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以基督教信仰為主幹的宗教書籍。
整部小說的敘事觀點是由一位夢者在操控。在夢者墜入夢鄉時也就是他展開靈視的時刻,而他個人的意識便退居到幕後,由夢中角色自行登場;不過事實上是夢者從意識層面去剪接敘述,他把廣義的基督教民間傳統以及從聖經所延伸出來的宗教想像力一舉統合,從意識世界到潛意識世界,使之渾然結合成一部獨特小說。
《約翰.班揚的一生》
約翰.班揚1628年生於英國,他的家鄉靠近裴德福郡。他的父親是一個補鍋匠,專營焊接和修補鍋碗瓢盆以及其他金屬製品。按當時的社會標準,這是一份相當卑賤的職業。他意識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因而沒有將他帶上作幫手,而是把他留在村子裡。約翰便在那兒上學,一直到小學畢業。
他形容自己是當時村裡最壞最野的孩子,尤其是在違背安息日上,簡直就是壞事做盡。在當地他還以咒詛和發假誓聞名。16歲那年,他離開家鄉,參加了克倫威爾的軍隊。當時在克倫威爾領導下的清教徒與支持英國國教的國王查理一世的軍隊之間爆發了一場內戰。國王的軍隊稱為保皇派,他們為國王的至高統治權而戰;克倫威爾旗下,則是為議會而戰的志士。因此班揚投入的這場戰爭,具有宗教和政治雙重性質。這一經歷很可能使約翰.班揚獲得了對戰爭的深刻的理解,這反映在他日後所著的《天路歷程》的好幾個有關戰爭的場景中。在他的另一本書──《聖戰》裡,他更將屬靈的爭戰比作戰場的交戰。他在戰火中獲得了關於戰爭的第一手資料。
退伍後,他與一位窮苦出身的女子結了婚。他們的生活非常貧困,甚至沒有足夠的生活用品。他妻子帶來了兩本屬靈書籍,一本是《普通人的天國之路》,另一本是《敬虔的生活》,這兩本書是她父親給她的。班揚的妻子經常向班揚談起她的父親,她的父親是一個真正敬虔的人。當時班揚讀了這些書,雖然他很喜歡,但仍然沒有因此萌發任何個人的悔罪感。
不久,班揚開始與他的妻子一道去做禮拜。一個星期天的早晨,他對所聽到的布道印象很深。但禮拜完了以後,他馬上跑去球場玩一種叫“貓”的游戲,這種游戲同今天的板球類似。在那裡他與主以一種奇異的方式首次相遇。日後他在自傳裡寫到︰在同一天,我就去玩貓游戲。當時我剛把球從洞中擊出,準備擊第二次。突然一個聲音從天國裡急速地擊中了我的心︰“你是要離棄你的罪進天國呢,還是要繼續犯罪下地獄?”我楞住了,便沒去理會那個滾在地上的球,而是舉目望天。仿佛心眼大開,我看見主耶穌在那裡俯視著我,很不高興的樣子。他似乎在嚴正地警告我,將來有一天我必為這些和其他不敬虔的行為而受到懲罰。隨之而來的是一次對他為之聞名的咒詛發假誓的認罪。他寫到︰我依然犯罪,在滿心的貪婪中沉浮,對自己不能如愿以償地得到滿足心懷怨憤。這種狀況持續了一個多月。直到有一天,我站在鄰家商店的櫥窗前,又是咒詛,又是發假誓,像以前一樣地裝瘋賣傻。一個女人坐在屋子裡看著我。盡管她自己是一個非常懶散、不敬虔的人,她卻斷言我的咒詛是如此的惡毒,她聽著都不寒而栗;她還告訴我,我是她一生中所見最不敬虔的家伙。我的所作所為,足以玷污整個城裡的青少年的心靈,如果他們與我做朋友的話。
約翰.班揚心裡認罪的開始值得我們深思。《聖經》和教會歷史告訴我們,神經常這樣在人的心裡做工。當神開始做工使人認罪時,他常從那個人生活中重大的罪開始。神就是這樣對待班揚的。他的罪並非一次現形,神從他顯著的罪開刀︰首先是他的禮拜天褻瀆神靈,然後是他的咒詛發假誓。不過,要注意,如果你問一個人是否認為他自己是個罪人,十有八九的人會說︰不錯,有時我是個罪人。神使人認罪的工作始於某種罪,然後聖靈會拓展認罪的廣度和深度。當一個人試圖洗淨自己的心靈,擺脫某些罪,使自己在神面前更顯為義時,聖靈不但指出某種罪,而且會進一步地告訴他,他越試圖潔淨,就越會看見自己的污穢。他們的內心越袒露,他們就越會明白,他們不能僅僅承認某種罪,還必須放棄自己的努力。因為除了罪,他們什麼也沒有。
約翰.班揚的一生顯然經歷了這樣一個日益深刻的過程。他說在他的生命中曾有過長達四年之久的屬靈的混亂時期。在這四年中,他不斷嘗試去贏得他自己的義。他有時滿懷希望,不久這些希望又被撞得粉碎。最後,他終於得出了一個結論。在自傳裡他是這樣寫到自己內心掙扎的結果的︰有一天,我正穿過田野,許許多多念頭涌進了我的心,我深恐所有的一切都是白費勁。突然,有一句話落進了我的心頭︰你的義是在天上。頓時,我心靈的眼睛大開,我看見耶穌基督,在神的右邊。我頓悟那才是我的義。因此不論我在哪裡,不論我作什麼,神都沒有說他要我的義,而要在他面前的耶穌基督的義。我更看見,不是我的良善使我為義,也不是我的邪惡毀壞了我的義,因我的義就是耶穌基督,他昨天、今天、直到永遠都是一樣。至此我的枷鎖解開了,我的鐵一般牢不可破的苦惱委頓了,我的試探逃之夭夭了。自那時起,神的可畏的話語不再困擾我。我興高采烈地回到家裡,為神的恩典和愛而滿心歡喜。
那次經歷以後,他寫到,他以為自己會永遠生活在這樣的景況中。其實,受苦、拯救、感恩不是一次性的經歷,而是不斷的循環。我們將發現,在班揚的人生歷程中,受苦、拯救、感恩的循環在一次又一次地加深。
如果一個人回首往事,他肯定能發現自己飽經磨難的原因。正是在獄中期間,班揚得以全力以赴地撰寫《天路歷程》。這本書日後成為歷世歷代讀者的祝福,這想必是班揚從來沒有預料到的,但神確實這樣成就了。
《內容簡介》
書中的主角名叫基督徒,有一天基督徒翻開一本書(聖經),忽然覺得背上的重負,他非常痛苦,基督徒為了得救,不顧妻子兒女的反對,獨自一人尋路往天國之道上奮進。
在本書中提到「得救與否純粹要靠上天的恩典,非關個人的意志和努力,雖然我們沒有人知道自己是否選在得救之列。」
「重負若沒解除,心裡就沒有平安,也就不能享到上帝給你的福分。」
在書中有很多的人物,有一位叫「老世故」的,只喜歡世俗學說,他使你離開正路,千方百計使你覺得十字架討厭,引領走向死亡道路。
另有一位叫「饒舌」,他的內心、家庭裡、話語裡都沒有宗教,他的一切都在舌頭上,他的宗教只停留在他利用舌頭發出的聲音中,而且喜歡用舌頭去欺騙所有對他的為人不了解的人。
「光憑聽和講是無清做個好基督徒的,在受審判時,不會問你相不相信,而是問你有沒有付諸行動,而且只對福音裡有詳盡的知識,靈魂裡卻沒有恩典,也不是上帝的兒子,這知識是要一種有信心和愛心的知識,能真心誠意的按上帝旨意行事。」
書中還有一個地方叫「灰心潭」,這泥濘的潭是無法可修的,人們在覺悟自己罪惡的時候,所發出的渣滓和污穢不斷的流入這個低窪之處,所以叫作灰心潭。復次,當一個罪人覺悟他那種不可救藥的狀況時,在他的靈魂深處就起了許多恐懼、疑惑、與灰心、而且都匯集在此。這個潭因此就成了這麼不可收拾。但王的意思並不是任他這麼壞下去。(賽35:3-4)在以往的一千六百餘年,王曾命他的測量員與工人門設法彌補這塊地,而且據我所知二萬擔,唉,也許數百萬擔有益的教訓從王國內各處運來填在這裡(據內行的人們說要修好這地,莫如這些教訓)。若是有效,這地方早已修好了,但是王的工人們雖竭盡心力,這裡仍不能沒有灰心潭。”
書中以主角「基督徒」的遭遇來帶出基督徒往天國的漫長的路途中所遇到的種種罪惡和誘惑。它們會動搖你前往天國之門的信心。
文章定位:
人氣(53) | 回應(0)|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