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6-07 18:12:53| 人氣9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電影】發條橘子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這是美國導演庫柏力克在1971年根據小說改編的名片。(但發行的好像是英國?)這部片因為內容的關係在許多國家禁演,當然包括台灣。內容在今日看來仍然有些聳動,是一個關於青少年性與暴力犯罪的故事。其實我有時候不那麼喜歡美國片,總感覺美國是個浮誇的國家,大漢堡,大薯條,目的就是要以量來掩蓋質,還有常常在美國電影裡看到的自我吹噓,如果美國的民族性就是那麼「不拘小節」到一個極點的話,我還真的滿不喜歡的。所以看這部片之前猶豫了一下。(我還是比較喜歡日本的美學的,性與暴力也是)

這部片是我聽聞其大名已久的,看了之後知道為何會轟動的原因。他將善惡道德狠狠的顛倒嘲弄了一番。主角是個極惡少年,喜歡暴力,和女人雜交,但也很喜歡貝多芬。究竟是貝多芬的音樂挑動了他的暴力因子,還是當他行使暴力時剛好聽到貝多芬?總之這把「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還是古典音樂呢!)諷刺了一下。(國外也有這句話嗎?)後來他在闖入民宅時失手將女主人打死了,進了監獄。他為了早日出獄自願成為一個醫療改造計劃的實驗者,這實驗就類似催眠,讓他看大量性與暴力的影片(有希特勒喔!看別人的文章說那是種諷刺),使他在欲對別人施暴時身體自動感到痛苦,於是在被控制下走向善。只是後來變成以前被他打的人連手狂毆他,還用音樂(實驗中似乎也把他喜愛的貝多芬變成性與暴力的暗號)逼得他精神崩快選擇跳樓。當然,這樣強迫的手段使他向善是種暴力,最後反政府的人在醫院與他聯手,要政府垮台,而他仍恢復了以前的惡,在雪地裡以雜交做結。

如果好好分析這部電影當然是會得到許多符號的應用,裡頭似乎有許多隱喻,暗諷,但我對這不感興趣。我有興趣的是,善惡的基準到底在哪?當對方不接受時就是惡的?但是那是大部分人的善呢?所謂大部分,又是指誰呢?暴力在不同場景中有不同作用與道德。這就像是體罰,體罰究竟需不需要,真的是絕對的嗎?體罰就一定是錯的嗎?暴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嗎?(其實我覺得暴力也許是與生俱來的,而在後來的意識中被壓抑,在其他方面被轉化。但暴力之下的不忍之心又是先天還是後天的呢?無解)看完我只有無言了。這有點像遇到雞生蛋蛋生雞這種問題的感覺。我無法否認強迫向善是種暴力,而且許多一定牽涉到利益問題,但是我又無法否認,強迫向善的必要性。當然影片中是有些誇張,就更能讓人反思到,關於少數的弱勢(即使它是一個暴力分子?)及性與暴力的正當性。

這樣看來,被關在精神病院的精神病患,真的很悲哀。
暴力時期。
「治療」期。
變成所謂「正常人」(但已經缺乏人的自由意識)

photo:開眼電影網

台長:
人氣(9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