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餅在新埔鎮的旱坑里說來已經是160年的事了,先民從大陸台,就知道有柿餅這一回事,為因台灣屬海島型氣候與中國的內陸型氣候截然不同之故,因而產生了本地特有的「柿餅產業文化」。
其實柿子本為中國之原產水果,後經韓國傳入日本,十八世紀時更入南歐和美國,就目前已知的柿子改良品種約就有八百多種之多;而台灣的柿子主要產於嘉義縣番路鄉、台中縣東勢鎮、苗栗公館鄉、台東卑南鄉及新竹縣北埔鄉與新埔鎮等地,其實新埔地區產柿並不多,但卻成為本省柿子加工的重鎮,這是因為此地得天獨厚的丘陵地形,配合乾燥少雨的氣候,再加上旱坑里每年在9~12月就會吹起具有天然烘乾效果的乾燥風,﹙當地人稱之為九降風﹚,使得旱坑里自然的地理與天候條件,完全符合了柿製作過程中最重要也最需要的曝曬、乾燥及脫水等要件,才能製作出口感十足的「新埔柿餅」。
旱坑里製造柿餅已有百餘年的歷史,但早年由於當地的石柿產量有限,無法大量製造柿餅,故名聲不大,直到民國七十五年,自苗栗引進供給過量的牛心柿,搭配旱坑里的柿餅製造技術,打響了這項新埔特產的名聲。新埔鎮的柿園栽種面積約五十公頃,當地種植的柿子以石柿及牛柿為主,新埔鎮的柿餅加工已有百年歷史了,目前共有二十多家工業在製作柿,旱坑里就占有二十家,因此有台灣柿餅之鄉,柿餅的製作過程非常繁索,因此柿餅的製作,屬於特殊技術的工作,同時必須倚靠經驗。
一般來說,柿子的採收期約在農曆九月,前後為期二個月,柿子採收後須先用持有的刨刀將外皮削去,削柿皮時刨刀不可重覆在一處上刨二次,而且刨的深度要一致,否則會造成柿青外皮破傷腐爛,否則就無法做出品質優良的柿餅了。
去了皮的柿青,第一天要將柿蒂朝下整齊的排列在圓形的竹篩上,然後放在室外的棚架上曝曬,如果天氣晴朗,柿青約曝曬3~4天即開始變軟且糖分增加,色澤也由橙黃色變成棕褐色;此時,須經人工用手擠壓,將其捏成扁平狀,並加以翻曬,此一過程柿農稱為「定型」,才能維持扁平狀,往後還要過多次的「捻壓」,並繼續進行曬風乾才算完工,前後約要七天的時間。風乾期間,乾燥的北風最受歡迎,最忌諱遇到下雨天,因為去了皮的柿子一沾到水,就會發霉、腐敗,使得一切努力前功盡棄;
除此,若刮起「南風天」空氣中的相對溼度提高,對柿子也會有不良的影響,因此為了應付陰雨天和南風天,製餅人家均設有簡易的窯,充作烘乾室。烘烤柿青時,須使用硫磺燻蒸或用內含硫磺的煤球燻乾,這是因為硫磺燃燒時,會產生二氧化硫將柿果表面的水分吸乾,化為亞硫酸成還原狀態,可防止果肉氧化加速乾燥,達到殺菌的功能,並保持柿豔的色澤,預防維他命c的流失,但長時間的烘烤,畢竟不是提早收成的捷徑,因為烘烤過久,柿餅會呈現「外乾內濕」狀,風味很差,因此,充份的曝曬陽光,才是做好柿餅的不二法門。
柿青日晒約經5~6天後,柿農們就必須為柿餅「捻壓」,直到第8、9天時,柿餅已被「定型」成餅狀時,再送入乾燥室燻蒸,燻蒸完後不可將柿餅立即取出,須把室門打開與室外空氣對流冷卻約半小時,待柿餅的熱氣散盡之時,才可分級包裝出售或置入冷凍庫中冷藏,以保持柿餅之鮮度。
http://www.cc.chu.edu.tw/~b8917017/3.htm
以上資料來源是取自網站
畢竟這個是有其專業性
咱不可信口雌黃亂說一通
咱想來這裡久矣
前幾天去的吳厝柿餅
是用乾燥機烘乾
這裡靠的是日晒
日曬有日曬的好處
可是落塵與衛生堪慮
現代人還是別鐵齒硬要遵古法煉製
畢竟時空背景及環境衛生條件
其實我也不知道
總之,比較圓的是牛柿尖尖的是筆柿
【交通位置】〈北二高〉在關西交流道(79K)下→右轉118線往新埔,到約12.5K處的天主堂右轉竹13線往旱坑里→經新星國小後的叉路右轉順著竹13線前行,在約5.9K處左轉下坡依指標前進即達。
GPS資訊:N24.840880度 E121‧076680度
(N24度50分27‧1秒 E121度4分36秒)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