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策略上的問題。
1. 阿月的目的是什麼﹖
假L在電視現身時,阿月寫上假L的名字,令到他死亡。但同時暴露了自己的所在地和殺手方法。在之後,阿月還想盡辦法去找出L來殺。
我認為這些行為與阿月的目的有矛盾。阿月的目的是要改造世界,令壞人消失。除了直接殺死壞人外,最重要的方法是以神的形象來審判世人。所以阿月根本不用找出L來幹掉,只要安在家定時寫上犯人的名字就行了。好處就是調查者根本無從入手去調查,而且久而久之他們會認為這是神所做的審判,而不是人。漸漸他們就會失去士氣,因為他們不認為自己能查出是人做。在神的面前,人是抬不起頭的。誰知道神像之所以特別顯得高大,原來只因大家都俯伏在地上。
而阿月選擇和調查者對決就失去了這種神的形象。越是接近調查者,調查者就越明白自己不是和神對抗,從而更有決心要捉到奇拿。
在殺人時間方面,阿月的表現更是白痴。
在警方從殺人時間方面著手,開始懷疑奇拿是學生時,阿月竟然變了一小時殺一個人。這是不理性的做法。第一,警方得到奇拿可以操控時間殺人的情報。第二,L得知奇拿可以拿到警方資料。這是明顯的一步錯棋。(如果真的可以由此肯定)
雖然,可以令到L和警方亙不信任,減少調查人數。但相對令對方知道兩個重要情報。這是得不嘗失。
(事實上我覺得L這兩個結論是推論失效的。詳見計中計)
2.科學方法與計中計
在《死亡筆記-最後的名字》中,失去記憶的夜神月單憑數據就認定了第三個奇拿的存在,而且估計是女主播清美。但那些數據不外是一些微少的改變。比方說,奇拿被監禁前殺強姦犯的百份比為20%,而清美殺強姦犯的百份比則為25%。你總不能單單因為這樣而判斷第三奇拿(假設存在)是比較討厭強姦犯並且認為他是女性吧。百份比的上升有可以有很多的原因,不能單從這點判斷出殺人者的特性和殺人者前後不是同一人。觀乎電影中的圖表,也應屬這類的推論 (電影中在這方面沒解釋很多,所以也不能較肯定地批判^^)。很多時這類結論只是為了乎合自己主觀願望而產生。
有一部份社會/經濟學家(我已經說得比較客氣),在做分析的時候也常有這類錯誤。E.g.政府在5213年做了對市場政策的調整後,十年的經濟也是有高增長,那些學者就下結論政府的市場政策調整成功。這樣草草下結論就是沒考慮到其他可能性(例如那十年全球/全宇宙經濟的高速成長覆蓋了市場政策調整失敗帶來的負增長 等等)
有關科學方法與統計的問題可以到
http://philosophy.hku.hk/think/chi/
看看H20和H21
說回死亡筆記,縱使那一些的數據真的有強力的支持,難道就不可以是奇拿故意用來令你們懷疑其他人,從而使自己安全多點嗎﹖
這類的計中計在漫畫和電影中出現了很多,如「L確定第二奇拿的存在」、「L發現奇拿可操控殺人時間」、「L認為奇拿是學生」等等。就拿「L發現奇拿可以操控殺人時間」來分析︰
L估計︰奇拿可以操控殺人時間
但L也可以估計︰阿月以為我會以為奇拿可以操控殺人時間
(用來避免我懷疑月有同黨!)
L也可以估計︰阿月以為我會以為︰阿月以為我會以為奇拿可以操控殺人時間(用來令我懷疑月有同黨,用來避免我懷疑奇拿真的可以操控殺人時間)
……(下略一千字 ^^”)
頭腦有點亂吧 XD
這和小時候的猜「包剪揼」想法是相同的︰
假設你和同學猜「包剪揼」。當你出了兩次「揼」,對方出了兩次「包」後,
你就在想︰「死肥仔……勝了我兩把以後一定會繼續出「包」吧。我出「剪」!剪死你!」
然後又想︰「慢著……你一定是以為我會以為你繼續出「包」吧。那我出「包」!」
然後又想︰「不對……你一定想到我會想到這步……你萬萬想不到我想到這步吧。哈哈哈~~我出「揼」就勝啦。」
結果人家仍舊出「包」,你輸了。
然後你問他︰「為什麼啊!我可是機關算盡的!你是如何想到我想到那步的﹖」
對方答︰「什麼想來想去? 我亂出的。」
然後一陣秋風吹過,吹起了數片黃葉,但卻帶不走半點無奈 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