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2-24 10:12:45| 人氣1,23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主動脈瘤及主動脈剝離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April 12, 2005 - 根據四月份的內科醫學誌刊載,一項馬可夫決策(Markov decision)分析指出,馬凡氏症候群患者,若主動脈根直徑超過3公分,應該考慮進行預防手術。
  
  賓州大學的Seo Young Kim醫師指出,馬凡式症候群是一項常見的結締組織遺傳疾病,許多器官系統皆會受到影響,其中最嚴重的併發症,為主動脈瘤及主動脈剝離;目前,已經有許多醫療及手術的方法用於控制心血管方面的併發症,而我們研究的目的,就在於比較各種方法的優劣,含選擇性複合移植手術,選擇性主動脈瓣膜部分切除手術及治療控制法,對象為馬凡式症候群及胸腔動脈疾病的患者,探究不同主動脈根大小及其增大的速率與患者壽命間的關係。
  
  Kim指出,主動脈瓣膜部分切除手術可以避免抗凝結的發生,血栓性栓塞及心內膜炎的風險也很低;但是,早期的瓣膜部分切除法會提高滯留脈竇組織的擴張風險,主動脈湧回的風險也會增加;然而,「再移植」技術的不斷進步似乎可以改善短期的效果。
  
  在這項決策分析的研究裡,研究人員使用了馬可夫模式對兩種手術作比較,同時也輔以醫療管理小心觀察。
  
  一例個案分析顯示,對於一位20歲的馬凡式症候群及主動脈瘤併發症的患者而言,主動脈瓣膜部分切除會比較適用,因為患者的壽命可以因此長達73.8年,而醫療管理為71.4年,複合移植手術則為72.7年;對於主動脈根直徑3.03.5公分之間的患者,較之延後手術或緊急手術,提早進行預防手術可以獲致較好的效果;若主動脈根直徑小於3.0公分,治療控制法會比較適用。
  
  Kim醫師進一步表示,雖然目前尚無長期的追蹤資料,但是瓣膜部分切除手術的進步,已經使得這項技術優於複合移植手術;根據本項研究指出,對於主動脈根直徑大於3.0公分的患者,應該考慮進行預防性的主動脈手術。
  
  研究的限制因素,包括這兩種外科手術,缺乏隨機分配的試驗以為不同醫療中心及不同醫師作比較;追蹤期稍短,樣本過小;分析模式的假設可能和實際的臨床治療有誤差,每一項手術皆假設有固定的死亡率及發病率;缺乏對生活品質的考量;缺乏會影響主動脈剝離的臨床參數。
  
  Kim醫師總結指出,因為每一位患者具有不同的手術風險及生活型態,本研究的結論應該被視為一般的準則,而不是特定的建議;本研究同時建議,一系列的心電圖檢查及早期預防手術應該要積極進行,如此才可延長馬凡氏徵候群主動脈疾病患者的壽命。
  
  國家馬凡氏症候群基金會對其中的一位研究人員提供資助;另一位研究人員最近則受雇於Centocor Inc.

台長: Michael
人氣(1,23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健康樂活(醫學、養生、減重) | 個人分類: 非看不可 |
此分類下一篇:求救
此分類上一篇:(急救)CPR NEW S.O.P.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