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盤,依據教育部國語辭典的解釋為:「長方形,四周作框,早期框內每桿貫木珠七枚,中以橫梁隔之,上二下五。現則多改為木珠五枚,上一下四。」
隨著西周陶丸自陜西歧山出土之後,中國算盤發明的時間向前推至二千多年前的西周時期,算盤被譽作中國貢獻於世界的第五大發明。但是,對此也有學者認為算盤的概念是源自於美索不達米亞的,當時的人會在地下上畫上直線﹐然後在直線上放上小石塊用來代表數字,此後流傳至世界各地﹐由各民族視其各自的需求將其改良。可以確定的是,在西元2000~3000年前,古代的中國、埃及、巴比倫、希臘人均已知利用沙盤、石子的擺放來作記事、記數之用了。
算盤除了用於計算用途之外,如果有空去城隍廟裡逛逛,可見到城隍老爺寶座的上方高懸著一個大算盤,用來結算世人一生的功過,比稅捐機關查稅還硬喔!所以,有事沒事多去廟裡燒燒香,幫幫忙,掃掃廁所什麼的。說不定,等死到臨頭時,可以跟城隍老爺套套交情,別那麼斤斤計較,少算一件我們曾經幹過的「好」事,或許遇到十殿閻羅時,可以少打幾下屁股喔!
照片中的老算盤是傳統柑仔店老板用來算帳的算盤,超大的圓珠是其特徵;較苗條的那個較為常見,與一般小學生上珠算課時所用的算盤(菱珠)相同,但其後刻有「勸銀」二字,應該是日據時代「日本勸業銀行」的簡寫(勸業銀行於大正11年在台創設支店,國府於光復後,接收勸銀在台所設的台北、新竹、台中、台南、高雄等五支店,並於隨後改組成立「臺灣土地銀行」,配合政府推行平均地權、耕者有其田等重要土地改革政策);最小的那個則是民國40、50年代裡國小學童的珠算課教具。
參考資料:
1. 教育部國語辭典(http://140.111.1.22/mandr/clc/dict/dict/)
2. 新華網─算盤世界覓奇珍(2003/07/22稿件來源:新安晚報)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collection/2003-07/22/content_986584.htm)
3. The Abacus Online (http://library.thinkquest.org/C005843/chinese/html/history.html)
4. 珠算全球資訊網(
http://www.abacus.org.tw/index.htm)
5. 土地銀行(
http://www.landbank.com.tw/bank/about/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