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3-02 18:33:07| 人氣64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教育性的匱乏與教育性的豐裕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教育的手段不該是一成不變的,生命的成長也要適應不同的環境而各有應變之道。因此在豐裕的環境中,我們就該設計出一些「教育性的匱乏」情境,好讓人藉此發展出只有在匱乏環境中才能養成的人格素質。同樣,如果是處在匱乏的環境中,我們就應該設計出一些「教育性的豐裕」情境,好提醒或幫助習慣於匱乏的孩子或人民能養成比較平衡的人格。

例如華族的生活環境,由於地雖大而物其實不博,人口多又密度大,所以常在匱乏之中,易養成勤勞節儉、堅毅能忍的人格,也因此才會形成虎媽那種嚴苛的主流教育觀念。但我們的文化中還是設計有「教育性的豐裕」來補偏救弊的,如過年過節要休息不工作(當然是趁著農閒),要吃豐盛的食物,穿新衣新鞋,看戲遊玩,目的就在提醒人民:合理的生活也該是有如此內容的。

反之,如美國這一百年來,執資本主義的牛耳,是全世界最富裕的國家(當然近年開始走下坡),因此也會設計有「教育性的匱乏」來加以平衡。如再有錢的家庭,孩子都要去打工、送報,要參加球隊接受魔鬼訓練等。

但近三十年的台灣環境,已逐漸由貧困轉為富裕了,我們的社會早已不缺富裕環境的教育資源了,反而應該新設計一些「教育性的匱乏」來幫助孩子免於懶散不獨立(如所謂抗壓力弱的草莓族)才是了!這是不是值得父母、師長乃至孩子們都好好來反省調整呢?

台長: 曾老師的學生
人氣(64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國語日報專欄 |
此分類下一篇:心好才會一切都好
此分類上一篇:不同的環境孕育不同的人格素質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