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接近出國的日子,原本還平靜的心情倒因為和同學朋友們的送別聚餐或電話連絡而波動了起來,我原本對環境的變化就屬於遲鈍的人,對於出國到另一個語言文化都不同的國家,事實上除非真的進入了那狀況,仍在台灣的我倒不覺得有多緊張,我想外島當兵給我的洗禮還真是發揮了作用。
這段期間除了出國的準備、日文的基礎學習外,朋友的邀約真的不少,讓我在出國前感受了大家的溫暖,與脂肪的無情;當兵的後半階段,在網路上認識的幾位我已經不大記得的朋友,也在此時和他們見了面。
一位是年紀小我四歲、在某大百貨公司擔任銷售員的Danny(說到這裡,為什麼很多同志都愛用這個名字?就我認識的朋友中就有五個以上使用了!)和他的初次見面一波三折,由於他工作的關係,約定的時間總是超過我不願意出門的晚上十點,直到遇上某天他的休假日,我們才正式的見了面。
吃了頓飯,Danny提議上陽明山,在山上的大霧與毛毛細雨中,他騎著車載我到幾個他覺得很美的地方,他訴說著他以前的感情生活,我也分享我的許多生活體驗,一切似乎都很愉快,但是,總覺得哪兒不大對勁。
另一位是即將退伍的未來老師阿休,我和他在未見面前網路上聊天時一度覺得他似乎熱情過了頭,然而見了面倒也覺得除了對食物挑剔、出遊目的地總是要我決定後又不甚滿意之外(雖然Andy說這樣就已經叫做難搞了。)也許是為人師表的關係,談吐方面倒出我原先意料之外。
然而一、兩次的見面之後,他們就幾乎想用「寶貝」來做為我們雙方的稱呼了,而我也發現,想要隨時的打電話傳簡訊做雙方現況的實況報導、希望對方能夠照顧自己或說著「我也可以照顧你呀!」(實在不知要照顧什麼?)的話、明明還不了解對方就好像深愛了一年之久宛如充滿了玫瑰色般的愛情思考,他們,其實就是所謂的「底迪」吧!
底迪,天真夢幻的名詞,我以為我跟他們是絕緣的(雖然在我少年時代,也許是因為談吐還算有趣、又被稱為很有“葛格”樣,無奈的自稱過是小底迪殺手)我的頭兩任bf也的確是所謂的底迪(那時處於剛啟蒙階段,並不知道原來有這些分類法),不過在明白了他們的特質之後,我就已經不將他們做為我交往的考慮對象了。
底迪,我算是嗎?曾經以為要擇其一靠邊站,不過每個人其實是具有不同特質而不能詳細分野的,對外,我總說自己是「不分」,但不可否認我的確也有部份「底迪」的特質,當然「葛格」也有,我可以照料好自己、關心我愛的人,但要只做單方面無限的照顧,我想還是請對方到老人院去請專人看護會比較妥當;我比較不能接受的也是如此,總不能在還沒了解一個人之前就好像深深的愛上、要無時無刻的黏在一起,沒有對方不行吧!在被拒絕後好像受了重傷,但是,又能快速的進行下段戀情,愛情似乎不可或缺,但卻像個遊戲。
我在Danny要求我在電話中親吻他與稱呼他「寶貝」時拒絕了他,真正的愛與「寶貝」這種詞彙必須是發自內心真心想說時才說的,不能只是片面的甜言蜜語,輕易能說出口那就顯得沒有價值,Danny似乎能夠了解我和他的不適合,於是我們心知肚明的未再連絡。
阿休同樣也要我稱呼他「寶貝」並且不斷的使用簡訊、MSN攻勢,然而話題卻充滿空白,曾經在他打來的電話中,拿著話機卻雙方無語半分鐘之久,然後問我難道都沒有話想問他或想跟他聊的嗎?我只能很直接的回答「沒有」,在我刻意的表達我也許不適合他,也許他的初戀該真的好好找個能滿足他的「葛格」交往、我們當朋友就好後,他卻仍不斷說著「我很想你」之類的話,我真的已經不知道該如何和這宛如外星人般難以溝通的底迪說話。
底迪們,
我誠心的想與你們為友,如果你們除了bf外還願意擁有朋友,
但是,在尋找bf時,請你們應該睜開雪亮的雙眼、
除了說很用心之外也應該真的用心思考,思考對方適不適合自己,
思考自己的行為會不會改變了對方,
思考這樣做到底能不能夠得到真正的愛,
地球上(也許只有台灣或台北吧)已經有夠多的底迪了,
世界上沒有這麼多的葛格和養老院看護,請好好照顧自己。
然後,定義了自己之後,
才能期待擁有真正的愛情,
才能保有一段長久又深刻的愛情,
雖然,這也不過是一個總在感情裡摔倒的我說得話。
在我搭上飛機離開台灣的那天,我沒有打電話給Danny或阿休,我想,這的確是個良好的機會,良好讓我們清楚訣別、良好讓他們冷靜思考的機會。祝福「底迪」們,在他們愈挫愈勇百折不饒的精神下,能夠產生真正美好與長久的感情。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