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自言自語的文章中,我曾提到,我有幾篇未完成的期刊文章。其中一篇(去年六月我就完成粗稿),但因為合作老師也於彼時新接一個行政職缺;本以為那篇文章就會因為她忙碌的新學術生涯,而這樣被淡忘在她電腦某個小小角落。
沒料到,前天收到她的電子郵件,她竟然還是把那篇文章看了一下,做了些調整,並問我要不要將這篇文章投到TSSCI中的某份期刊。不過,因為那份期刊要求的文獻格式不是以APA為主,所以我得做一些調整格式的工作。
文章竟然還能重見天日,讓我喜出望外,當然就不介意依據那期刊的特殊文獻格式範例,調整文章格式。反正,這種調整格式的工作也不是第一天在做了(如果,我要繼續在學術圈中耗著,這工作應該會常常遇到);況且,在使用文獻書目引註軟體後,變換格式,老實說,也該不會是多大的問題才對。
但是,當我從網路上看到其撰稿文獻格式後,我還是稍微楞了一下:
關於內文夾註(或引註)(in-text citation)部份:這期刊竟然有「所有中文文獻內文夾註用全形符號;所有英文文獻內文夾註用半形符號;但是所有夾註弧號一律用全形」的規定。
這,這,這,這是怎麼一回事呀?只不過是內文夾註而已,竟來個「一文兩制」?
舉個例子:
今天雪梨天氣竟然暖和地像夏天一樣(蘭花楹,2008:56)。
^^^^^^^^^^^^^^^^^^^^ 這部份則是內文夾註。
但如果我用我英文名字來做為上述話語的出處引註的話,則會變成:
今天雪梨天氣竟然暖和地像夏天一樣(Vollenca, 2008: 56)。
注意到那差別了嗎?也許你會說:「看起來,這好像不是什麼大事情?」如只是處理一兩頁的文件,也許不是什麼麻煩的事情與任務;但是,我要處理的那篇文章正文部份二十八頁,而且引用的文獻將近五十筆、分析的文獻則是一零八筆(而這才是令我頭痛的地方)。此外,那篇文章中還有中英文資料一起引用的狀況,這時我該怎麼辦呀?
例如上例:
今天雪梨天氣竟然暖和地像夏天一樣(蘭花楹,2008:56;Vollenca, 2008: 56)。
再看看那內文夾註部份,會不會讓讀者妳(你)有不倫不類的感覺?
此外,我該中文引註在前,還是英文引註在前呢?嘖嘖。其撰稿格式中並沒有說明這情況該怎麼處理。
接著,我繼續往下看,看參考書目格式部份。結果,我傻眼。還是中文與英文資料得用兩種不同格式處理,而且這兩種格式還相當不一樣。
這期刊所提供的範例如下:
書的部份(中文還有分著作與譯作兩類):
◎中文著作
藍采風(1996)。《婚姻與家庭》。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中文譯作
古允文譯,G. Esping-Andersen原著(1999)。《福利資本主義的三個世界》。台北:巨流。
◎英文
Miley, K. K., M. O’melia and B. DuBois (1998). Generalist Social Work Practice: An Empowering Approach (2nd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期刊文章部份:
◎中文
伊慶春(1991)。〈台北地區婚姻調適的一些研究發現〉,《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學科》,第1期第2卷,頁151-173。
◎英文
Corcoran, J., C. Franklin and P. Bennett (2000). ‘Ecologic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dolescent Pregnancy and Parenting’, Social Work Research, 24 (1): 29-39.
中文部份就先不提了,但英文部份竟然來一種很像APA格式,但又不全然是APA格式的格式。
如果依照APA現今的規定,上述兩份文獻的格式則為:
書
Miley, K. K., O’melia, M., & DuBois, B. (1998). Generalist social work practice: An empowering approach (2nd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期刊文章
Corcoran, J., Franklin, C., & Bennett, P. (2000). Ecologic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dolescent pregnancy and parenting. Social Work Research, 24(1), 29-39.
放在一起對照一下:
書
Miley, K. K., M. O’melia and B. DuBois (1998). Generalist Social Work Practice: An Empowering Approach (2nd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某期刊格式)
Miley, K. K., O’melia, M., & DuBois, B. (1998). Generalist social work practice: An empowering approach (2nd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APA格式)
期刊文章
Corcoran, J., C. Franklin and P. Bennett (2000). ‘Ecologic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dolescent Pregnancy and Parenting’, Social Work Research, 24 (1): 29-39. (某期刊格式)
Corcoran, J., Franklin, C., & Bennett, P. (2000). Ecologic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dolescent pregnancy and parenting. Social Work Research, 24(1), 29-39. (APA格式)
如果有人喜歡玩報紙上「大家來找碴」的遊戲,上述這兩個簡單的差異例子,應該不會很難分辨。
但是,當你要修正或調整這些資料格式時,那就很令人捉狂。(又尤其當我已把稿件送出去,正在寫文章發牢騷的時候,我才發現到這兩種期刊文章格式間的另一個小差異。)
天啊!天啊!天啊!
當我昨天一眼就注意到「姓名擺設(第一作者與其餘作者用不同方式擺放姓與名)、and與&的不同、標題大小寫、標題後得用逗點或頓號」等差異後,我竟然沒有注意到卷與期註明方式亦有這種難以注意到的差異:那期刊格式在卷與期的資料間,有一個空格;而APA格式則沒有那個要求。
好吧!從另一個角度想,至少,我現在發現了;而且,也讓我學會:下次遇到這種以不同格式範例要求內文引註與參考書目格式時,我得把這兩種格式擺放在一起對照,以能明確看出兩者間到底有怎樣的差異。
天啊!這是誰設計的文獻格式呀!而這期刊竟然還是TSSCI的期刊?真是令人難以想像。
回到那篇文章上面。在自以為瞭解那期刊的格式要求後,我使用文獻書目引註軟體,添加三種不同體例,以針對此期刊「中文、英文、及譯著」三種不同情況以製造出我需要的文獻格式。說麻煩,的確是有點小麻煩;但相比「我以人工方式,針對將近一百五十幾筆文獻資料一一調整格式」,老實說,「添加三種不同體例在文獻書目引註軟體」還反而比較輕鬆一點點。
為什麼我要如此大費周章來迎合此期刊的撰稿文獻格式?
很簡單,因為大部分期刊(包括這份期刊)在收到稿件時,執行編輯會先針對稿件格式進行審查,如果格式與其要求格式有「重大」出入,則執行編輯有權力直接把稿件退回給作者。但是,從稿件寄給期刊,到執行編輯檢查稿件格式,有時會花一段說不準的時間。那麼,當稿件撰寫者在等待多日後,卻收到執行編輯因著「格式不合」的理由而退稿,那感覺則會相當複雜與難受。所以,所以,對我而言(我猜,對很多人而言,也該是如此),「符合期刊文獻格式要求」是投稿期刊時的一種很討厭的基本遊戲規則。
請容我再抱怨一次:天啊!這是誰設計的文獻格式呀!而這期刊竟然還是TSSCI的期刊?真是令人難以想像。
其實,中間還有一段更令我傻眼的插曲:
由於,這期刊「文章撰稿文獻格式」還是有一些細節沒有交代清楚,所以我就只好打越洋電話到那期刊辦公室詢問相關細節。
結果那邊的人竟然說:「先生,不好意思,因為我們人力欠缺,所以網站資料已經一兩年沒有更新了。你從網路上找到的文獻格式是舊版的。如果你手頭上有我們去年,2007年九月份,出版的最新一期期刊的話,請參考文後資料,來調整你文章的撰稿格式。真是不好意思!」
在說明我人在國外,所以也許沒有辦法獲得與購買最近一期的期刊,我並接著詢問「是否可以將新版格式電郵給我」時;
那人竟接著說:「真是再次不好意思!依規定,我們不能把格式電郵給作者。真是抱歉。你是否可以請你在臺灣的朋友購買期刊後,寄給你呢?」,
在表面說了謝謝之後,趕緊打了通電話給那位合作的老師,說明網路撰稿範例是舊版,但我沒辦法得到新版(當然,我與工作人員那電話細節,就沒多講)。那老師聽完後,只說「這樣子呀!我來打電話要要看,如果拿到的話,我再轉寄給你。」
一小時後,我電子信箱內收到那老師寄給我的新版撰稿範例。
好!
對此狀況,我無言。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