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學四年級的老師叫學生寫一篇「達文西密碼」的讀後心得---1000字以上,這是折磨學生還是折磨家長,一本書有多厚,內容廣涉多少?我看連老師都未必能寫的出來,何苦呢????????????????????????這不過是一本小說而且內容與史實也未盡相符,何必誤導小孩.
http://life.fhl.net/Culture/davincode/01.htm 這個網站還不錯
「達文西密碼」一書中到底有多少事實? ‧陳韻琳‧
「達文西密碼」這本書是一本引發很多爭議的書。
它之引發爭議,是因為書中引用文獻資料的虛虛實實。內文開始之前所陳述的「事實」:「錫安會,一個創立於1099年的歐洲秘密會社,乃一真實組織,1975年,巴黎的國家圖書館發現了一批被稱為「秘密檔案」的羊皮紙文獻,指出了許多錫安會的成員,其中包括牛頓、波提且利、雨果、以及達文西。」這部分內容,作者所取用的文獻,已被證實是由Pierre Plantard偽造。(註一)
另外,「所有本書中關於藝術作品、建築、文獻以及秘密儀式的描述,均確有其事。」這句話立刻將「小說家」與「學者」明顯的區隔開來。書中所提到的文獻,學者們都會詳細考證,並且會提出自己的「假說」——也就是在預備要從文獻考證提出推論之前,讓人知道自己的前提。此外,對所謂的「確有其事」的意思,也會更清楚的定義。
是有文獻談到「達文西密碼」一書中提到的團體譬如聖殿武士團(Knights Templars)、兄弟共濟會、或者某些宗教團體中的秘密儀式,但沒有學者敢這麼大膽
的將這些內容全綜合貫串成一個完整的有系譜的文化史,它們只能當做單一歷史事件研究,或者成為某個斷代史中的事件、並參照該斷代史中的整體文化來做研究,如果要超出文獻記載做出推論,就一定要交代研究者的「假說」。儘管是人文研究,還是有章法可尋的。
但做小說家就不需要如此了。「達文西密碼」中的「確有其事」,作者並沒有做更清楚的定義,書中真實的文獻與作者的假說含混不清,因此可以給讀者非常多猜想的空間,滿足讀者的想像力,若讀者被誤導,小說家不需要為此負責任,他本來就是在寫小說嘛!被誤導只能說是讀者太笨或太懶了。(註二)
何以「達文西密碼」會熱賣?
但是一本書會暢銷熱賣,總還是有值得分析的原因,因為它隱含了一種時代趨勢,值得我們來琢磨分析。(很明顯可看出,隨著「達文西密碼」熱賣,心靈小憩跟「達文西」有關的主題,點閱率都很高。)
首先,這本書的確是很能抓住讀者注意力的偵探懸疑小說,從頭到尾都引人入勝,不到結尾,就是會讓讀者不想罷休的、非常希望得到完整的答案,從懸疑劇情創作的角度來說,作者是成功的。
其次,讀者冀望得到答案,但每一個答案卻都隱藏一個問題,作者用的方法就是透過變位字謎、雙關語、密碼、與符號溯源,找到其隱喻,在這過程中數學、古老科學與藝術、古老文化古老宗教互相串連彼此相關,這會讓讀者在探求答案的同時,也是在探索文化之謎,因而有得到知識的快感。
其三,作者以「達文西」作為書名,絕對使這本書很快的被注意,因為「達文西」五百年下來,他的名字已經成為一種符號象徵,因此,不僅「達文西密碼」一書,繼續累增了「達文西」的符號象徵歷史,更重要的是,作者也可以透過「達文西」獲利。(註三)
其四、剛剛的說法會讓人誤以為「達文西密碼」一書作者很會利用達文西名氣炒作促銷,其實作者並沒有這麼簡單。他使用「達文西密碼」做書名,絕對仔細研究過達文西,因此書名「達文西」一樣是個雙關語、是個符號、是個隱喻,這是他高明之處,關於這部分我會最後再講。
第五、作者在書中描述的人物,暗合了幾種宗教態度。讀者到最後會不知不覺的跟這些宗教態度的其中一種作認同,或者,透過完全不認同,表明自己的宗教態度(無神論也是一種宗教態度)。
因為小說人物純屬虛構,但主業會(Opus Dei)確有此組織,虛虛實實,因此我以下的分析,選擇純用小說中的人物來作宗教態度的分析。
苦修式的宗教態度
首先是主業會(Opus Dei),作者先解釋跟主業會相關的事實部分:虔誠、肉體苦行,以及近年被懷疑有洗腦、強制等控制行為而引發爭議(這應當是民主自由時代,該團體仍要求嚴苛的紀律與聽命順服,所帶給人的困惑)。
「達文西密碼」書中描述:「主業會這個天主教社團由西班牙神父施禮華創立於1928年,提倡回歸保守的天主教徒價值觀,並鼓勵其成員在生活中犧牲….」(p037)這部分資料是真的。
聖女性信仰
儘管信仰歷史文化是真正的客觀精神,用它來框住一切科學的人文的藝術的宗教的思想,但隨著歷史文化的進程,還是會有不同的關注焦點。「達文西密碼」透過解碼、雙關語、變位字謎,逐步帶讀者進入「聖杯」這個關鍵事物,最後把焦點落在神聖女性的概念上,並在最後跟蘇菲說,就算聖杯與抹大拉馬利亞的文獻沒有公布,「你看看四周,藝術、音樂和書籍裡都在述說她的故事,與日俱增。世局動盪,我們開始察覺到人類歷史的危機….以及自我毀滅的危機。我們開始感覺到有恢復神聖女性崇拜的必要。」(p.505)意味著,客觀的歷史文化進程,現在已到了「神聖女性崇拜」的階段。
而最精彩的部分,就是將畫家達文西變成支持神聖女性的象徵符號,可見作家丹布朗對藝術家與其作品真的有做過專研,的確,達文西經常成為女性主義者專研的文藝復興時期畫家。
「蒙娜麗莎」或「聖母、聖嬰和聖安妮」背後神秘的暈塗法,絕對不是準確的量測與理性的觀看,這種形式絕對是流動、感性而神秘的。達文西放棄了男性高於女性的繪畫觀看,改採畫家與畫中人物彷彿渾然交織的繪畫形式,正意味著他對女性的認同與尊重。而「聖母、聖嬰和聖安妮」,也使達文西成為史上第一個繪出動態女性的畫家。
由這些達文西繪畫的研究可以發現,作者丹布朗處理這個精彩的懸疑偵探小說,導引著神聖女性的議題,而定名為「達文西密碼」,書名一樣是個雙關語,它既指涉懸疑的破解有賴羅浮宮的達文西畫作,也指涉真實世界中的達文西,的確是研究女性主義的人需要重視的畫家。
至於達文西畫作中暗示著聖杯位置、暗示著抹大拉的馬利亞,則是小說創作中為襯托主題而有的杜撰。
書中對抹大拉的馬利亞的詮釋,是根據「抹大拉的馬利亞的福音書」中幾句話的推衍而來,那幾句話描述了耶穌的門徒覺得耶穌喜歡馬利亞勝過他們,有些吃醋,而後推衍了耶穌其實娶了抹大拉的馬利亞,還生了孩子,只是被門徒與其後的教父們強力掩蓋掉了,千年來耶穌與抹大拉的馬利亞的後裔因此倍遭逼迫。女主角蘇菲,正是後裔,她其實是公主。(這部分大量參考了Pierre Plantard的偽資料)
「達文西密碼」這本書不是文獻考古史料分析,它是本小說,所謂小說,就是杜撰、想像、虛構、真假摻雜,這些都是小說的特點。
抹大拉的馬利亞究竟是何許人呢?
抹大拉的馬利亞是耶穌的妻子?
抹大拉的馬利亞,從聖經查考,在耶穌受難以前提到她的地方,是在路加福音八章2節,她因被鬼附非常的痛苦,耶穌治好了她,從此以後她就一路跟隨耶穌,成為門徒之一。從原文詳解,耶穌治癒馬利亞,是全人從精神到肉體的治癒,不能只指為從不道德到道德性的治癒。
在紀錄抹大拉的馬利亞之前,路加福音七章37-50節,記錄了一次女人拿香膏塗抹耶穌的腳的事件,香膏在當時是非常珍貴的物品,因此這次事件呈現了那個女子對耶穌的深愛。在這段,路加加上了「她是個罪人」的註解。
抹香膏的女人的事件紀錄,聖經中除了路加福音,還出現於馬太福音二十六章6-13節,馬可福音十四章3-9節,約翰福音十二章1-8節,這幾節仔細比對,會發現路加福音所記載的,不管是時間、地點、主題,都跟馬太、馬可、約翰記錄的時間地點不一樣。路加的重點是「愛與赦免」,後三者的重點是「這香膏是否枉費」。因此路加福音那個「有罪的女人」,是另一樁事件,既不是伯大尼的馬利亞(也就是馬大、拉撒路這個家庭),也不是抹大拉的馬利亞。而聖經沒有任何地方指陳抹大拉的馬利亞,就是那個有罪的女人。
針對這幾節比對,遠在早期教父的著作文獻中就有很多的爭論不同的說法,結果到中古時期的學者,不僅讓抹大拉的馬利亞竟然會變成有罪的女人的代名詞,甚至將伯大尼的馬利亞和抹大拉的馬利亞混為一談積非成是,並且變成文化產物,出現於繪畫作品中。
抹大拉的馬利亞根據幾卷福音書比對(馬太福音二十八章1節、馬可福音十六章1節、約翰福音二十章1節),她與其他婦女一齊去耶穌墓前,可能是因為她更急切些,走的比較快,因此單獨到了墓前,她發現墳墓是空的,趕快回頭去找耶穌的門徒彼得約翰,再跟他們一齊到墓前。彼得約翰對墳墓是空的深感奇怪,又回去告訴其他門徒,而抹大拉的馬利亞仍留在墳墓那裡哭泣,就在此時,她單獨一人,復活的耶穌向她顯現,抹大拉的馬利亞立刻呼喊耶穌:「老師!」她一定是急著想觸碰耶穌,因此耶穌跟她說:「不要摸我!因我還沒有升上去見我的父,妳往我弟兄那裡去,告訴他們說,我要升上去見我的父,也是你們的父,見我的神,也是你們的神。」這句話意味著死裡復活的耶穌,跟門徒包括馬利亞之間已進入到另一種關係層次中,跟之前成為人的耶穌,已不再一樣了,而耶穌願意透過抹大拉的馬利亞告訴祂的門徒們,應當是認為抹大拉的馬利亞能夠很快的理解這種新關係。
很可以做個對照的是,耶穌升天見父後,再到門徒當中,卻是叫他的男性門徒多馬去觸碰祂的傷痕,理由是,多馬不信耶穌死裡復活。這種對照更顯出抹大拉的馬利亞在耶穌面前的獨特性,那是一種對於神人之間的信與愛的快速理解,是女性特質所獨具的。
從這些聖經記錄的確可以看出,耶穌是很鍾愛抹大拉的馬利亞的,但毫無「結成夫妻生兒育女」的暗示,也絕對無法如此衍伸。
而抹大拉的馬利亞成為有罪的女人的象徵,的確是中世紀學者混淆變造出來的,他們讓抹大拉的馬利亞在藝術史中徹底污名化,成為罪女的符號。
究其實,「達文西密碼」中利用偽文獻,將抹大拉的馬利亞變成耶穌的妻子,不僅要凸顯耶穌是聖人而不是神的觀點,更要凸顯抹大拉的馬利亞地位的尊貴,因為耶穌是透過這種神聖婚姻,才能成為完整的男人的:「男性在精神上是不完整的,除非他們擁有跟神聖女性結合的肉體經驗。」(p.355)
如筆者前述,將歷史文化變成絕對客觀的框架,讓一切人文科學納入此框架,一定會產生一切都是相對的、所謂的神其實是歷史文化的產物的觀點,當然在這觀點之下,耶穌只可能是聖人、不可能是神。作者在這裡再度善用達文西藝術作品的,用「最後晚餐」這幅畫來補充說明。(p.283)
這就是為什麼「達文西密碼」中會提到「諾斯底主義」。因為「諾斯底主義」,是耶穌死裡復活後,第一個倡導耶穌是人不是神的觀點的教派。(p.281)(註五)
諾斯底主義很明顯的和聖經中陳述出來的基督信仰差距非常的大,從一個信仰歷史文化的客觀性、視基督信仰為歷史文化產物的人而言,「諾斯底主義」和「基督教主義」當然沒有什麼差別,都是歷史文化的產物,它們之間是等值的,因此不能諒解何以「聖經」中沒有納入「抹大拉馬利亞的福音書」;但從基督教信仰的立場,「抹大拉馬利亞的福音書」,是不可能納入聖經中的,這絕對不是因為歧視女性,而是基於篩選聖經的標準。(註六)
內容實在太多建議有時間可到這個網站
http://life.fhl.net/Culture/davincode/01.htm看看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