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不下是聰明人的最大敵人
(Pride Is the Enemy of the Smart Quitter)
在越戰中,尼克森讓數以萬計,越方和美方的無辜生命因為他放不下的自我而白白送了死。他唯一沒有更早撤出越國的原因只有一個:他放不下他的自豪感。同樣的放不下也是讓許多人寧願繼續呆在同樣一份已失去挑戰,變的枯燥乏味的工作上不願離去的原因。就好比一間餐廳明知道因為種種原因它的生意利潤永遠翻不了身,卻因為放不下一旦關業後被同行指指點點的面子問題而繼續作著入不敷出的場面。
當一個人面對著一份沒出路的工作,他要堅持下去的理由是什麼?很多原因,但跟面子放不下的也是一個原因吧。
如果做一個調查,我們不難發現那些能及時離開沒前途意義的工作的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放下自我不是想像中那麼的要生要死的嚴重;鼓起勇氣邁出離開的腳步,就是滿耳都是自己的自我被撕裂的碎裂,然後,你會發現一切也不過如此而已。漢語那句退一步,海闊天空大概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就看一個人怎麼去接受退一步的念頭。(後面的三句是譯者自己胡亂加進去的推測。原著看了肯定傻眼。)
如果是害怕一時放不下而讓一個人不敢去放棄沒作為的嘗試,那繼續投資在其中的無謂浪費也不免太不切實際了。
哈佛醫學院不是繼續逗留的原因(先不說那沈重的成本)
Harvard Medical School Is Not a Reason to Stick
(Ignore Sunk Costs!)
最暢銷作家約翰·麥可·克萊頓放棄了可以成為在醫學領域上頂尖人才的嘗試。當他放棄了醫科,他已畢業於哈佛醫學院, 也已被索尔克生物研究所(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又譯為沙克生物學研究所、索克生物科學研究院)授予博士獎學金繼續深造。作爲一個醫學愛好者,這是爲以後成為一個專科醫師或是醫科研究學者的最佳時機。但是他卻把這麽一個在別人眼中的黃金機會放棄而選擇當一個完全沒有任何經驗和固定收入的寫作家。為什麼呢?因為他自認自己完全沒法克服體解剖帶來的可怕,所以他放棄棄了就算以後會為他帶來名利的醫科前途。就算他已經成功的成為了一個大有前途的醫師,但他沒有因為放不下而繼續進行一份他沒法喜愛的工作。
想想他的例子,如果他都可以為了自己的理想去放棄一份對他來說沒興趣的工作。其他算得上什麼?
以下資料摘自維基百科。維基百科不是一個可信賴的網站,因為每人都可以選寫提供自己所認為正確的資訊,所以只可以用以參考:
約翰·麥可·克萊頓(John Michael Crichton,1942年10月23日-2008年11月4日),美國暢銷書作家、醫生、影視製片人、導演兼编剧。作品多為動作類型,科技成份濃厚,被冠以「科幻驚悚小說之父」的稱號。作品中大量的引用醫學科技新知,充份反應出他的醫學訓練與科學背景。他的書已被譯成36種語言,暢銷書幾乎本本被好萊塢搬上銀幕,在全世界擁有眾多的讀者和影迷。1994年,克莱顿成为了美国歷史至今唯一同時有作品作品位於電影「侏羅紀公園」,電視劇「急診室的故事」和暢銷書「桃色機密」排行榜首位的藝術創作人。
自小即有寫作天分,14歲時已在紐約時報刊載旅遊專欄。1960年就讀哈佛大學英語系,後來轉系,並選修醫學預科課程,以極優成績獲得體質人類學學士,並獲選優等生榮譽學生協會會員,之後取得獎學金至英國劍橋大學人類系研究。隨後進入哈佛醫學院就讀。克萊頓自承大學時期曾經抄襲喬治·歐威爾,將他的文章當作自己的報告交了出去,後來還只得了個「B-」,克萊頓宣稱那是對學校的測試,絕非刻意欺瞞。1969年醫學院畢業後,擔任加州沙克生物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1988年成為麻省理工學院客座作家。
1969年他用本名出版的暢銷書「天外病菌」賣出了電影版權,巨大的成功使他下定決心棄醫從文。 這部作品使他成為美國最成功的小說家之一。 從此麥可·克萊頓寫出了一部又一部暢銷小說。
天外病菌
《天外病菌》是2003年台灣輕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國)邁克爾.克萊頓,侯萍 聞煒等翻譯。
作者
邁克爾.克萊頓
譯者
侯萍、聞煒、兆平、黃淑芬、馬興國
出版社
台灣輕舟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3年5月1日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