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詢∣國文領域輔導教師許文姿(新北市國教輔導團國語文輔導小組專輔、《天下雜誌》98年度閱讀典範教師、新北市福和國中國文老師)
基測的題目中只有不到一成考記憶,理解和分析愈來愈重要。PISA的閱讀素養考題,更是希望培養出能思考、有自主學習能力的下一代。理解和分析就是一種生活的能力,資深的國中老師許文姿告訴讀者,只要在學習的歷程中,廣泛閱讀、願意思考、學習思考,PISA的閱讀素養一點也不難,閱讀素養考試要考學生有沒有「言之有理」、「言之有據」。
什麼叫做「閱讀素養」?什麼樣的考試可以考出閱讀素養?
A:素養是積累的學習態度,閱讀素養是你平時積累的閱讀態度,閱讀素養的考試就是考核你的閱讀態度。
在課堂要常提醒學生:「你現在是在學習喔,你要表現出你現在『正在進行學習』。」所謂「正在進行學習」是:無論你會或不會,都願意試著思考,解決問題,試著寫學習單、試著回答老師的提問。素養要考核的就是這種學習態度。考核的方式,就是寫下思考過程。
閱讀素養與學校段考、基本學力測驗有什麼不同?
A:根據美國教育學者布魯姆(Benjamin Bloom)的理論,在語文認知學習的目標包含「記憶、理解、分析、評鑑」四個層次。學校段考偏重記憶,和一些理解,所以多數國中考試還是強調背誦課本知識。
但是基測重視的是理解與分析。這兩年基測國文科四十八題中,只有一到二題記憶題型的題目,考字音或是字形。二○○七年之後,理解型題目佔了七六%以上,約三十三題。二○一二年,分析型題目佔比提高,理解型和分析型題目將近九○%。
基測雖然理解和分析題型逐漸增加比重。但相較於PISA,我們學生深層分析、評鑑的題目答題仍不理想,主要是因為基測題型是選擇題,只有「一個標準答案」,當親師生的目標是「考好基測」,這樣的題型不利於誘導學生深入探究知識。
所以,閱讀素養的考題仿PISA,加入非選擇題,考學生組織文字的能力、發表個人看法的能力、閱讀後分析文本的能力等。
這些非選擇要考的是「思考歷程」,所以錯字、字很醜,都不影響分數。你要讓閱卷者知道「你有在閱讀、在思考」,無論第一時間看不看得懂題目,都要盡力做答,至少要去思考,就可能拿到一些基本分數。
上海首次參加PISA可以一舉得冠,是因為他們中考考題就是如此。中國在中學白話文六冊中有上百篇白話文,這些文章只是訓練閱讀能力的素材,升學考試不會考。考試時有兩篇課本沒有的白話文,出仿PISA題型讓學生做答。
有人會誤解,以為這樣的考試沒有標準答案。不是這樣的,它有答案,而且答案很多元,看你答案有沒有「言之有理」、「言之有據」,根據你的完整性,有不同的給分層次。
生活中如何培養閱讀素養?
A:面對不熟悉的問題也願意思考,需要日常的培養與累積。
最好也最有效的方式,是老師在課堂上多做提問,讓學生回答,刺激他思考,提高思維。最好所有任課老師都可以配合,不僅是國語文教師。以現在八年級的學生來說,學生的思考與表達,可以透過課堂有層次的提問與引導,在這一年半的時間提升。
許多有經驗的老師提醒,提問雖然可以提升思考,但是形式不一定要限於「你問我答」,也可以「你問我寫」,重點是透過問題提醒重點,讓學生思考與表達,每個老師都可以在課堂上找到適合的方式。
需要補習嗎?或者要選擇什麼樣的補習班?
A:「閱讀素養」無法靠補習取得,但是考試技巧是可以學習的。
補習班可能的做法是,抓PISA題目,訓練學生從文本找訊息,回答問題、擷取訊息、發展解釋,一直做題目一直訓練。就像考駕照時去駕訓班,他會教你考試技巧,遇到什麼轉幾圈,但是真正上路,會不會開車是另一回事。
如果補習班很了解PISA考題,並將它運用在教學上,或許可以有「臨時抱佛腳」的效用。但前提是,補習班必須在訓練答題的過程中給學生機會,透過紙筆或是口語,充分回答思考的過程。
若是父母還是不安心,想讓孩子上補習班,該怎麼選擇補習班?
A:選擇補習班時別忘了問問裡面的老師:什麼是「素養」?怎麼考?請補習班分析幾題考題,再問:除了考試技巧,補習班又希望透過什麼具體的方式培養學生思考能力?
因為一般補習班訓練的是「解題能力」,是一種「走捷徑」的方式。但是,如果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沒有增加「學習能力」,當考題「模樣」超出補習班給學生的樣子時,學生反而會不知如何因應。
沒了捷徑,也沒有在陌生城市靠地圖或是其他方式找到正確路徑的能力,只能迷路。
無論有沒有補習,補習班能發揮最大的效用僅止於「熟悉題型」,思考力的訓練,還是要靠每一天的學習累積。
多解題和多練習有沒有用?要找PISA考古題出來做嗎?
A:測驗卷、參考書、考古題,都是學習的材料,沒有好不好,重點在「怎麼用」。測驗卷、參考書、考古題目還是可以做,但是要「重質不重量」,帶學生去看陌生題目、理解問題、思考解題過程,改掉拿來機械式練習的習慣。
做PISA的考古題會幫助學生理解「題型」,在遇到題目時不會不知所措。但是,答題要答得好,一定得靠平時學習的積累。平時遇到問題讓學生有機會「說說看」,訓練他的思考與表達。
目前國中常態分班能力落差大,教師有可能有力氣照顧不同需求的學生,來應付段考、會考和特色招生嗎?
A:常態編班下要照顧不同需求與程度的學生,是教育現場的常態,並不是十二年國教之後才有的需求。
有經驗的老師可歸納出兩種做法:
第一,落實補救教學。目前補救教學分三級。一級補救,在課堂上發現學習沒跟上的學生,老師可以協助他。二級補救,因為學習態度不佳導致落後的學生,另外成班上課。三級補救,對象是因為智力或是生病需要特教資源協助的學生。以前補救教學是各縣市自辦,十二年國教後,教育部找了各縣市輔導團老師,針對補救教學的教材教法培訓,這些種子教師回到各縣市幫現場老師們上課,希望從課堂內就落實補救教學,做二級補救的教師,要有能力做教材教法的研發。
第二,透過「學習共同體」的方式引導,讓每個學生參與學習。也有老師讓不同程度的學生彼此學習。
在目前國中教材尚未改變的情況下,學生是否需靠補習或教師自編教材,才能得高分?
A:教材不是重點,教材只是教學的「材料」。重點在老師「怎麼用」,學生有沒有真正「習得能力」。
PISA的檢核讓我們了解,目前講述為主的教學,沒有使學生思考能力提升,老師必須轉換教學方式,教學重點應該從「教會知識」移轉到「建立學生學習態度,培養能力」。
每個老師都可以在學校內找到志同道合的老師建立社群,發展出適合的方法,目前很多老師透過「提問教學」或是「學習共同體」。
新北市福和國中數學老師李進福認為,以前的老師,任務是將課本教完,或者教會學生課本內的知識。現在的老師,任務是幫助學生用這課本,在他生活需要的地方。所以課本、參考書、科普書、測驗卷都是教學的「材料」。老師要教學生如何用知識。就像從小爸媽不可能帶你走「每一條路」,但是因為你習得了認路、看地圖和辨別方向的能力,長大後,你會透過各種方式認路,去自己想去的地方。
許文姿提醒,老師必須先拿掉「教材等於聖經」的想法。
她舉例,PISA曾考過〈禮物〉這篇文章,其中的第五題,還可以拿來對應國中七年級課本〈雅量〉,發展出相同的題目:「文章最後一句可不可以刪?為什麼?」許文姿去為很多國中老師演講時問:「〈雅量〉後一句話是『為了減少摩擦、增進和諧,我們必須努力培養雅量。』可不可以刪?」所有老師都會愣住:「幹嘛刪?」
但是如果有個學生說,他認為文章中說「減少摩擦」,可是從前後文來看,這篇文章中沒有衝突或摩擦,所以刪掉是可以的,只要學生根據文本言之有理,就要給分,這種有思考的學生,就是有閱讀的素養。
「這就是PISA的考題。但是,我們在課堂上,從來很少挑戰文本權威。」許文姿認為,教材不需改變,要改變的是老師看待教材的方式,開始練習把每一篇文章當閱讀材料才思考。
國中老師普遍都知道該如何協助學生提升閱讀素養嗎?哪裡有資源可以幫助老師做教學上的專業成長?
A:立即可做的方式是,老師自己可以直接拿PISA題型來做,除了看看自己會不會之外,也要問自己:「學生哪一題可能不會?為什麼?」思考為什麼考題要這樣出?它希望考孩子什麼能力?我的孩子有嗎?我要如何培養?
教學的改變要靠一個人的力量非常辛苦,成效也有限,最好是在校內或是鄰近學校找到願意一起努力的老師,要集眾人的力量。
更好的方式是,將這樣的題型放入段考考題中,段考是親師生都重視的公開考試。一旦加入段考,大家就會開始改變教學。
福和國中七年級的國文科段考,有二十分是非選擇題,題目是從國文課本後的「問題與討論」中修改題目出題。
許文姿表示,從課本的問題與討論中出題,老師可以免去進度壓力,因為那是本來就要教的。老師也會發現:我明明有教,為什麼這個學生和那個學生寫的完全不一樣。這可以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況。
段考改了,老師也會從教學與平時評量開始改變,用多元評量讓學生思考、表達。這帶來的另一個好處是,從學生每一堂課的回答,就可以檢核他的學習狀況,及時弭平學習落差。
許文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