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23╱工商時報╱第A13版╱文創產業╱彭淵燦
《在地文創》蠟像逼真 新豐達人築夢
男人不會生小孩,但有一個人40多年來,已生了1,000多個小孩,分送到國內外的博物館、蠟像館,這個人就是蠟像藝術工作者林健成。他說,每件作品都是精心的創作和呵護,「就像是我的小孩」。現在雖然年紀一把了,他還要繼續「生」下去。
獨門無機原料
蠟像假以亂真
國內的蠟像製作工作者寥寥可數,看似冷門的藝術創作,卻是蘊含著盎然的產業生機,林健成在這個領域中自成一格,他的作品廣受國內外博物館、蠟像館和企業家、政治人物所肯定,紛紛登門下單,幾乎成了獨門生意。
究竟新竹縣新豐鄉丹琳蠟像製作公司負責人林健成作品如何地栩栩如生,有件事可印證。某日清晨,林健成起床後發現窗戶被打開,他明明記得前晚有關上,心中正納悶,走向大門時,赫然發現地上有一些凌亂的腳印,大門也被打開,他恍然明白「遭小偷了」。
他沿著屋內屋外查看,清點財物並沒有損失。他的心中豁然明白,研判小偷一定是打開門窗後入屋,看到一些如真人般的蠟像,一時驚嚇,倉皇而逃。
不僅小偷會「嚇一跳」,林健成的好朋友一樣也碰到這種糗事。有一次他受託製作一批慈禧太后的蠟像,剛好一位好友來訪,進屋時,他正替太后梳理頭髮,好友以為是真人,還禮貌性地鞠躬打招呼,林健成看到好朋友的動作,哈哈一笑,連老朋友都分不清真假,更別說是暗夜潛入的小偷了。
這些純真生動的蠟像作品是如何完成的?為什麼會埋首於一個冷門的領域?林健成歸結於「機緣」。他自國立藝專(現為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工藝科畢業後入伍,即在金門陶瓷廠負責設計和燒陶,退伍後進入聯合工業研究所(今日的工業技術研究院),負責陶瓷研究工作。
民國54年間,香港電影導演李翰祥到台灣拍《西施》,想用蠟像來做宣傳,於是委由林健成製作14尊電影人物蠟像,雖然當時他並沒有做蠟像的經驗,但一股熱忱激發他勇敢地接下這份工作。為了不使蠟像褪色,他研究出無機原料,讓蠟像的肌理、色澤,更接近常人體態,這個獨門秘方,開展了他的蠟像製作版圖,也奠定了他在蠟像界不可動搖的地位。
他記得我國退出聯合國時,民眾心情很慌亂,社會上瀰漫一股不安的氛圍。當時政府部門特別委託他製作一批蠟像宣傳共匪暴行。作品完成後,受到相當多的讚賞,後來他還獲選十大傑出青年。
「十大傑出青年的帽子太大了,我告訴自己必須更專心地投入。」林健成說,他使用的蠟原料都不是單一的,而是七、八種蠟混合調製,他邊做邊學,不斷在嘗試中累積經驗,慢慢地掌握了蠟的特性和混合調製的比例技巧,有了這樣的材料優勢,他的訂單從國內連接到日本、美國、英國、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
期盼技術傳承
形成文創產業
最令人稱道的是,他替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製作12公尺高的卑南耳玦雕塑,當時委託單位希望作品能夠具有透光性。由於傳統的蠟作品透光性並不好,他下了一番功夫,終於開發出另一種新的材料「晶石」。雕塑完成後,作品呈現的整體效果和質感令人驚嘆。從此「晶石」廣泛地運用在蠟像創作,成為他作品的特色。
林健成說,「晶石」除了有好的透光性,由於這種材質更堅固,不容易留下刮痕,不僅受到市場肯定,也讓蠟像產業技術邁了一大步。
另外像國立科學博物館的「水運儀象台」、惠來遺址孩童遺骸「小來」上半身復原蠟像、世界宗教博物館展出的世界十大宗教建築模型等,都是林健成的作品。他也曾受託製作國內企業家王永慶、王永在、張榮發;政界的陳水扁、李登輝、連戰;宗教界的悟明長老、星雲大師、聖嚴法師、廣欽老和尚等人的蠟像,由於他的專注和用心,訂單始終不斷,他笑說:「真的太忙了。」 這句話的另一個面向,正顯示出蠟像文創產業的無窮商機。
許多國外博物館、蠟像館負責人風聞林健成在蠟像製作上的成就,紛紛來台請他製作,有的甚至要求作品量化,但林健成堅持,蠟像就是靠手工,如果是大量製作,作品所呈現出來的「感覺」沒有了,價值感也會降低。
「我不是將蠟像製作當成商品,而是藝術品。」林健成以堅定語氣說出創作態度,既然是藝術品,就一定要全力以赴,即使沒賺錢都無所謂。「我不要讓我的作品淪為展品,這是我的堅持和期許。」、「同樣的作品我只做一件」。
林健成家的客廳一角,有一尊印度聖雄甘地的蠟像,唯妙唯肖的神韻,頭上還有明顯的青筋顯露,無論是皮膚紋路色澤,身骨體態,幾可亂真。他說,這尊蠟像已完成20多年,沒有褪色、龜裂,迄今仍然以紫外線投射,觀察蠟和光的關係,不斷檢測,這就是他蠟像藝術創作受到肯定的原因。
早期蠟像製作在材料和工法上都有很大的改善空間,現在已經有顯著的提升,例如蠟像的頭髮是一根一根種進去,雖然「厚工」,但是逼真;以往蠟像的衣服是穿上去,但是時間一久,衣服會髒、褪色,現在可以用雕塑的方式替蠟像穿衣服,不僅視覺效果和美感不輸真的衣服,甚至別具一格。
就市場來看,蠟像製作仍以人物和特殊的景物為大宗,不過隨著博物館、蠟像館的興起,許多文物也改以蠟像的方式來呈現保存,即使是公共藝術作品也不乏蠟像創作。更有趣的是,也有愛狗人士拿著狗狗生前的照片,請林健成幫忙製作犬兒蠟像,既可當成藝術品,也可以永遠陪伴相隨。這些市場需求日益擴大,但蠟像藝術工作者卻相對稀少,甚至出現斷層危機,實在令人擔憂。
林健成說,蠟像運用範圍越來越廣泛,無論是在藝術創作或商品市場上,都有相當大的空間,值得產官學界一起開發這塊處女地。如果國內能有一座夠看頭的蠟像館,除了可以成為台灣旅遊的新景點,也可以蔚成另一種文創產業特色。
(本文作者為文字工作者)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