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
嗚呼!惟我皇考(敬稱已死的父親)崇公,卜吉(選擇吉地)于瀧岡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於其阡(墓道);非敢緩也,蓋有待也。
修不幸,生四歲而孤。太夫人(對母親之尊稱)守節自誓;居窮自力於衣食,以長以教,俾(使)至於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為吏廉,而好施與,喜賓客;其俸祿雖薄,常不使有餘。曰:『毋以是為我累。』故其亡也,無一瓦之覆,一壟(田梗)之植,以庇而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吾於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於汝也。自吾為汝家婦,不及事吾姑(婦稱丈夫的母親為姑);然知汝父之能養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將有後(有賢良的後代)也。吾之始歸也,汝父免於母喪方逾年,歲時祭祀,則必涕泣,曰:『祭而豐,不如養之薄也。』閒御酒食(閒居飲用酒菜時),則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餘,其何及也!(哪裡來得及呢!)』吾始一、二見之,以為新免於喪適然耳;既而其後常然,至其終身,未嘗不然。吾雖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養也。汝父為吏,嘗夜燭治官書,屢廢而歎。吾問之,則曰:『此死獄也,我求其生不得爾。』 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則死者與我皆無恨也;矧(何況)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則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猶失之死,而世(一般法官)常求其死也。』回顧乳者劍(將嬰兒挾於臂下,如帶劍)汝而立於旁,因指而歎,曰:『術者(算命者)謂我歲行在戍(戍年,作者父親死於宋真宗庚戍年)將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見兒之立也,後當以我語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語,吾早熟焉,故能詳也。其施於外事,吾不能知;其居於家,無所矜飾(自誇虛假),而所為如此,是真發於中(內心)者邪!嗚呼!其心厚於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將有後也。汝其勉之!夫養不必豐,要(求)於孝;利雖不得博(普及)於物,要其心之厚於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先公少孤力學,咸平(宋真宗年號)三年(西元1000年)進士及第,為道州判官,泗綿二州推官;又為泰州判官。享年五十有九,葬沙溪之瀧岡。
太夫人姓鄭氏,考(父親)諱德儀,世為江南名族。太夫人恭儉仁愛而有禮;初封福昌縣太君,進封樂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自其家少微時,治其家以儉約;其後常不使過之,曰:「吾兒不能苟合於世,儉薄所以居患難也。」其後修貶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貧賤也,吾處之有素。汝能安之,吾亦安矣。」自先公之亡二十年,修始得祿而養。又十有二年,烈官于朝,始得贈封其親。又十年,修為龍圖閣直學士,尚書吏部郎中,留守(職官名。唐太宗時初置京城留守之職,五代時洛陽或開封亦置之。宋代沿之,西北南三京皆置此官,專掌宮鑰及京城修葺等事。)南京,太夫人以疾終于官舍,享年七十有二。
又八年,修以非才,入副樞密,遂參政事,又七年而罷。自登(升任)二府,天子推恩,褒其三世,故自嘉祐以來,逢國大慶,必加寵錫。皇曾祖府君累贈金紫光祿大夫、太師、中書令;曾祖妣累封楚國太夫人。皇祖府君(先祖父)累贈金紫光祿大夫、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祖妣(先祖母)累封吳國太夫人。皇考(先父)崇公,累贈金紫光祿大夫、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皇妣(先母)累封越國太夫人。今上(宋神宗)初郊(祭天),皇考賜爵為崇國公,太夫人進號魏國。
於是小子修泣而言曰:「嗚呼!為善無不報,而遲速有時!,此理之常也。惟我祖考,積善成德,宜享其隆,雖不克有於其躬,而賜爵受封,顯榮褒大,實有三朝(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之錫命,是足以表見於後世,而庇賴其子孫矣。」乃列其世譜,具刻于碑,既又載我皇考崇公之遺訓,太夫人之所以教,而有待於修,並揭于阡。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鮮,遭時竊位,而幸全大節,不辱其先者,其來有自。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進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陽)留守推官,與梅堯臣、尹洙結為至交,互相切磋詩文。後因支持政治改革,批評時政,多次遭貶謫,至饒州、夷陵、滁州等地。
宋仁宗嘉祐二年,歐陽修知禮部貢舉,主持進士考試,力倡古文以救時弊,使文風為之一變。英宗時,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兵部尚書。歐陽修為宋代文壇領袖人物,創導古文運動,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瀧岡阡表》是歐陽修在其父下葬六十年之後所寫的一篇追悼文章,是他精心創製的一篇力作。全文平易質樸,情真意切,如話家常,歷來被視為歐文的代表作品。與唐韓愈的《祭十二郎文》、清袁枚的《祭妹文》同被稱為「千古至文」。
由於歐陽修父親亡故時,他才四歲,無法知悉亡父的生平行狀,這就使他在撰述本文時遇到了困難。作者的高明之處亦即本文最大的特點之一,即是在文章中採取了避實就虛、以虛求實、以虛襯實的寫作方法,巧妙地穿插了其母太夫人鄭氏的言語,以她口代己口,從背面和側面落筆。一方面以此為依據,追念和表彰其父的仁心惠政;另一方面,在表父阡的同時,也順水行舟,同時頌揚其母德婦節,使一位賢妻良母型的女性形象,栩栩如生地凸現在讀者眼前。父因母顯,母受父成。文章構思高明的地方,即在於一碑雙表,二水分流;明暗交叉,互襯互托。而其舒徐有致、簡易平實的文風,其謙恭平和、實事求是的態度,更使一切浮華失實的諛墓文字黯然失色。誠如明人薛瑄《薛文清公讀書錄》所謂:「凡詩文出於真情則工,昔人所謂出於肺腑者是也。如《三百篇》、《楚辭》、武侯《出師表》、李令伯《陳情表》、陶靖節詩、韓文公《祭兄子老成文》、歐陽公《瀧岡阡表》,皆所謂出於肺腑者也,故皆不求工而自工。故凡作詩文,皆以真情為主。」
文章的第一段,主要交待在他父親葬後六十年才寫這篇阡表的原因,即:「非敢緩也,蓋有待也。」這「有待」二字極為重要,因為它是統攝全文的綱領,亦是縱觀通篇的眼目。按照《宋史‧職官志》關於「贈官」的規定,子孫顯貴,其已亡故的父祖可有贈封賜爵的榮耀,所追封的世數(自一代至三代)和贈官階級高低視子孫的官位而定。「待」也者,待己顯貴,榮宗耀祖,然後上阡表,可以告慰於先靈。
也正因如此,文章的第二段,便拿穩「有待」二字大作文章,處處借助太夫人口中所反覆出現的一個「知」字(「知汝父之能養」,「知汝父之必將有後」),緬懷往事,追述亡父行狀,如水之開閘,隨勢而走,分叉奔流。近代桐城派散文家、翻譯家林紓評注道:「文為表其父阡,實則表其母節,此不待言而知。那知通篇主意,注重即在一『待』字,佐以無數『知』字,公雖不見其父,而自賢母口中述之,則崇公之仁心惠政,栩栩如生。」(《林紓評點古文辭類纂》卷八)然而,作者並未將太夫人平日所舉兼收並蓄、平鋪直敘;而是經過仔細剪裁、精心篩選,抓住了居家廉潔、奉親至孝、居官仁厚這三方面典型事例,援証母言,來說明其父之「能養」和「必將有後」,從而使篇首的「有待」二字落到了實處。誠如林雲銘《古文析義》卷十四所指出的那樣:「其有待處,即決於乃翁素行。因以死後之貧驗其廉,以思親之久驗其孝,以治獄之嘆驗其仁。或反跌,或正敘,瑣瑣曲盡,無不極其斡旋。」而段末之「修泣而志之,不敢忘」一句,收束凝練,前呼後應,更提醒篇首的一個「教」字。同寫「能養」、「有後」,兩段敘述又各自不同。比如,敘其廉潔,取典型概括法,用「故其亡也,無一瓦之覆、一壟之植,以庇而為生」,簡約言之,毫不拖泥帶水。敘其奉親,則取剝筍抽繭法,層層進逼,愈進愈深。而敘其居官仁厚,卻取一波三折法,跌宕生姿,誠如林紓所云:「至崇公口中平反死獄,語凡數折:求而有得,是一折;不求而死有恨句,又一折;世常求其死句,又一折。凡造句知得逆折之筆,自然刺目。」(同上)文中一句「夫常求其生,猶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不只傳神地摹寫刻畫了其父斷獄的謹慎和慎之又慎,而且,也是對千百年封建社會治獄官吏草菅人命的深刻概括總結,有著強烈的批判精神與社會意義。
自「先公少孤力學」至「汝能安之,吾亦安矣」,行文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敘父略,敘母詳。其所以如此,乃是因為「前敘母言,即是父行,而太夫人本行未著也,故於此悉之」(浦起龍《古文眉詮》卷六十二),而且隨風乘勢,使人並不感覺突兀,也不感到多餘。整篇文章雖因母顯父,以父揚母,寫來卻詳略得當,次序井然,不枝不蔓,融為一體,頗能顯示作者謀篇布局、剪裁縫紉的老到功夫。
文章的最後兩段補敘作者仕途歷官,詳載年數,與篇首「六十年」句首尾呼應。其次,作者也寫了其先祖的「賜爵受封,顯榮褒大」,並將自己「德薄能鮮」,終得「遭時竊位」而「幸全大節,不辱其先」的功勞一歸於祖宗陰德。這在當時,無疑是很得體的話,毫無自矜自誇之意,一片歸美先德之心。但在今天看來,作者所鼓吹的「積善成德,宜享其隆」,「善無不報,遲速有時」的因果報應觀念,則有著很大的思想局限。
(引自《古文鑒賞辭典(下冊)》,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7月版)
山水醉翁的歐陽修--生平事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說這句話的醉翁,就是宋代文壇的大人物歐陽修我們都知道「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大人物」也一樣。在歐陽修的成長過程中,他的母親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就像「孟母三遷」,「岳母刺字」一樣,「歐母畫荻」的故事,也讓人印象深刻。那是歐陽修小時後的事情了。四歲喪父,家境清寒的歐陽修,是在母親鄭氏的教養下,讀書識字。因為貧窮,買不起紙筆,歐陽修從小就以盧荻畫地學書。十歲那年,歐陽修在偶然的機會中,得到唐代大文豪韓愈文集的殘卷,越讀越崇拜,便立下志願,要和他並駕齊驅。因此,廢寢忘食,苦心學習,終於成為宋代文壇最具影響力的人物,被尊為一代儒宗。歐陽修在二十三歲那年,以第一名高中進士。
他是一個嫉惡如仇,正義凜然的知識份子。他曾經路見不平,寫了一篇義正辭嚴的「朋黨論」。因此得罪小人,被貶到相當於現在安徽省的滁州去當個小太守。在滁州幾年,他不但沒有怨天尤人,反而自稱醉翁,寫下有名的「醉翁亭記」。在貶謫的逆境中,歐陽修看到的,不是淒風,不是苦雨;而是一片令人陶醉的好山好水。這種智慧,實在非比尋常。四十年的政治生涯中,歐陽修從縣令、太守、禮部貢舉、翰林學士,到疏密副使參知政事,可以說大小官都做過。不但經驗豐富,並且政績卓著。最後,由於和王安石意見不合,歸隱在景色優美的杭州,因為他喜歡那兒的西湖。六十六歲,病逝家中,謚號文忠。作品有歐陽文忠全集以及六一詞流傳於世。
歐陽修晚年,自號六一居士,他在自己寫的六一居士傳中,這麼解釋六一的由來,他說:「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以吾一老翁,老於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您剛剛聽到的,是歐陽修的「生查子」,描寫元宵節的懷舊心情。這首詞也有其他版本誤以為是朱淑真所作,其實是歐陽修的作品。「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這兩句,您大概也曾引用過,可見好的文章作品,是不受時空限制的。今天,我們雖然看不到歐陽修的人影,我們還是可以捕捉到他的心情。因為,時代是變動的,而人性中自然的情感流露卻是千古不變的。這首詞以元宵為時間座標,展開一段從去年到今年的愛情故事。歐陽修用強烈對比的手法,先呈現去年元宵時你儂我濃的戀愛情節,再說今年元宵節情人不見的感傷。一喜一悲,寫盡古今多少戀愛故事。
西元紀年 | 帝王年號 | 年歲 | 重 要 事 蹟 |
1007 | 真宗景德四年 | 1 | 出生於綿州(今四川省 綿陽縣),時父歐陽觀(進士出身,為官清廉,治獄公正,仁厚純孝,然仕途不得意,只做過推官、判官等州府僚屬)任綿州軍事推官。 |
1010 | 大中祥符三年 | 4 | 父卒於泰州軍事判官(今江蘇省)任內,得年59,時母鄭德儀(世為江南望族,頗識詩書)年僅29歲,由於家無積蓄又有幼妹,只好至湖北投靠歐陽曄,卜居隨州(今湖北省)後曄調官,歐母亦不願老寄人籬下,替人做針黹維生,教子以荻畫地學書。隔年,葬父於吉州吉水縣瀧岡(今江西省)。 |
1016 | 大中祥符九年 | 10 | 認識出身隨州大家的李堯輔,獲贈一本殘破的韓昌黎文集,啟發他「學者當至於是而止爾」,並立志效法韓愈,提倡古文。因天資聰穎,過目輒能成誦,時為詩賦,下筆如成人,都官曰:「奇童也,他日必有重名。」 |
1023 | 仁宗天聖元年 | 17 | 在隨州應鄉試,因在一篇賦中押錯韻,落第;為干祿養親,勉強習四六文,以為階進。(歐陽脩之四六文:吳子良林下偶談推為宋朝第一;高聞仙以為永叔四六情韻俱佳,不肖藻麗,一出自然,遂開宋代之體)三年後,受薦禮部應試,又落第,幸得其母鼓勵始未放棄。 |
1028 | 天聖六年 | 22 | 攜文謁學士胥偃,胥公奇之,留置門下,冬,隨胥公泛江如京師。次年,考上國子監榜首,再赴國學解試,又中第一名;又次年,正月試禮部,時翰林學士 晏殊知貢舉,又中第一;四月,御試崇政殿,登進士甲科第14名。 |
1031 | 天聖九年 | 25 | 任西京留守推官(即河南 洛陽),其時留守錢惟演幕下名士甚多,脩因此結交尹師魯(即尹洙,擅古文)、梅聖俞(即梅堯臣,工詩)等以道義文章相切磋之文人,人稱「七友」;並於此年娶胥偃女為妻。隔年,妻胥氏生子未踰月而亡,寫玉樓春記其哀思。 |
1034 | 景祐元年 | 28 | 奉調回京,任館閣校勘,博覽中央祕藏,並參與崇文總目的編輯。再娶諫議大夫 楊大雅之女。隔年九月,夫人楊氏卒。景祐三年,范仲淹上「百官圖」,揭發宰相呂夷簡植黨營私,被貶饒州。歐公為范辯護,寫與高司諫書,責備高若訥「不知人間有羞恥事」被貶夷陵(今湖北 宜昌縣東)。隔年,娶資政殿學士 薛奎之女。又次年,6歲長子(胥氏子)夭折。 |
1040 | 康定元年 | 34 | 六月,召還京師,復館閣校勘。二子發出生。慶曆三年,知諫院,時韓琦、范仲淹執政,歐陽修、王素、余靖為諫官,致力改革,時人譽為清流。 |
1045 | 慶曆五年 | 39 | 作朋黨論為韓琦、范仲淹、富弼等人推行新政辯護,被誣指為朋黨,其時歐陽脩甥女犯案,反對者乘隙誣告歐公與張女有私,而又欺其財產。後雖查明為誣罔,仍二度遭貶,謫知滁州(今安徽 滁縣);任內作豐樂亭記、醉翁亭記(以己「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自號「醉翁」)。八年,調知揚州,皇祐元年,徙知潁州,移母妻居潁,深愛西湖景色,將卜居焉,並約梅聖俞買田於潁;作采桑子--西湖好九闕。 |
1050 | 皇祐二年 | 44 | 改知應天府兼南京留守,由於未曾刻意招待來往權貴,又被人誹謗;幸當時宰相陳舟之,上奏民間歌頌脩為「照天蠟燭」。仁宗大悅,欲召回京,適丁母憂,至潁州,扶柩歸葬瀧岡,作先君墓表,但未刻石,直至熙寧三年(64歲,任參知政事後),方作瀧崗阡表,以表彰其父,實亦頌揚母德;自言遲於立碑,亦是「不敢緩也,蓋有待也」。 |
1054 | 至和元年 | 48 | 服除,任翰林學士兼史館修撰,修新唐書。次年,遼道宗立,充賀契丹國母生辰使,備受「馬悲躑躅人不行,日暮途遠千山橫」之苦;但因文名遠播,受到貴臣押宴之禮遇。 |
1057 | 嘉祐二年 | 51 | 知禮部貢舉,掃除「西崑體」流弊,提拔三蘇、曾鞏等人,完成古文運動。隔年,繼包拯之後,知開封府,以循理不事風采,亦稱安定,傳為美談。 |
1061 | 嘉祐六年 | 55 | 前一年,新唐書成,拜禮部侍郎兼侍讀學士;同年,又升為樞密副使(包拯為樞密使),對國防兵力的充實有很大的貢獻。六年八月,升參知政事(副宰相),力勸仁宗正皇太子之名,對宋朝的安定貢獻極大(因仁宗由病至崩僅二夜而已);時韓琦為相,包拯在樞密,司馬光在諫院,海內祥和。 |
1067 | 英宗治平四年 | 61 | 神宗即位,四子棐登進士第。因在參知政事任內,大公無私,不包庇親戚中有過錯者,所以神宗即位後,御史彭恩永、蔣之奇竟彈劾歐公「帷薄不修」,與長媳有染,使神宗幾欲殺之,歐公上疏自辯,其後查明為誣告,神宗以御札安慰,但歐公已覺仕途險惡,乃再三上表乞致仕,罷為觀文殿學士,刑部尚書,知亳州(今四川省)。次年,遷兵部尚書,改知青州(今山東省),又次年,改知蔡州(今河南省),更號六一居士(作六一居士傳,自謂:「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碁一局,而常置酒一壺,以吾一翁,老於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 |
1071 | 神宗熙寧四年 | 65 | 累章告老,六月,以太子少師致仕,歸隱潁州。次年閏七月,病逝,享年66歲。熙寧七年,太常議諡,以其「道德博聞廉方公正」定曰:文忠。 |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