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疫情愈趨嚴重,「清零」及「與病毒共存」幾乎成了今年難度最高的選擇題,兩題的答案將決定台灣未來抗疫的走向,更將是一道難再回頭的不歸路。若以目前來看,防疫規範的鬆綁,已到了必須面對現實的時刻,當「清零」的理想及「與病毒共存」的現實一旦出現明顯落差,恐怕面對現實才是最合時宜的答案。
國內昨日一口氣暴增三八二例本土、一四九例境外移入,單日確診飆高到五三一例,創下最新高,這也是清明連假各地大型群聚活動後,最令人擔憂的結果。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坦言,目前清零已經不可能,只能一步步走,未來傳播鏈將會再往上升,必然也會跟病毒共存。
台灣疫情何時將走到高峰,目前實難預估,若以近期疫情再度嚴峻的中國大陸來看,上海最近一個月竟暴增三萬人確診,這條指數的走勢,在短期內恐難走緩,儘管中國大陸仍堅持封城清零,但此一措施勢將再度衝擊中國經濟。
今年是疫情爆發後邁入的第三年,已有多個國家喊出了「與病毒共存」,包括新加坡已大開國門,美國也逐漸鬆綁了口罩令,只是後續的難題是大量的確診人數應如何因應?有限的醫療體系必須承擔得起這股壓力,也務必要有相對應的配套措施得以負荷。
全球疫情爆發以來,對於整體經濟的影響力已不在話下,不僅全球恐慌,也造成台灣產業的衝擊。包括受困的觀光、餐飲、零售、商圈、傳統市場等內需型產業不斷發出哀號,希望政府對相關重災受創產業給予紓困協助,並調整企業融資保證與利息補貼,以及運輸業稅費補助、旅宿業營運補貼,甚至農漁畜產品拓銷及內需與藝文產業,也希望有消費抵用券等措施,以紓緩業界所面臨的生計壓力。
疫情在全球蔓延初期,各國「清零」措施是唯一必走之路,但當防疫與經濟失衡的同時,各國除了加強紓困力道挽救經濟,似已別無他法,英國甚至破天荒的宣布被迫裁員的企業,只要願意回聘員工,政府可以補助每位員工八成的薪水,而且計畫沒有資金的上限。
在「清零」的措施下,能維持經濟的支撐點究竟能維持多久,這不僅是全球一直以來的共同難題,更是台灣除了紓困,甚至對於未來還有多大金援力道可供挪用,都是必須思考的問題。
(2022年4月8日 台灣新生報)
https://tw.news.yahoo.com/%E7%A4%BE%E8%AB%96-%E6%B8%85%E9%9B%B6-%E8%88%87%E7%97%85%E6%AF%92%E5%85%B1%E5%AD%98-%E9%AB%98%E9%9B%A3%E5%BA%A6%E7%9A%84%E9%81%B8%E6%93%87%E9%A1%8C-133332195.html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