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11-19 23:45:11| 人氣1,212| 回應1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深山雪夜草庵中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深山幽谷,雪夜禪林中的永平寺

道元禪師恪守師訓,依如淨禪師所囑,在深山窮谷中創建永平寺,也就是日本曹洞宗的總本山,帶領真心求法的僧眾,在此峻嚴的道場裡,誠篤的辦道修行。

寺名稱為「永平」,道元禪師表示,因為印度佛法傳到中國,正是東漢明帝永平十年,這小小的種子日後茁壯繁盛,並開枝散葉,東傳日本,為紀念這段因緣,故以此為名;也希望永平寺這禪宗的種子,繼續發芽生根。







上則留言中提到道元詩偈與慧開禪詩情味各別。慧開詩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在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是指若心中無礙,則日日是好日。

道元詩偈:「春花秋月夏杜鵑,冬雪寂寂溢清寒」,則著重在事物之本然,意即「本來面目」,一如眼橫、鼻豎,原本就是如此,所以「生之時,當生;死之時,當死。」

這一陣子持續讀著各種與道元禪師相關的書:他的著作、別人所寫的傳記、有關他思想的整理分析;越讀得深入,感佩益深。他回日本後,第一本著作就是以漢文寫作的《普勸坐禪儀》,之後作品則主要是漢和並用,此外寫了相當多的漢詩(本則標題即是借用他的詩句)。下圖是他真跡影本:



道元不但字寫得漂亮,漢、和學養造詣都極深,文學素養也極高。在哲學方面,甚至被稱為日本思想史上兩位不世出的哲學天才之一(另一位是開創京都學派的日本近代哲學之父西田幾多郎,京都銀閣寺附近的著名景點「哲學之道」,就是因為他經常在那條路上散步而得名)。道元的論著和思想,若要談,應該以論文為之,未必合適在版上細述,也就略過。

他的漢學基礎,簡單說一下,四歲就已誦讀李嶠詩一百二十首,七歲讀春秋、左傳、毛詩,因穎慧過人,小時候被稱為「文殊丸」。八歲時母親過世(他母親是名門藤原家,外祖父就是藤原基房;父親是久我通親,是後白河天皇時「建久之變」的主謀者,權勢薰天,甚至讓自己的外孫為仁親王即位為天皇,但遽爾暴斃,當時道元還不到三歲),父母雙亡的道元深感世事無常,於是花兩年時間反複精讀佛典《俱舍論》(八歲讀《俱舍論》!!!呼~~~)。道元雖出身名門中的名門,父親、母親雙方親族長輩,也對他施以菁英教育,對他期待甚深,但他十三歲元服前決定出家。離家出走,投奔在比叡山出家的舅父良觀法印,隨比叡山座主公圓法師修行,十四歲正式落髮為僧。

因他好學,深研佛理,被戲稱為「學問僧」,訪求幾位大師,都解不開他讀經時遇到的困惑,直到十八歲在京都建仁寺拜見千光大師榮西,初識臨濟宗禪學,並體悟佛法就在生活中,除了學問還要實踐。榮西過世後,隨榮西弟子明全法師繼續學習顯、密、心學,受圓、禪二戒,並於二十四歲時與明全法師及另兩位師兄赴宋朝尋師求道,其後明全病逝天童山景德寺,道元返日時,捧明全舍利回建仁寺。上則提到的電影《禪 zen》,就是從赴宋演起,大致與書中記載相近,電影拍攝的確用心。經過遍訪諸師,受典座啟發,並終於求得名師如淨,師生二人相知相敬,對一生就是在學生老師兩種身份中成長的我,更是感慨歆羨。

二十八歲,道元接受如淨的嗣書,正式繼承了如淨的衣缽,返回日本,從思想到禪林規範、袈裟形制,對日本佛教有「根本性」的影響,這就不多講了。最澄(天台宗)、空海(真言宗)、榮西(臨濟宗)、道元(曹洞宗),可以說是到中國學習、影響日本佛教最深的四位大師了。(當然,日本有其本土重要佛教領袖,如法然、親鸞、日蓮等人)

道元發揚如淨「只管打坐」的教誨,提出「非思量」,並強調「放捨諸緣,休息萬事。不思善惡,莫管是非」。只管打坐,不思善,不思惡,甚至連開悟的想法都要捨棄,「自然身心脫落,本然面目現前」,最近我每據此檢視自己,時刻警醒。

嗯,我也挺喜歡他的詩呢。

依山而建的永平寺東迴廊階梯,修行辦道,就如此一步步自然行去。

台長: 惟願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1,212) | 回應(1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好風與之 |
此分類下一篇:相逢一笑是前緣
此分類上一篇:冬雪寂寂溢清寒

valet
謝謝好文介紹,請問道元禪師的坐禪方式和台灣內觀中心推廣的方式是否相同?
我自己是覺得相同。
2011-11-21 00:03:36
valet
2011-11-21 01:19:51
版主回覆
第一則:
內觀中心的方式如何
我並不清楚
無法回答

我有位同事似乎和內觀中心有點淵源
是隆波通的弟子
好像常去深坑華藏道場打禪

另外法鼓山聖嚴法師
好像也與日本曹洞禪淵源甚深

我個人覺得八萬四千法門
每個人依其緣分
由不同法門修行
都是很好的事

至於第二則留言
看不太懂
「由此學來」是指甚麼
是說您打算由此從學嗎?
「是否」是在問我的意見嗎?

如前所說
每個人有各自的緣分
要從哪裡入手
只有自己知道
而且「別人不是自己」
實在不宜亂建議

(何況我只聽前面所說同事提過這位洪先生
對他學說實踐一無所知
更不好提出甚麼想法或建議)

台灣是寶地
到處都有證悟極深的修行人
跟哪一位學習、從哪一法門進入
都很好
2011-11-21 07:52:04
小風
Valet好

 《金剛經》上所講的「降伏其心」,降伏其心要用甚深的禪定。禪定,諸位不要被這個名詞迷惑了,以為禪定大概要盤腿面壁;很多人不能真正了解名相的含義。

 所以學禪,《六祖壇經》是中國禪宗最高的指導原則。《壇經》裡面說:不取相叫「禪」,不動心叫「定」。無論在什麼境界,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你不著相就叫做「禪」;不起心、不動念叫做「定」。

 《壇經》裡面六祖給我們講坐禪,坐禪是怎麼個坐法?所以現在有一些人看到經典裡面坐禪,他就學打坐,你沒有事情在那裡坐當然也可以,可是坐的本義不是這樣的,本義是取不動,我們眼根見色塵能夠在色境裡面不起心、不動念,這就是我們的眼根在色塵裡面坐禪,取這個意思。

 所以《華嚴經》裡面鬻香長者他修禪定,他在哪裡修?在最熱鬧的地方去修,佛經裡面講市廛,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像百貨公司,非常熱鬧的場所,他到那裡去逛街,到那裡去看看、去走走。六根都接觸那個境界,在這個境界裡面他不動心,不起心,不動念,這叫坐禪。就是《金剛經》裡面講的如如不動!

 初學打坐的人是要坐,坐的用意在那裡呢?是把你的妄想坐掉。禪堂裡面佈置非常簡單,面壁而坐,坐的時候當然姿勢要端正,姿勢就像佛像,塑的佛像一樣,佛像是標準的姿勢。

 你姿勢不對了,老師要糾正,用什麼方法糾正呢?香板打,不講話的,沒話講的,你稍微動一動,後頭香板一直打下來。當然一個是你姿勢坐的不對,另外一個打妄想,打妄想會動,所以那個板就是把你的妄想打掉,禪宗用這個方法來教學。

 等到你沒有念頭,什麼想沒有,也打你,打什麼?打無明。一個是妄想,一個是無明,所以你想也打你,不想也打你,叫你在這個裡面覺悟。

 靜坐裡面有境界,不是什麼都沒有,他有觀—止觀,他有觀。止一切妄念,他有觀,這個觀現在一般都是叫你參話頭,你心守住這個話頭上。話頭沒有解釋的,你要提出疑問,老師的香板又打下來,用這種方法,這是個特殊的手段。

 不像教下,教下你有疑問,可以提出來解答,可以辯論;宗門裡頭沒有,你有疑問提出來,就挨打了,沒有疑問也要挨打,這是宗門的手段。所以這是三昧相,這個樣子,行住坐臥都叫作坐禪,要懂得這個意思。

 也就是這個坐,是你心裡面定,不是講身定,身定不管用,要心定。心真的得定,身什麼樣動作也不礙事,他能辦事,他能幫助眾生,什麼事他都做。
2011-11-21 10:52:22
F
感謝小風透闢的解說

推! ^_^

(在等您在另版要寫的棒球文章喲)
2011-11-21 22:11:33
valet
1.抱歉語意不清,原提問的意思是要問,查到跟曹洞宗有關的禪坐,在台灣教學有楊先生,請問版主是否是學楊先生所教的方式?

我並沒有要再學其他的靜坐方式,故無詢問的意涵。

從小零散接觸過所謂的靜坐,皆不得要領,很失望,後來去參加十一天的內觀課程,初窺門徑,只達到專注,還沒到靜坐,只能說自己的無明妄念太紛雜。

是的,我最近終於體認到,「每個人有各自的緣分,不宜亂建議」的真意,太對了。


2.小風真是太博學多聞了,感謝你的回覆。
六祖壇經,我看過,還沒看懂,不過很認同六祖的教法。

我就是在找幫助自己 心定 的(技巧 或 方式)?
2011-11-22 00:52:50
惟願

您PO的連結
不是一位洪先生嗎
怎麼又冒出一位楊先生

我對他們一無所知

我對各道場完全不熟
也素無往來

我在上則文章中
不是提到我開始打坐
是因為年輕時
讀了道元禪師的書開始的嗎
直接依禪師所示實踐

另外
我是正式皈依的佛弟子
自有師門
(家師是香港上宏下勳法師)
並幸遇勝緣
蒙顯密不同宗派出家與未出家的善知識指導
(不只是打坐)
個人的事,不在此多談了
2011-11-22 08:47:05
觀如月小風
Valet好,粗略回覆一

 心會定不下來,正如同《金剛經》上須菩提尊者向釋迦牟尼佛請教的兩個大問題,這都是根本問題。所以在千經萬論當中,中國不但禪宗的祖師,無論是哪一宗哪一派沒有不重視《金剛經》的。

 《金剛經》上兩大問題:第一個是「云何降伏其心」。我們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妄念紛飛,用什麼方法能把這個念頭降伏住?「應云何住」,我們這個心應當住在哪裡?兩大問題,這是佛法修行的總綱領。

 我們的心應該安在什麼地方?看看世間人的心,他安在哪裡?安在名聞利養裡頭。他的心是住在名聞利養上,換句話說,他那個心一天到晚所牽掛的就是名聞利養,他牽掛這些東西。

 心靜不下來,心定不下來,《楞嚴經》的解釋「聚緣內搖,趨外奔逸,是其相也。」『緣』是緣氣,拿現在的話說,就是見解妄想,聚集許許多多的見解、許許多多的妄念,這是在內,使你自己的心不能夠安靜,也就是說,心靜不下來,心定不下來,就是因為『聚緣內搖』。『趨外奔逸』是處處向外境上攀緣,六根攀緣外面六塵境界,在境緣當中患得患失,這就是念念塵勞之相。

 「念念塵勞者,塵者不淨,勞者不逸。」因為我們的心不乾淨!『塵』是染污的意思,被什麼染污?被名聞利養染污,被五欲六塵染污,被妄想分別執著染污,所以我們的念不淨,勞苦、勞累不能自由自在。被染污的念,叫妄念;如果不被染污,是清淨的,這個念就叫正念。

 心若要定下來,要修行;心要得定修行的方法,這就是佛法跟世間一切法不相同的一個地方,只有一點,就是佛法注重修定。世間任何宗教沒有提出修定的,只有佛法注重修定。為什麼?定才能產生真正的智慧,就是戒定慧。

 佛法最後歸納就是戒定慧三學,沒有別的,而戒定慧三學,正是佛法修行的總綱領。佛法的修持沒有別的,自始至終都是修定。八萬四千法門,是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手段,都是修定。
2011-11-22 14:57:47
觀如月小風
回覆二

 如何修行,則要先從中國佛教十個宗派來說,除了宗門,都叫做「教下」。這十個宗派,也就是說除了禪宗之外,其餘任何一個宗派都要依據經典,換句話說,都要依教科書,依教科書這就是教,教是指經本,要依靠經本。

 宗門一下手就修定,從定裡面開悟求覺,那個方法很特別;除它之外,任何一個宗派,包括淨土宗、密宗,都要從經典下手,經典下手修什麼?還是修定。禪宗不用經典,盤腿打坐,打坐在那裡參話頭、觀心,用這個方法修定,教下是用經典修定,這就是要讀經。

 教下有九個宗派,這九個宗派絕大多數都是走「正門」,「正」是正知正見,依佛的教誡修正我們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為。正是漸修漸悟,慢慢往上升。雖然慢,只要你認真去修學,你這個境界一定是一年比一年高,這慢就是了。所以教下就是求正知正見,從正門入。

 禪宗是一步登天,禪宗這個頓悟,方法更是妙不可言,即「宗門謂才出頭來,一聞千悟者,是也。」但我們被無明煩惱蓋覆住了,如何從無明煩惱裡面超越,那就出頭了。禪宗語錄,像我看上一百遍也不開悟,人家當時在那裡一舉手、一咳嗽就開悟了,我這是怎麼看也悟不了,原因在哪裡?他是才出頭,我沒出頭,關鍵在這個地方。要有本事,登不上去不行。

 教下用讀經,禪宗用參究,密宗用持咒,淨土宗用念佛,方法不一樣,原理原則完全相同。一切法門裡面都有正助雙修,正修是修定,定是清淨心,助修是修戒,持戒也是修福。因戒得定,持戒是手段,幫助你得定;因定開慧,慧不需要修,定得到了,定起作用就是慧,定就開智慧。《楞嚴》上說得很好「淨極光通達」,定功深了,智慧就開,就一切通達無礙。

 在淨土宗,我們稱它為「一心不亂」,一心不亂也就是禪宗的明心見性,這個就是定;宗門裡面用參究的方法達到這個境界。《金剛經》末後有兩句話非常重要,「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才能降伏我們的心;而六祖大師是在「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上開悟的,意思都相同。平等是無所住,有所住就不平等,「畢竟平等,唯是一心」。定是修行的關鍵,是修行的樞紐。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面,這個心如如不動,那就成功了。

 如果真正不迷了,這一生決定成就,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念佛的決定往生,學教的決定開悟,教下常講大開圓解,一定是圓解,禪宗一定開悟,明心見性。為什麼?因為不迷了。這是修學有沒有成就關鍵的所在。
2011-11-22 15:04:31
粒粒皆辛苦
照片真美。 好療癒哪。
2011-11-27 15:36:21
觀如月
道元提出「非思量」。不思善,不思惡,甚至連開悟的想法都要捨棄,「自然身心脫落,本然面目現前」

### ### ###


 「不思善、不思惡」,這就是修慧。心裡不但沒有惡念,善念也沒有,這心多清淨!《金剛經》上講「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福慧雙修!


 「莫管是非」,六祖在《壇經》說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自己心清淨,就得定。一般人不曉得這個道理,天天看到別人毛病,那就是自己的大毛病,所以修行不能成就。


 佛法,簡單的說,就是破迷開悟之法。一切經給我們說這個道理。真心、就是本體,禪家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在《楞嚴經》裡面稱之為『常住真心』。它本來是靜的,本來是明的,靜就是寂靜,明就是明瞭;明是慧,靜是定;靜就是涅槃,明就是菩提。


 可是我們現在這個靜與明上面有障礙,障住了,什麼東西障呢?動。無始的暗動,這個暗就是無明,無始無明。無明的相是動的,真心原本是不動的,這一動就把真心變作妄心,把本明變成了無明。


 六祖在黃梅悟道了,證得了,所以他說:「何期自性,本來清淨;何期自性,本來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自性」就是真如本體,就是自家本人,是真正的自己,真我。


 我們現在這個身與心是假我,有一個真我。自性不但是自己的真性,同時它也是宇宙萬法的本體。換句話說,宇宙萬法與自己是從這一個理體上生起的,這個境界確確實實很不容易體會。


 古大德用比喻來給我們說明,譬如作夢,能發夢的那個心,就好比是自性。夢中的境界,有沒有我們自己?有。夢裡面一定有自己。自己是自己作夢的心變現出來,除自己之外,夢中還有山河大地與一些人物,全是自己變現出來的。


 我們現在在迷,迷什麼?迷就是迷的這個,悟也是悟的這個。佛法裡面常講開悟,或者講證果,悟的什麼?證的什麼?就是這個東西。


 真如自性上沒有迷悟,從「自性」理體上,迷悟都不可得!說迷是虛妄的,那麼說悟難道是真實的嗎?悟是從迷相對建立的假名。如果迷破了,悟還存在,那個悟就是根本無明,並沒有真正的開悟,連悟也不可得!


 一切法是皆無實義!為什麼?真的意思說不出,真的意思不能想;真的意思,「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幾時心清淨了,實相就在面前。


 無常迅速,生死事大,六道可畏,一息不來 ,即為後世!自己愚痴庸劣,迷惑顛倒。看完了您一系列有關道元的文章,才警醒自己才是最該深自反省的人,應該保握光陰,成就道業!
2011-12-19 17:34:3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