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12-14 08:07:54| 人氣16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蔣介石反思為何敗給中共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二00八年八月二十七日)

明居正(臺灣大學政治系主任 歐洲導報社轉載)

明居正: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中原大地世紀回眸》節目的現場,我是主持人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明居正。我們在前幾集因為臺灣開放了大陸客人來臺灣觀光,所以引起了兩蔣的話題,但是我們比較著重談了蔣經國,我想現在該是時候來談談他的父親蔣中正。

說起蔣中正他不是一個容易談的題目,那麼我們若檢視一下他的大部份資料,在海峽兩岸看他都是一個比較負面性的人物。今天我倒不準備全面去談談蔣中正,也不準備全面評價他,我想比較著重談談就是蔣中正跟臺灣之間的關係,跟一些一般人不太容易察覺到的事情。

不過第一個部份還是得先從臺灣人對蔣中正的負面評價開始談起,在臺灣社會裏面你如果要跟一般人談到蔣中正,我想基本上還是看省籍:外省人對他一般來說正面的比較多,負面的比較少;本省人裏面恐怕就負面占的比例會比較高,而正面會比較少。

導致說在臺灣社會裏面,對蔣中正負面評價的,我想有幾個重要原因:第一個當然就是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這個事件我想各方面論述都很多了,當然我們最先看到蔣中正的日記在美國開始發表了,因為他的這些日記,他的後人把它交到美國的一些大學去,那麼每10年發表一段,最近剛好發表到有關二二八的部份。那我們看見其實他在二二八是非常痛心的,他也在日記裏多次責備陳儀,也希望說怎麼樣去改變。

但是當時因為他在大陸裏面戰亂頻仍,他跟中共之間戰局膠著,甚至很多地方開始要吃敗仗,從他日記上可以看到大部份的心力在關切大陸的戰局,他只希望陳儀幫他穩定臺灣,但他倒沒有很明確的說希望陳儀怎麼樣去殺人,怎麼樣鎮壓等等,那倒完全沒有;他倒是責備陳儀說,你的手法不對,使得臺灣社會開始動盪什麼等等,這樣是不好的。不過一般人都認為他要對二二八事件付出最大的責任,當然這個問題將來恐怕還有討論的空間,我們就說到這兒了。

第二個,在臺灣社會裏面對蔣中正有負面評價的跟他到臺灣以後的統治手法很有關係。他統治的手法我們今天回頭看過去是比較專制的,是比較權威的,有些人認為說他是紅色恐怖的代表,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子呢?我們後面再說。

不過在他統治的時候,臺灣不民主,當時空氣比較肅殺,比較緊張,這倒是不爭的事實。我自己這種年紀的人,在他的統治下過了大概不到前半生吧,差不多1/3左右的歲月。我自己回想起來那1/3的歲月裏面,應該說空氣是比較緊,當時我們講話是比較謹慎,我們曉得政治上是有些壓力,很多話不能隨便說,甚至自己不敢隨便想。

跟現在臺灣的民主化跟自由化的空氣相比來說,當然不能說天壤之別,但確實有個截然不同的差距,這句話倒是可以成立的。回想起來我自己也覺得在那段時間生活,空氣比較肅殺,不像後來就逐步逐步開放,現在當然百無禁忌。所以我相信很多本省同胞因為所屬地位不一樣,對蔣中正這段時間的統治有負面的評價,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第三個部份,臺灣的人對蔣中正有比較負面的評價,其實有個原因恐怕一般人還不一定感受得很強烈,就是認為他是個打了敗仗的人,他是一個敗軍之將,所以大家對他有一點點輕視。

反過來說,如果他是一個常勝將軍,他統治臺灣的話,統治到這麼嚴密的話,可能大家還不會有這種反感。就因為他打了敗仗,統治這麼嚴厲,所以大家對他可能就是輕視加上痛恨,這種很複雜的感覺。這些倒都是不爭的事實,也不需要去辯護,那麼我們指出來就是了,這是臺灣社會對蔣中正有比較負面評價的3個部份。

再來我們要看看,這種負面的評價從哪里來?其實你要仔細追溯的話,應該跟蔣中正他個人的成長跟他的政治經歷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對他的背景稍有瞭解的人都曉得,他出生于滿清的末年,由於當時的朝政開始腐敗,中國面對外國的侵略基本上一籌莫展,想了各種各樣的辦法都沒有辦法救中國。

那麼當時他也是熱血青年,也想要救中國,他選擇的道路是跟著孫中山走。接受了三民主義,接受了中國國民黨,最後慢慢地在中國國民黨權力競逐中逐步上升變成了高層。

他的經歷從他年輕的時候開始看,他的革命思潮是非常強烈的,他革命的第一個物件不用說就是滿清,因為那時候代表了當時中國腐朽的、沒落的、跟不進步的重要的象徵,所以他也在很年輕的時代參與了反滿的運動,當然最後他在勝利的列車上面。這是他的第一個經歷。

第二個經歷就是雖然滿清推翻了,但是孫中山理想的中華民國卻沒有能夠建立起來,雖然說建立了,但實權好像前面在袁世凱的手上,後面在軍閥的手上。孫中山到晚期想要解決袁世凱之後留下的軍閥問題,想要真正統一中國而未能如願,這個重責大任最後就落在蔣中正身上。所以蔣中正政治生命中,第二個階段就是反軍閥。

那麼反軍閥的手法非常簡單,我就直接出兵去打,這就是他後來講的軍政時期,孫中山當然也講過這個觀念。換句話說,要用武力重新統一中國,這件事情回頭看過去好像很容易,好像他回頭向北方打,打了2年半、3年時間就基本解決了,非常的快速,可是以當時的情況來看是非常兇險的。

國民黨的兵力比起軍閥是比較弱的,甚至國民黨總實力比起各地方割據的這些聞人或省長來說都不算是很強的,而能夠逐漸突破逆境一個個打敗下來,統一下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這個經驗對蔣來說,應該是滿重要的生活中的烙印。這是第二個部分。

第三個部分就是跟俄國之間的互動。俄國介入中國的政局從滿清末年開始,現在因為列強退去了,到了民國初期的時候,俄國的力量開始興起,不斷介入中國的事務,在中國的北方用各種各樣的辦法滲透,然後培植共產黨。所以當時蔣中正反俄的心情是非常強烈,這跟他執政初期就是民國統一後的初期,跟俄國在北方邊界有過幾次戰爭分不開關係,當然對他後來的政治觀察有非常重要的影響。這是第三個部分。

第四個部分就是從1931九一八事變之後,當他已經變成了中國的領導人,正準備繼續進行中國的建設,各方面推進的時候,這時候日本開始侵略中國了。先是侵略中國的東北,再來是華北,再來就逐步進入了整個中國,所以蔣中正在大陸生活的後面很大一部分在跟日本作戰。當然前面的反俄,後面的反日,在他的理解當中就是反對帝國主義。

反日的戰爭在1945年在國際的幫助之下打勝了,但是中國的局勢立刻糜爛,因為國共的內戰重新開始,而在這個過程當中,他竟然一敗再敗,就丟掉了整個大陸的大好江山,退到臺灣來。

所以,這麼一種政治人物,從他跟隨孫中山革命一路崛起,到頂峰的時候,突然間一下摔落,這對人的打擊來說應該是很大的,所以對他人格的塑造來說應該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說這些事件最後都反應在他對臺灣的統治方式上面,比較不好的那一面就是威權的統治。

但有一個正面的因素我們必須看見,就是他對共產主義的堅決反對的立場跟態度,這一點當然最早是起于國共之間的意識形態對抗,可是從蔣先生他的很多紀錄來看,他還不是說一個很單純的一種意識形態對抗,甚至有人把他劃約成說他是為了追逐個人權力,不完全是這個樣子。

他認識到權力是落實他理想的一個重要的工具或必經之路,或是必須要的一個東西。但是對他來說,反共另外有一種道德上的意涵,這點是大家常常忽略的。我們從他的日記、文稿,從他的很多東西當中你可以看到,他在講到反共的時候,他是把它當成一種非常神聖的道德上的對抗來看待。

我們這麼說並不是美化他,你從他的很多作品跟文稿當中可以看到,他認為共產主義比較邪惡,共產主義對人類的道德破壞比較嚴重,對文化破壞比較嚴重,對人性的摧殘、踐踏比較嚴重,他從捍衛這些價值觀的角度上去反共的。這些精神後來在臺灣真的是非常的落實,當然這種東西一推廣到社會上的話,就難免庸俗化。兩個地方表現這種庸俗化最清楚。

第一個就是反共教育,我們那個年代,從小到大受的應該說是很完整的反共教育,所謂完整就是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裏面都有反共的一些課程,那麼這些課程貫穿在很多學科當中的,這是第一個部分。

這個地方做多了就難免庸俗化了,弄到最後又沒有很多很高明的人才,不斷的在文字上或理論上去推進它。

第二個部分就在社會教育上面,除了在正規的教育上他進行反共的宣傳或反共的教育之外,在社會的這些文宣上,當時的臺灣社會反共也是非常明確的。

那麼一旦到社會上推廣,然後你要天天講、經常講,那難免庸俗化,所以很多話就開始教條式的,不斷的重覆、不斷的重覆。但是重覆多了之後,大家至少確定一件事情,大家曉得共產黨跟共產主義不好,我們必須反共,否則我們就會很痛苦。

當然臺灣這些人習以為常,回頭去看也不覺得怎麼樣,大陸朋友來到臺灣這邊看的時候可能會有兩種感覺:第一種感覺是覺得刺眼,你們怎麼這麼說話;第二種感覺就是說,你們運氣真好,幸虧你們反共,所以你們日子才過得這麼好;你們要不反共,跟我們一樣的話,那你們過的日子跟我們相同,那就很痛苦了、很慘了。

換句話說,我們過去講的這些,大陸的不管是三大改造或者是五大運動,然後反右大躍進三面紅旗乃至文革等等,那可能我們全套都得經過,那個日子就非常非常悲慘。

所以,蔣中正的這個反共帶到臺灣來之後,對他來說固然是一種神聖的使命感,對臺灣來說卻是陰錯陽差,從另外角度來說,保住了臺灣,使臺灣不受到共禍的侵害。當然講到這裏,有人心裏還是不很舒服,因為他不喜歡蔣中正,所以他說你們不來最好。

記得有一次我在外頭演講的時候談到這個話題,有一個本省籍的老太太,她立刻站起來說我不同意你們的看法,她說如果當時不是國民政府來臺灣,不是蔣中正來臺灣的話,那來的就是共產黨了,她一句話非常簡單,她把問題的本質提出來了。

蔣中正的反共當然也表現在後來的反蘇俄上面,譬如一直有傳言說,在70年代蘇聯方面希望對抗中共,想跟臺灣租借軍港什麼等等,可聽說蔣中正先生拒絕了,然後中共方面知道先生拒絕,還豎起大姆指佩服他說這是個好榜樣,在民族主義上面,你都沒有任何的虧欠

但是蔣中正他不是完全出於民族主義考慮這件事情,回頭看蔣中正拒絕蘇聯是因為過去他跟蘇聯共產黨打交道一直沒有占到便宜,一直是吃虧的多。所以從反共的角度來看,他延伸到反蘇的部分。

所以這件事情對臺灣,我們只能一句話說完,就是反共陰錯陽差對臺灣帶來很正面、很好的結果,當然臺灣人現在回頭去看,未必會體會得很深刻,可是我們從歷史上看,這點恐怕是個不爭的事實。

那麼從這裏引申的下一個問題就是蔣中正他反共,他從什麼地方去反共呢?我們剛說他從道德的角度去反共,他還有一個新的面向就是文化的角度,他從文化去反共。

當然他退到臺灣來之後,他痛定思痛的想:我為什麼打不過共產黨?據說他在陽明山訓練這些年輕的軍政幹部的時候,他問了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國民黨處處打不贏共產黨?為什麼共產黨比我們厲害?他從答案當中去尋求怎麼樣去對付共產黨的一些靈感。

到了60年代中後期的時候,中共在大陸上不是搞文化大革命嗎?搞文化大革命回頭去破四舊,去破壞中華文化的時候,他倒找到一個重要的靈感就是你們破壞中華文化,那我就要復興中華文化。這其實是他來臺灣以後一直在推動的事情,只是沒有一個很明確的口號,現在卻塑造成一個非常明確的口號就是:復興中華文化

當然很具體就是把《四書》、《五經》拿來給小朋友去讀,其實當時沒有說這話的時候,我們在學校裏已經在讀《四書》、《五經》了,只不過我們讀的已經不是完整版,我們讀的是經過篩選的,不過相對來說,也是比較完整。

我還記得當時念高中的時候,我們有一本書叫《中華文化基本教材》,這本《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簡單的說就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裏面一些重要篇章抽出來讓我們念。

我們不但要念還要考試,一切東西進入到考試的時候,那就很進入人心了,就變成說我們這代人裏面,價值觀當中很重要的部分,而這點就是臺灣社會落實中華文化的很重要的一個面向,當然落實中華文化在臺灣還不只這些東西。

在老先生統治臺灣的時候,他很重視中華文化,除了學校教育之外,另外就是在社會上我們看到的,就是談中華傳統文化那些文字、文章非常非常多,乃至當時廣播跟電視節目裏面也經常在講這些東西:忠孝節義或者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四維八德等等,我們講得非常的多。

所以我們這一輩人在臺灣生活的時候,當時應該說是大量時間是浸潤在中華文化的這些價值觀裏面,它對人格塑造各方面來說是有比較大的好處的。

當然如果大陸朋友來臺灣看的話,可能還會看到一點就是臺灣的故宮的文化保存很好,我不只一次聽到大陸朋友講說,這東西還好被你們帶到臺灣來了,如果留在大陸,早就被紅衛兵一個破四舊就不曉得搞成什麼樣子了。這是一個非常沉痛的話,但是這些表現出當時的國民政府在老蔣總統領導之下對文化的重視。這是第四點。

第五點就是對教育的重視,老蔣總統自己是一介武人出身,但是他對文化和教育的尊重還是滿明顯的,當然我們後來在他的日記裏面看到就是說,他對當時大陸上這些文人沒有太多好話,他說這些文人都是陰一套、陽一套,然後表面一套、底下一套。

他認為說這些文人,是非分不清楚,他們看不見真正的善惡、是非跟對錯,所以他認為很多這些文人不管是大學教授也好、或說一般社會上的文人也好,很多對反共這個問題是不夠堅定的;一旦反共不夠堅定,在他看起來,大是大非就不明確。所以他認為到了臺灣之後,臺灣一定要特別重視教育,這也出現我剛剛前面講的反共教育很明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但是除了反共教育之外,老蔣總統對於一般的正規教育,他倒是相當注重的。你看來了臺灣之後,我們本來就有6年的國民教育,從6歲開始到12歲,有6年的國民義務教育,也就是基本是免費的了,家裏出的錢數是很少的。

後來再過了幾年之後,大概到臺灣十來年之後,臺灣經濟慢慢富裕了,一段時間之後,就開始推動9年的國民教育,也就是把原來6年的國民教育再延伸了3年,就是小學6年之外還有初中的3年,9年國民教育。

當然很多人覺得說9年國民教育不是一下子就見到效果,沒有錯,不是一下子見到效果,可是如果說國家負擔從6年延伸到9年義務教育的話,那對家庭來說,負擔降低很多。

對這些學齡的學生來說,一個最大好處就是少考一次考試,然後可以直接進到中學去讀書,所以他的教育就延伸而完整。當然臺灣教育還有一個你說優點也好、缺點也好,就是很公平。

中國人的社會向來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到了臺灣之後也還是這個樣子,因為他畢竟還是中華文化浸潤的社會,所以既然說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話,那怎麼樣去做到呢?就是大家在教育機會上的均等。

所以從6年到9年,這9年的國民義務教育完了之後,進高中跟進大學要公平,要怎麼公平呢?要考試。所以我們有各種各樣的聯合招生,一要聯合招生、一要公平,到最後就僵化,所以教材跟教育方式開始僵化,這種注重教育當然有好有壞,但是這是中華文化的延伸,有時候也是沒有辦法啦!不過回頭看過去,像我們這一輩人乃至比我們小大概十來歲這些人,在臺灣受的教育應該說是完整而不錯,這點是可以肯定的。

我們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呢?我們可以從臺灣過去歷年來的經濟表現,臺灣培養出來的人才在國際上的表現跟臺灣這些人才出國讀書。當然很多是在臺灣就沒有辦法受到更高等的教育了,像我們這些年紀前後的人出國的人很多。

出國之後到美國、歐洲、日本追求更高深的教育,有些留下來了,就變成當地社會的中堅,他們進入到當地社會,在知識面上沒有什麼困難,在語言上或許有一點不適應,但在知識面上不困難,為什麼呢?因為臺灣教育的確比較發達。

從現在回頭看過去,臺灣的教育對社會的安定、對經濟的發展、對科技的發展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這些坦白說,還是老蔣總統當時打下的基礎。

那麼最後一點,就是對臺灣經濟發展的貢獻。過去談到這個部分,大家都覺得說大部分是經先生的貢獻,其實不是的。我們在過去講到說,臺灣經濟發展最早最早的時候是搞土地改革。大家記得嗎?我們在談土地改革的時候特別強調說,臺灣的土地改革跟世界很多國家、跟中共治下的中國大陸最大的不一樣就是,臺灣土地改革基本和平而不流血,這點非常突出。

所以我才說你不要看老蔣總統是一介武人出身,其實他不是那麼愛殺人,當然在臺灣,他手上是有血債的,這點我們也不能否認。不過相比來說,他比較不愛殺人,否則我們看到土地改革就應該是一個血流成河的土地改革,但並沒有這樣子,所以反證了我們前面的論述。

那麼後面的對外經貿也好,或者經濟建設各方面,坦白說,老蔣總統是有他的貢獻。不過我想在臺灣,要說他正面的東西不太容易,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也只能談到這裏。整體來說,老蔣總統對臺灣有他正面的貢獻,但是也有他負面的部分。

台長: Column
人氣(16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明居正 |
此分類上一篇:明居正:海嘯要來了 你如何做決定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