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7-02 21:48:12| 人氣1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私釀地圖尋潭錄 ◎飛毛牛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013-07-02╱更生日報╱第11版╱更生副刊╱飛毛牛  
  私釀地圖尋潭錄 ◎飛毛牛

   好久沒見到你,不知道近況如何?是否還待在擁擠的台北呢?我害怕人多的場合,所以幾年前搬到了桃園龍潭鄉,與台北繁華的地帶相距不遠,更重要的是,我可以自在地享受舒服的空間感。

  我和你一樣,從小生活在都市,不過我發現自己更像新世紀的漁人,希望發現一處桃花源,讓性情可以盡情釋放。當你抱怨被都市的步調壓到無法喘氣時,我不禁想起這片生活幾年的土地,清新的空氣、文明和綠意均衡交錯的環境,都是我想推薦的理由。更重要的是,我也逐漸被客家民族勤於招待的精神附身,想對你好好介紹私藏的龍潭地圖,才能吸引你的腳掌前來耍賴。

  我翻開一位老闆贈送的古老地圖,攤平皺折時,眼前的景象不停地向前翻動,而窗前的微風,緩緩地將我的心思吹回幾百萬年的龍潭原地,當時台灣板塊才剛脫離大陸,準備自行討生活。

  想必是老天爺的安排,讓龍潭的地質成為丘陵和酸性紅土的住家,幫未來抵達的人類決定了另一種命運。同時上天也留下一處永不缺水的潭池,並派了忠誠的黃龍看守,替龍潭之名擴張了些許的傳奇。

  幾百萬年前的景致,實在遠超過我們的想像胃囊,只好請你和我一起調整視野的焦距,重新讓微風陪我們回到五百年前,觀看當時的面貌。

  此刻清朝才剛在中國的舞台上站穩,便急忙地派施琅踩平台灣明鄭王朝的最後遺燼,將福爾摩沙放入大清皇帝的版圖口袋。為了不讓餘燼有再生的機會,清朝設下了大陸人民渡海來台的禁令,而廣東省是海盜的根據地,廣東人民更是嚴禁來台的對象。

  這項禁令想防海盜,不過也鎖住了廣東山區的客家民族,即使想離鄉開發新天地,仍然無法踏出山區一步,只好眼睜睜地看漳泉移民率先渡海,一片又一片地鋤下台灣的平地。當禁令解除,客家人也渡海到台灣,發現只剩下丘陵和山區可開發。在北台灣,唯一適合落腳的地方正是龍潭。

  不過客家人來到龍潭後,好日子並沒有跟著現身,雖然這片土地沒有漳泉移民,不過平埔族霄裡社和泰雅族馬武督社,早在此地劃分了生活範圍。

  客家人一向是土地開墾的後來族群,才會得到遠來之客的稱呼,而客家人帶著熱血和關懷,和這兩族原住民打交道,為他們的碉堡擔任佃農,也負擔治安維持的任務。又因為環境中的酸性土質和多雨氣候,客家人以種植茶葉做為謀生的招式,也造就了龍潭的知名特產。

  我不禁覺得,客家人優美的山歌,正是他們在山區工作時抒發情懷的心靈管道,他們不會怪老天,也不會感到孤單,因為歌聲是一種信仰,可以迴盪在山谷,凝聚成最佳的守護神。而客家人更學會了與環境相處的本領,世代遺傳著勤儉的基因,才能料理出一盤又一盤、好吃而且保存期限長遠的客式菜餚。

  原住民逐漸能嚐出客家人山歌和菜色內醞釀的誠意,在共同開墾的過程中,也慢慢地被漢化,吸收了許多來自中原故土的文化。而道路的鋪設同時進展,條條大路通龍潭,聚集的人口越來越多。河道不願認輸,在環繞龍潭的平鎮、楊梅、新埔、關西一帶,讓它們搖身成為運送貨物的河流渡口。當光緒皇帝開始打卡上班時,龍潭已有了開發的原始風貌。

  不過,開墾的過程並非都以喜劇收尾,更多的悲劇偷偷地自行登場,我想告訴你一些令人落淚的舞台。

  幾百年的歲月�,龍潭的偏僻處出現了不少生番侵襲的事件,到處都有居民遇害的枯骨。民國初期,莊民將這些骸骨集中埋葬在龍潭北處的黃泥塘,稱為大墓公。

  還有,客家人到龍潭開墾時,和鄰地的漳州人搶奪農田灌溉的水源而產生械鬥,為了悼念這場族群激鬥的犧牲者,莊民也在大墓公附近集葬為義友塚。

  對外抗爭也上演了許多悲慟的劇情。虛弱的清朝皇帝,在中國海洋的競技場上,打輸了強壯的日本天皇,只好縮著手,伸出馬關條約的爛竿子,勾出口袋內的台灣當做賠禮。可是台灣同胞並不認帳,紛紛起義抵抗,最後的結果便是出現了數不清的義士和亡魂。鄉民為了懷念義魂的愛國軀體,將他們的骸骨葬在義民祠,和鄰近的義友塚長相隨。

  感謝這些可敬的靈魂,才能讓我享受龍潭的美好。要是你也想見識龍潭的優美,我會先帶你到龍潭南側瞧瞧,此處有一條古道,依舊清楚地留著清朝人民的腳印。沿著古道可以追溯大漢溪的分支溪流,而沿途優雅的田園、古厝,總是熱情地對路人訴說不同的迭事。

  在古道附近有座紅橋。紅磚的外身與支柱,溝通了來往村民的生活點滴,與週遭茂盛的綠意、綻藍的溪水,搭配出美味而豐富的回憶菜色。

  紅橋的南北兩端,分別連接二處古老的遺跡,北處是大坪聚落,這�是龍潭開發初期的隘墾區之一。為了防盜賊,聚落的建築設計就像山西高原的窯洞,處處是石板、泥磚屋、羊腸小道,它們都隱隱蘊含著一種團結的意識。紅橋南處是三坑仔,也是龍潭最早開發的地帶,楊梅、新埔、關西的貨物,都在此地轉運。我閉上眼睛,讓這段輝煌的歲月在心中不斷地重播。

  雖然繁華的光陰已遠走,可是留下的痕跡卻沒有消失,紅磚騎樓與紅橋正努力地維持古老的風貌,原來它們不想迎接現在。

  你知道嗎?其實聖蹟亭也是一位懷念往事的老人,每回經過,總是好奇地張望,在這座龍潭唯一保有的三級古蹟中,含有多少久遠的歷史肌理?

  我向這位長者請教,它以斑駁的語調慢慢陳述。這座一百多年的聖蹟亭,用意在於焚燒字紙,古人一向看重文字,認為紙張不可以隨便丟棄,只有經過火焰的洗禮,才能直接受到天神倉頡的保佑。

  長者回顧著說,客家人珍惜資源,也注重教育,所以它的規模也比其他處來得大些。一般惜字亭通常只有爐台,聖蹟亭卻包含了完整的三進景園佈局,第一進包含了山門與山牆,第二進的花圃則由兩隻石獅守護,可惜左端的母獅遭竊,兩側列著的文昌石筆只能空嘆。第三進包括了供台和祭台,石燈隨侍在祭台兩旁,正中間便是古樸的惜字亭。

  聖蹟亭莊嚴的面容,讓我不禁遙想過去祭祀時的隆重盛況,相信龍潭一定有不少文人,經常前往聖蹟亭,帶著他們不斷修改卻作廢的稿子,希望倉頡先生能撒下靈感,保佑他們寫出好作品。

  長者也偷報內幕,說龍潭老作家鍾肇政是拜訪聖蹟亭的常客。這位知名的作家,在青年時期將思考的語言從日文變成中文,傳世之作也開始出現,「魯冰花」、「濁流三部曲」、「台灣人三部曲」等動人的小說,含有他對台灣的批評與關心。眾多的小說和譯作,讓他成為龍潭不可缺少的文壇指標。

  音樂家鄧雨賢,或許也有將寫壞的樂譜交給聖蹟亭的經驗。「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都是他紅遍台灣早期的經典名曲,在異族統治的台灣,撫慰了許多受禁的心靈。

  不過,我現在更想對那位贈送地圖的商店老闆表示敬意。他的店│魏陵源商行,就在龍潭最熱鬧的菜市場附近,這可是市區內最悠久的老店,存在的年輪已超過了半世紀,夾雜在眾多的新式賣場間則顯得落寞。

  我剛搬來時,總是對這間老店感到好奇,走進和老闆魏洋雄閒聊,就成了至交,他送我許多當今買不到的紀念品,手上翻閱的老地圖正是其中之一。從老闆的口中,我了解魏陵源商行便是他的祖父魏陵源創立的,在光復時期,交通需要依靠水路往來,而龍潭可以藉著溪流,轉運貨物到關西、新埔、中壢各處,所以商行的生意也跟著狂奔的溪水高漲。

  但是商行的生意,卻因為陸地交通的逐漸開展而衰退。店面也曾關門休息,直到第三代的魏老闆成家,又開始繼承祖父的心願。

  儘管四週的大賣場神氣地崛起,讓商行出現生存危機,不過老闆依舊留守這份泛黃的產業,也守著過往的歷史。我總是能看見,不少的老顧客上門光顧,相信他們也想抓住時光的餘溫。

  緩緩闔上私藏的老地圖,而龍潭過往的景象依舊滿溢,相信這是所有鄉民釀造的熱情,於是我小心地將它們萃取成美味的菜餚,期待有一天可以和你共嚐。※

 

台長: 客家達人
人氣(1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