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10-01 16:14:00| 人氣89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周易》的基本質性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link:   http://www.yaintech.com/pohwong/new_page_1.htm

《周易》的基本質性
     近年中國湧現《周易》熱,始源無非與現代化有關。要談中國現代化,必須對中國文化有所反思了解。
   中國文化可用「近人」兩字概括。孔子說︰「仁者,人也。」他的《繫傳》對《周易》這部古老巨著有極精辟入微見解。
《周易》內容充滿神祕色彩,但理念卻精深莫測,由宇宙運行,乃至萬事萬物之生減規律,皆解釋得頭頭是道。
   正因其有上觀天文,下達地理,中通人事之能,幾千年,更就成為中國諸子百家的學說樞紐,經典中的經典,天下的第一奇書。

 

周易之結構

    從《周易》形成的歷史看,先有筮後有卦,沒有筮也就沒有卦,換言之,二者有著等同的意義。


所謂卦,就是六十四卦的卦。譬如首卦「乾」
乾,符號是 ≡≡(乾下乾上)
乾,元、亨、利、貞
初九,潛龍勿用。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上九,亢龍有悔。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乾下乾上」是後人為了用以說明卦畫內外卦之構成,其他全是乾卦經文。乾卦由六個 符號組成,即是一爻,共六爻。其他的卦也一樣。每一確定的爻含有兩方面的意義,是卦中的位次,是它本身的一定質性。


   一卦之中有六個位次,自下而上,依次叫做初、二、三、四、五、上。卦畫符號有 兩種, 長叫陽,--兩短曰陰。


    陽符號用數字九表示,兩短陰符號用六表示,當一個陽符號或一個陰符號在卦中位次示現時,我們可以稱之為爻了。既然每卦有六爻,六十四卦自然共有三百八十四爻了,亦即爻題。爻題下的說明文字如「初九,潛龍勿用。」通稱爻辭。這六十四卦祇有乾卦與坤卦比較特殊,在六爻之外多出一個用九、用六。


   卦而用象,表達思想,表達義理的信息就有無限靈活性與通應性。換言之,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要說盡天下後世無窮無盡的道理,要通應一切人等,一切時變,非用最抽象之象來表達不可。


   至於筮,筮是數,卦是象。筮是卦的前提,卦是筮的結果。我們所見的三畫卦,即八卦的卦,雖然也叫卦,但顯然是伏羲的先天八卦,跟《周易》的文王後天八卦是不同的。前者把世上一切事物劃定了八種性質。這八種性質兩兩交錯起來,構成後者六十四卦卦體千變萬化的基礎。

 

易經的筮與法

    《周易》一書既由筮與卦結構而成,二者形成的過程,自然先有筮後有卦。無他,物生之後先有象,滋長而後有數;卜用象,筮用數,筮之前有卜,顯然卜比筮的歷史更為久遠。

  這個過程上的轉折,無疑是人們認知上的一大飛躍。因為一陰一陽兩個符號,不足以表達萬事萬物的千差萬別的特殊性,惟此,人們的思維由抽象進一步上升到具體,而四象、八卦、六十四卦正是這次飛躍的結果。結果,筮的數轉化為卦畫,用卦畫告吉凶。卦畫也是象,而且是比卜的象要複雜得多的象。筮的重要性依然存在,《周易》作為一部哲學著作,離不開筮,正因為筮有豐富的哲學內容。義理派的《易》學大家程頤、王弼之流,正因祇講卦不講筮,也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

  姑且先談談有關筮的幾個基本問題。

  (一)筮是甚麼?

  筮和卜一樣,同樣是初民社會的一種宗教活動。人們占卜吉凶,以定行止。發展到後來,卜筮更加專業化,不是任誰都可以做這種既神且聖的事情。我們從《禮記˙曲禮》、《說文˙竹部》、《老子》二十七章、《呂氏春秋˙勿躬》、《論衡˙卜筮篇》看得很清楚。如《曲禮》曰︰「龜為卜,筴為筮。卜筮者,先聖王之所以使民信時日,敬鬼神,所以使民決嫌疑,定猶與也。故曰,疑而筮之,則弗非也。日而行事,則必踐之。」這段話,在在表明筮或蓍是一種以籌碼為工具,以數學計算為內容的古老宗教活動。用今人的眼光看,這說法當然不夠全面,但早期是正確的。我們可以這樣說,這是從無知到有知發展的必然。

  (二)筮法的具體內容

  請先看孔子的《繫辭傳》怎麼說。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大衍之數五十有五,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于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孔子《繫辭傳》這三段文字,可以分作三個層次看。第一個層次講大衍之數,是筮法的數學基礎。第二個層次講筮的具體方法,即怎樣揲蓍求卦的問題。第三個層次講乾坤兩卦以及全部六十四卦都與策數無不有關。乾坤兩卦代表天地,其策數之合相當於天旋地轉一週年之日數。六十四卦代表萬物,總策數相當於萬物之數。

  (三) 象數易應用的全盛期

  周易發展至漢代,出現了重大的突破--從樸素的「處世哲學」,一變而為靈活的「應用哲學」,也就是所謂的「象數易學」。

  當時的易學專才,覺悟到周易不應再局限於「處世哲學」的範疇,應該還有更多的探討空間,就開始朝著孔子所謂「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的思路,嘗試以「象數」的角度,重新闡明周易;重新探討宇宙規律、天文地理、國運興衰、醫學原理、工程法則,乃至個人命運等等一切與「生存條件」息息相關的「切身問題」,從而提供種種可行之道--易學至此,總算得到較全面的演繹,亦大大提升了易學的「應用價值」,正合乎孔子所謂「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的理想追求!

  其實,以當時易學界的意識形態來分析,「象數易學」已經是一場「周易現代化」和「周易科學化」的革命!祇是今時今日的學者,往往以「現時」的價值觀,來評介「當時」的革命性,才會有「象數易學」充滿「迷信色彩」的錯誤解讀!當然,漢代研究象數易學者多,難免有部份學者會「過度引伸」,「過度觸類」,而致偏離正道;但整體的治學精神,仍不失「聖人設卦『觀象』」的本旨。

 

筮卦中的哲學

  我們知道,《周易》具有雙重性,始於卜筮,然後化而為哲。換言之,是卜筮之書又是哲學之書。殷周之際,基本大成。待到孔子《易傳》一出,把卜筮中隱晦的哲學內涵具體表達出來,可就更富魅力,中國人那種既富理性但又非理性的思維模式的哲學體系,慨然有致。使我們今日研究起來,極之便當。無論如何,我們從筮法、卦爻、卦序三方面研究《周易》,離開了《易傳》,有而且祇有絕路一條而已。

  (一) 筮與神明

  筮又叫蓍。靜在那裏不動,叫筮;鼓之舞之,進行數學的計算,就叫筮法。孔子《繫辭傳》說︰「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蓍的特點是圓是神。蓍有不確定性,揲蓍出陰爻陽爻靈活不定,不像卦那樣歷歷可見,這就是「圓」。筮得的六爻孰陰孰陽,如何交錯,形成六十四卦中的哪一卦,卦中孰為變爻九、六,孰為不變爻七、八,人完全不能事先主觀決定。筮得一個甚麼結果,全由另一種力量左右。初,人們當然沒有這個認知,那個看不見的力量就是神。《繫辭傳》另一句話「陰陽不測之謂神」,很清楚地表達了神概念的變化。

  (二) 卦中的哲學

  我們不妨從四個角度來考察。

  (甲)「冒天下之道」的意思

  孔子《繫辭傳》說︰「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

  「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標明了《周易》有承先啟後的作用,肯定《周易》是部講哲學的書。祇是古人沒有今人摩登,他們找不著「哲學」這個通切的詞語。透過孔子的話,「冒天下之道」,即是說《周易》把天下一切的客觀規律、客觀道理,以及天下一切人的主觀知識、主觀思想,全然包括無遺。

  (乙)八卦與六十四卦

  《周易》的卦有兩種,一種是三畫卦,即八卦;一種是六畫卦,即六十四卦。八卦反映世界的靜態,這靜態世界萬物分為八大類。它由太極、陰陽、四象發展出來,但不是卦,到了八卦才叫卦。八卦重成六十四卦,反映世界的動態,把大千表現得生動透徹、淋漓盡致。

  (三) 對立統一規律的特點

  《周易》六十四卦所反映的,不僅是個品類萬殊,卻又和諧統一的物質世界,而且是個萬物生生不息,在時間流程表裏永遠變化的世界。變化的形式和動因是分陰分陽,剛柔迭用,一分而為二,合二而為一。經由的是二,追求的是一。現代哲學的對立統一命題雖可解釋其變化原因的觀點,但不能說這就是全部,《周易》自有其作為《周易》的特點。

  第一,在萬物發展變化的問題,特別重視天地的作用。天地不但是太極生兩儀,是世間最大的一分為二,而且是天地間萬物之所由生始;天地創生,化育萬物。

  第二,由第一點化生出來的對立面的鬥爭和統一,「誰主浮沉」,應無異議。可是在《周易》裏卻不是這回事,乾坤兩卦在創生化育萬物的過程中,乾永遠居於主導方面,坤永遠處在配合乾的次要地位,而且要在承乾的時候才有存在的意義,作用才有價值。你說,妙不妙?

 

六十四卦的排列

    根據孔子的十篇《易傳》,我們不難發現《周易》的思想精華,全在六十四卦的排列結構中示現。我們試從下列幾個方面探討。

  (甲) 從「殷道親親」到「周道尊尊」與首乾次坤的內在關聯。

  《歸藏易》與《易》,是《坤乾》首坤次乾的,而《周易》則顛倒過來,一變而為首乾次坤。這一社會意識形態的重大轉變,反映殷易《坤乾》以坤為首的「殷道親親」;《周易》一反以乾為首,反映「周道尊尊」。在史籍《史記˙梁孝王世家》、《春秋》隱公七年、以及《中庸》,都有明文記載。

  「親親」,自是指涉血緣關係,而且知道「尊尊」,也是從血緣關係中發生。前者以血緣關係中的自然因素為重;是說氏族社會母親比父親更重要,同母所生兄弟,親於異母同父兄弟。及至父親的一尊地位確立,男尊女卑,夫尊妻卑,父尊母卑,遂成無可逆轉的歷史結局。換言之,殷周之際,周之代殷,實際上就是「周道尊尊」取代「殷道親親」。

  這一歷史性變化,在《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結構上,明顯地表現出來。是故《繫辭傳》開篇第一句就明確指出「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六十四卦無一不貫穿著這一思想。

  (乙) 為甚麼乾坤居六十四卦之首?

  根據孔子《易傳》所言,乾坤為首卦,含義深遠,實非偶然。乾坤是怎麼來的?《繫辭傳》說得很清楚,「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就是乾坤。在《易》作者的思維中,太極從來就有,沒有開始;由太極而天地,由天地而萬物,也是由有到有的變化過程,這種宇宙觀其實就是近世的唯物論。

  《周易》六十四卦每相比鄰之兩卦都是一個矛盾統一體,都是一個對子,可是乾坤兩對作用特殊,其他的矛盾統一體全是由乾坤的作用而生發,也就是所謂「萬物生焉」。

  (丙) 為甚麼「既濟」「未濟」居後?

  既然我們知道,《易》之六十四卦排列,反映世間萬事萬物的一個大的發展過程。乾坤代表這個過程的開始,中間六十卦自是這個過程的展開,既濟未濟兩卦是這個過程的結束。《雜卦傳》說,「既濟定也」,即是說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形成一種形態,暫時或者表面上不再變動,這就是定。然而,我們知道,萬事萬物都是變動不居的;乾坤不能息,物不可窮,息的祇是舊物舊過程。舊物之後是新物,舊過程之後是新過程,舊過程的終結便是新過程的開始,所以「既濟」之後還有「未濟」。「未濟」六爻皆應但不當位,於是矛盾又發生。因此,「未濟」是終結卻不似終結,「既濟」似終結卻不是終結。說來真是妙不可醬油,「既濟」恰巧處在新舊過程的聯結點上,它不是新過程的開始,卻聯結著新過程的開始,它不是「未濟」卻孕育著「未濟」。可以大膽地說,《易》的作者是馬列的老祖宗。

  (丁)下經自咸恆始,反映些甚麼?

  六十四卦分上下二經,上經三十卦至「離」止,下經自「咸」卦始。下經第一卦「咸」卦不是接著「離」卦而來,祇是一個新的開始。孔子《序卦傳》說,「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把《周易》蘊含的宇宙觀明確地揭示了出來,把世界看成是人類意識之外的存在。

  下經以咸恆二卦排列在三十四卦之首,即人類是萬物的一部分而已,是萬物發展變化的必然結果,不是甚麼超自然的力量所造。孔子《序卦傳》把男女、夫婦喻「咸」「恆」,父子、君臣、上下、禮儀等比喻「咸」「恆」之後諸卦,顯然是說,人本來是自然的一部分,分離出來成為具有獨立、自覺意識的生物是以後的事情,即是人類文明時代的來臨。

  今人所謂歷史唯物觀,能離得開這個範疇麼?

 

天、地、人的角色與地位

  在《周易》中,天、地、人是三個重要概念。《周易》的哲學思想無不通過由天、地、人三個概念構成的命題表達出來。《說卦傳》更確切表明天、地、人合稱「三才」。三才是最重要的存在,離開此三者則無《易》可言。引言之,三才構成客觀世界的實在內容,人作為認識的主體所能涉及的一切問題,都在三才及其相互關係的包容之中。就這個意義來說,《周易》是一部講天、地、人及其相互關係的書。

  當然,天是自然之天,不是滿天神佛的天神;地是自然之地,不是幽幽的地祇;人是社會的人,不是抽象的人,是上智的人,不是下愚的人。

  (甲)噢,天!

  《周易》裏的概念,天是至關重要的。天是怎樣形成的?解決了,才能探討《周易》之天人關係諸問題。

  天之概念是歷史的產物。在初民眼中,只感到它的巨大威力,和自己由它那裏獲得的恩惠,而不知道它的實質是甚麼,我們又應把它叫做甚麼。及後,人以農耕為求生的主要方式了,自然界的作用就更加成為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因素了。由此,人們開始追尋它的某些規律,最早的天文乃至曆法活動從此開始。夏民族把一年分為三百六十日,餘下五日叫「過年日」,否則讀詩(詩經)就會讀出一個大頭佛了。

  在遙遠的古代,天文與曆法總是緊密經合為一,不能分開。

  我們最先見到「火曆」,次及唐堯的陰陽日曆,最後是戰國的四分曆,而天的概念於焉產生了。有了天的概念然後有《易》,這是可以肯定的。

  天的主體是甚麼?當然太陽便是隨之而來的答案了。所以我們亦可以肯定地說,《易》出不會早於堯,「伏羲畫八卦」只是後人的附麗。在伏羲時代,初民天概念尚未成形;沒有天概念,八卦及六十四封也就無從談起。

  (乙)六晝卦為甚麼六畫?

  《說卦傳》說,「是以立天之道曰陰曰陽,立地之道曰柔曰剛,立人之道曰仁曰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繫辭傳》又說,「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這兩段話說得很明白,指明六畫卦之所以為六畫的特定意義。

  (丙)天人關係與天地關係

  天人關係是古代哲學中的大問題,但還有一個極重要的問題,就是天地關係,普遍未受注意。

  在《周易》裏,天尊地卑的樸素思想,對後世中國的思想文化影響特深,以至於時至今日尚不能在生活實踐上完全擺脫。

  宋儒理學家張載第一次提出「天人合一」,這個觀點早在《周易》便有了。孔子的觀點與《周易》是一致的,重天的同時更重人,人是認識的對象,更是認識的主體。《周易》看天與人的聯繫,著眼在客觀規律上。認為天的運動有一定的規律性,人的活動也要有一定的規律性;天不是任意而為的,人也不可任意而為。這樣子的「天人合一」,可真是天衣無縫。

  《彖傳》豫卦所言「天地之順動」,就是說天地的運動是有一定規律的,永遠如此,絕不違背規律而亂動,所以日月交替,旦暮晦朔,總是準確無誤。人的活動也是有一定規律的,順著規律活動,就會取得成功之鑰。正因人之動是有意識的,不像天地之來得自然,所以有違背與不違背規律的問題。正是為了解決主觀意識和行動如何符合客觀規律的問題,我們才有《周易》這部書。

  《彖傳》益卦說,「天旋地生」,跟《繫辭傳》上的「天尊地卑」理念是一樣的,指明了天地在生成化育萬物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天起決定性作用,而地祇是配合而已。天尊地卑及天旋地生的自然觀,直接導致乾健坤順和乾始坤成的思想模式,這一模式是《周易》理論思維的重要基點。

 

易經的作者

    《周易》經與傳是甚麼人作的,是研究《周易》事關緊要而又十分複雜的一個大問題。經的作者問題不大,古人沒講明白,就讓它成為懸案好了,反正公認是中華民族的國寶了。至於傳,事涉孔子。司馬遷說《易傳》是孔子所作,而歐陽修認為不。日後形成「口同鼻拗」兩種觀點,反覆糾纏多時。如果歐陽修對的,那麼孔夫子的思想我們只能在《論語》裏找尋;若是司馬遷才是對的,那麼孔子的思想對中華民族益形重要。好在越來越多證據顯示,《易傳》十篇基本上是孔子所作,絕無「註冊商標,提防假冒」之虞。

  (甲)《易傳》說些甚麼?

  《易傳》內容不單一,很複雜。古書寫在竹簡上,所以一部書成往往要經過很長時間和很多人手,通常以一位老師為主,由他的弟子參與完成。《莊子》、《孟子》莫不如是。說《易傳》是孔子所作,情況也是如此。從《易傳》的內容考察,有些是孔子記述的前言舊聞,有的是孔子講話經門下弟子記錄,有的是後人竄入,有的是孔聖人自己寫下來對《易經》的解釋和學《易》的體會。除竄入與孔子無關外,其他三部分自是孔子的思想,因此,我們說《易傳》是孔子作,《易傳》的思想屬於孔子。

  《文言傳》、《繫辭傳》以及《說卦傳》,很多地方可歸入前言舊聞,孔子採用過來,也就反映孔子的思想。基本上《易傳》大部分是孔子作,其中最為突出的如《繫辭傳上》一段話︰「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於此哉?古人聰明叡知神武而不殺者夫!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

  這一段話講明了《易經》的性質、功用、特點是甚麼以及作《易》者的高明偉大。在先秦,除了孔子以外,再找不著第二個人了。因為前人只把《易經》視作卜筮之書,經孔子畫龍點睛後,透過現象看本質,明確指出《周易》所以能夠通應天下一切人的思想,成就天下一切人的事業,決斷天下一切人的疑問,奧秘不在其神靈之一面,僅僅在於「冒天下之道」。

  卜筮是形式,內容是哲學。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東西結合在一起,恰巧可以用來「以神道設教」,孔子看穿了,在《易傳》加以辯證。

  (乙)《易傳》為孔子作之真憑實據

  A、思想方面的證據。大家把《論語》、《春秋》與《易傳》思想比較一下,二者了無二致,甚至可謂無隙可乘。我們的反證是,把《易傳》思想扣到春秋以至戰國時代任何一位思想家的頭上,並不周延;有而且祇有孔子,「孔冠孔戴」!

  《易傳》對《易經》的基本看法與孔子同。

  B、歷史文獻方面的證據。

  《論語˙述而》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晚而喜《易》,《彖》、《繫》、《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

  《漢書˙儒林傳》說,「孔子蓋晚而好《易》,讀之韋編三絕,而為之傳。」

  《漢書˙藝文志》說,「孔氏為之《彖》、《象》、《繫辭》、《文言》、《序卦》之屬十篇。」

  C、考古文獻方面的證據

  一九七三年馬王堆出土的帛書,就有一部手抄於漢文帝初年的《周易》,經傳俱全。傳的內容,與今本《繫辭》大體一致。

 

象數與義理

《周易》面世後,長年累月經過千萬人的玩索,在這不斷深化的過程中發生裂變,自是自然不過的事。當前代人的認識水準和知識不足以打開先民社會之謎,而給後代人猜透了謎底時,這就是學問的深化;但是當前代學問與後來出現的文化因素發生聯繫和交織的時候,這就是學問的變異。

  《周易》這門子古老的學問,充滿了「神秘」的色彩,也沒有逃脫這個命中的「劫數」,最終分裂為象數派與義理派。

  象數原是《周易》裏就有的東西。《繫辭傳》說,「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說卦傳》說,「幽贊於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換言之,卦、象、辭就是《周易》可被感知的三個組成部分。卦是由三畫組成的八卦以及此後八卦相重由六畫組成的六十四卦。象指卦象與爻象,當然是作《易》者於宇宙萬物中為卦爻所取的法象,因為祇有通過取象,那些處於六十四卦不同位置上的卦爻,才能借助所取法象而得到說明,否則六十四卦無乃是一堆空卦而已,不能表達任何思想和意念。

  《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六十四卦若沒有象,辭就無法得到,因而學《易》象是至關重要的。後人皆以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艮為山,離為火,坎為水,兌為澤,巽為風。如用動物取象,則乾為馬,坤為牛,震為龍,巽為雞,坎為豕,離為雉,艮為狗,兌為羊。用人體取象則乾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坎為耳,離為目,艮為手,兌為口。無論怎樣取象,基本性質是不變的。乾健也,坤順也,震動也,巽入也,坎陷也,離麗也,艮止也,兌說也。在這些眾多的取象中,其間或有莫名其妙甚至自相矛盾者,而對於古人來說,它們可能是充滿必然聯繫而不可移易的。用語言傳達思想時是有缺陷的,智如孔子也會嘆息「言不盡意」。因此,我們只好「觀象玩辭」推測卦義。

《易》出,原是先民企圖掌握自身命運的一種努力,但從社會發生階級分化以後,勞苦大眾被剝奪了教化的權利,從而認知力長期停留在原有水準上。他們相信占卜,統治者就用占卜來作為他們的統治藝術。

  另一方面,上層的知識分子早已揚棄它迷信的一面,從而發現它的哲學價值。階級分化的加深誘導了《易》學最初的分裂,在春秋時代,從《左傳》一書看到《周易》在當時社會生活中仍然是占驗吉凶的工具,孔子撰《易》卻以天道人事為歸宗而不及卜筮。

  象數學大興,當然與封建最有關。《周易》未蹈秦火,就是當它是卜筮之書。及漢,鐵腕政策下,更逼令讀書人將之作粉飾昇平的點綴,背後誘之以爵祿。公孫弘治由白衣而致三公,即是典例。由是,漢儒學風反映在易學裏,當然是讀書人不自覺的墮落了。東漢初流為讖緯學說,《通卦驗》、《稽覽圖》、《是類謀》之類成為與《周易》相表裏的典籍,經學家如荀爽、馬融、劉表、鄭玄、虞翻、陸績之流,不以為災異緯候,視為新發明,去孔之道越來越遠,自不待言。

  不過,象數學在兩漢流行了四百年,影響所及,應是古代天文律曆學。如《史記˙曆書》太史公曰「皇帝考定星學,建立五行,起消息」,就是孟京卦氣的反映。《漢書˙律曆誌》至唐一行《大衍曆》,沒有一部曆法不用象數學說推步日月,準確度與現代科學同步。

台長: Column
人氣(89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
此分類下一篇:2010運勢 虎、猴、蛇、豬 應保守低調
此分類上一篇:乾坤咸恆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