位,在腹中部,肚脐旁开4寸,按压有酸胀感
水道穴
水道穴是足阳明胃经穴位,水道的意思即水液通行的道路,本穴为胃经水液通行的道路,可以治疗小腹胀满、腹痛、痛经、小便不利等。
快速取穴:仰卧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按压有酸胀感。
支沟穴
支沟穴为手少阳三焦经的腧穴,具有行气导滞的功效,是治疗气秘的经验穴。
快速取穴:抬臂,在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中点直上量约四横指处,在前臂尺骨与桡骨正中间,按压有酸胀感。
上巨虚穴
上巨虚穴属足阳明胃经,为大肠的下合穴,就是大肠腑气通于足阳明胃经小腿部的特殊穴位,换句话说,就是古人发现此穴对大肠的功能有比较明显的调节作用,因而此穴可以治疗胃肠病症。
快速取穴:正坐位或仰卧位,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膝眼穴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
宝宝拉肚子的护理方法有哪些啊?
小儿腹泻在临床上有三大特征,即“感冒”、呕吐、腹泻。患儿往往起病急,开始表现为发烧、测体温在38~39.5℃之间、咳嗽、流清鼻涕等“感冒”症状,同时伴有频繁呕吐,吐出胃内容物和奶汁,随后24小时内开始出现腹泻,少则一天数次,多则数十次,大便稀薄,呈清水样或蛋花汤样,有时呈白色米汤样,多无特殊腥臭味。
中医认为泄泻之本在于脾胃,胃为“水谷之海”,主要功能是接收受纳饮食,并将饮食水谷进行“腐熟”初步吸收,喜欢润泽但讨厌过分水湿,胃气以降为和,下行才通畅;脾为“生化之源”,是一切机体能量的来源,主要工作是运化水谷精微,也就是消化吸收转输饮食水谷,喜欢干燥厌恶潮湿,脾以升为顺,上行才通顺。脾胃收纳转运、升降功能协调,则消化吸收、传送正常,饮食水谷中的精微部分才可以转化生成为气血能量,营养全身,饮食水谷中的糟粕才能正常排泄。
手把手学习推拿方法
第1步:补脾经150次
位置:拇指末节罗纹面。
手法:推法,以拇指侧面或指肚,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
操作:将小儿拇指屈曲,沿着拇指的侧面从指尖一直推到指根,称补脾经,推100~300次。
要领:用力宜柔和均匀,推动时要有节律,频率为每分钟200~300次。
第2步:补大肠150次
位置:食指桡侧(近拇指一侧),自指尖至虎口(食指与拇指在手掌部衔接处)成一直线。
手法:推法,以拇指侧面或指肚,在穴位上做直线推动。
操作:从食指尖直推向虎口为补,称补大肠;反之为清,称清大肠。补大肠和清大肠统称推大肠。此处补大肠,推100~300次。
要领:用力宜柔和均匀,推动时要有节律,频率为每分钟200~300次,此处一定要注意推的方向是从食指尖直推向虎口,方向弄错了治疗效果可就不一样了,因此一定要看仔细哦!
第3步:板门推向横纹200次
位置:在手掌大鱼际部。从大鱼际中点至腕横纹呈一条直线。
手法:推法,以拇指侧面或指肚,在穴位上做直线推动。
操作:用推法自拇指指根推向腕横纹,称板门推向横纹。推100~300次。
要领:用力宜柔和均匀,推动时要有节律,频率为每分钟200~300次,此处一定要注意推动的方向,这与治疗作用有关,方向弄反了治疗效果可就不一样了,因此一定要看仔细哦!
第4步:逆摩腹5分钟
位置:腹部中间,肚脐周围。
手法:摩法,以手掌或食、中、环指指肚附着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形移动摩擦。以掌抚摩者称掌摩法,以指抚摩者称指摩法。
操作:用手掌或三指并拢按在腹部轻轻的摩动,逆时针摩5分钟。
要领:用力要轻柔适当,速度宜均匀协调,操作频率为120~160次/分。指摩可稍轻快,掌摩可稍重缓。注意一定是逆时针摩动!
第5步:推上七节骨200次
位置:命门(第2腰椎下凹陷中)至尾椎骨呈一直线。(找到宝宝的胯骨,也就是叉腰摸到的骨头,胯骨高点连线与脊柱相交的地方是第四腰椎,往上倒2个就是第2腰椎了)。
手法:推法,以拇指侧面或指肚,在穴位上做直线推动。
操作: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二指指面自下向上作直推,称为推上七节骨。反之,自上向下推,称为推下七节骨。
要领:用力宜柔和均匀,推动时要有节律,频率为每分钟200~300次,此处一定要注意推动的方向是自下向上,这与补泻有关,方向弄错了治疗效果可就不一样了,因此一定要看仔细哦!
第6步:揉足三里50次
位置:膝盖外侧陷凹下行3寸,胫骨旁开1寸。膝关节外侧间隙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
手法:揉法,以手指指肚,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揉动。
操作:用拇指按揉足三里,揉50~100次。
要领:操作时用力应轻柔而均匀,手指不要离开接触的皮肤,应使该处的皮下组织随手指的揉动而滑动,不要在皮肤上摩擦,频率为每分钟200~300次。
如果儿童伴有发烧,可以增加以下穴位:
清天河水200次
位置: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上至肘横纹上呈一条直线。
手法:推法,以食、中指指肚,在穴位上做直线推动。
操作: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推向肘部,称推天河水,或称清天河水。推100~200次。
要领:用力宜柔和均匀,推动时要有节律,频率为每分钟200~300次。推的方向一定是从腕到肘,不可反向操作!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