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12-11 20:00:54| 人氣44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途中 再看「芝加哥」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003年12月9日,芝加哥,最高溫9゚C;最低溫零下3゚C,多雲。

台灣報紙刊登為「Bridget Jones: The Edge of Reason」增胖的芮妮齊薇格(Renee Zellweger)美西時間12月7日以一襲性感低胸黑色禮服,單獨現身於新片「Cold Mountain」的首映會。本片是安東尼明格拉(Anthony Minghella)執導,由她與裘德洛(Jude Law)、妮可基嫚(Nicole Kidman)主演。

凱薩琳麗塔瓊斯(Catherine Zeta-Jones)產後最近的新作「真情假愛」(Intolerable Cruelty, 2003),10月才自台灣院線下檔。目前正與湯姆漢克(Tom Hanks)合作拍攝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的新片「The Terminal」,預計2004年上映。

在資訊龐雜的當下;在工作忙碌的當頭的我,想念今年春天驚艷這兩位原來以為不足以名耀影史的女演員在「芝加哥」(Chicago, 2002)中的表演,於是遁入閒暇之縫細,拿出DVD來重點複習一次。相信未來奧斯卡獎的精華集錦影片,必定會在2003這個年份,剪輯這部最佳影片中一段足以名流千古的精采畫面,特別是在距離上一部獲得最佳影片的歌舞電影「真善美」(The Sound of Music, 1965)已經有三十八年的時間了。

通常對於個人鍾愛的電影,我反而不敢再看,「鋼琴師和她的情人」(The Piano,1993)如此;「藍色情挑」(Bleu, 1993)亦如此,可說是一種類似”近鄉情怯”的情結;或說是深怕自己陷進”不可脫身”的漩渦中。

再看「芝加哥」,卻只隔了夏秋兩季之後。在家中注視著電視,再次確認了為什麼電影院永遠不會被淘汰的原因。螢幕大小、聲光效果,固然是主因;缺少漆黑電影院裡那種獨斷專注的氛圍、缺少仰角四十五度那種推崇高攀的想望、缺少那種垂手可得卻遙不可及的距離、缺少那種專程特地去朝聖膜拜的神力。

再看「芝加哥」,再聽其舞台劇版的原聲CD,其實電影中的歌舞創意,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其來有自;結果卻有百分之一百以上的功力來轉換成第八藝術的語言。完全不同的表現手法、節奏與空間,為固有的巨龍軀體點上亮睛,力道更現熟練精準、風範更顯大器有成。

再看「芝加哥」,再度思考為什麼有些朋友不喜歡歌舞片的原因、或是喜歡歌舞片卻不喜歡「芝加哥」的原因。也許是對於迷漫全劇的爵士樂風的喜好是因人而異;也許因為歌舞片本身已經夠虛幻迷離、夠不切實際,「芝加哥」則是除了首中尾各有一段真實情境下發生的歌舞場面外,盡是劇中角色的憑空想像或自我推演;也許是歌舞昇平的和諧不再、人性為善的本質盡失;最可能是我對電影還有無數虛虛實實的夢。

途中再看「芝加哥」,先把一些”行進當中、尚未到達”的主題寫作停頓下來,突然覺得應該”插隊”為它紀錄些什麼。於是這次我挾帶著”膽敢無怯”的直率,攙扶著似乎”越陷越深”的自虐,反覆盯著精采的歌舞片段,像是「捉神弄鬼」(Death Becomes her,1992)中暴肥的Coach Potato歌蒂韓(Goldie Hawn),來回遙控並注視同一段影片畫面,一副走火入魔成電視怪人的模樣,最後是被醫護人員破門而入強架出去,手上還不停狂按著遙控器。


特為文警惕之
2003年12月9日


”So fleet of foot, we can’t stay put
We just move on. Yeah, we move on”

我又上路了…

台長: Vincent
人氣(44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電影 |
此分類下一篇:Mad at/about 「SATC」(下)
此分類上一篇:赫本風格The Hepburnism(下)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