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1-09-09 09:41:09| 人氣13,85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臺灣寺廟的「憨番抬厝角」

推薦 4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臺灣寺廟的「憨番抬厝角」(人物承重造形裝飾)
 
臺灣寺廟入口上方廟角兩側位置,常見有人物抬屋角的裝飾,此即俗稱「憨番抬厝角」、「憨番抬廟角」,雖然這名稱大名遠播,網路上分享和討論者也多如繁星,但實際上研究並不多。歸納坊間說法,這類題材包括紅毛番(荷蘭人)、或印度黑奴、或平埔族原住民不等,反映漢人心理的不平衡。 而上述解釋,對這類圖像本身並無嚴謹的考證,因為不同地區的圖像造形不同(說是異族,也有不少是漢人外觀),實難以對應到特定的種族。
何培夫先生在〈臺灣傳統建築中的人物承重造型〉一文,特別介紹寺廟中這類圖像,並認為應使用「人物承重造型」來形容這樣的圖像:「在臺灣傳統建築中盤頭與斗座的位置,經常可以發現人物承重造型的蹤跡,在盤頭者俗稱「憨番扛廟角」或「憨番站廟角」,在斗座者俗稱「憨番擔樑」或「憨番舉大杉」。或以為這是臺灣獨特的風格,其實乃來自中國文化的傳承,可以遠溯自商周銅器、漢敦煌壁畫、晉代陶藝、泉州開元寺木雕,處處可見憨番承重;更因宗教與生活屬性,也有仙女、羅漢、力士、惡鬼、紳仕、淑女與稚童的造型,皆以承重設計表現民族優越與歧視、宗教奉獻與臣服、生活情趣與輕鬆,滿足視覺與心理的需求。」 採用這樣的稱呼,比較不會有歧視聯想,也貼近圖像本身傳達的意象。
就個人收集數十例的資料歸納,寺廟中人物負重圖像的表現工藝有交趾陶、剪黏加泥塑(或泥塑獨立)、木雕等。以交趾陶來說,人物形象特點是頭上捲髮或帶西洋帽,一位蓄鬍、一位無鬍鬚;其頸部繫有領巾或雲肩,衣著顏色及其鮮豔。身著西洋馬甲一類的服飾,下著褲裝,小腿或為綁腿、或著黑色靴子。早期的表現(佳里震興宮),可以發現非常濃厚的洋人形象,而且「負重」的表現非常生動。
第二種表現手法剪黏又稱「嵌瓷」,大多經多次重修,嵌瓷部分表現在其上衣、褲子,臉部或身體則多半採用泥塑方式表現。這些人物共通點是頂部無髮、絡腮鬍、上半身或未著裝、或斜肩袒胸露肚,較貼近漢人或苦力形象,少數也有異族相貌,如臉友提供的穿著西裝洋人或日本人等。某些樣式與其說是「負重」,倒不如說只站在廟角而已,作為花瓶的意味濃厚。
第三種表現手法的木雕,則經常出現在木樑架下,即民間所稱的「憨番扛大杉」,採用木雕中的鑿花工藝。這類人物特點是頭髮捲髮,膚色泛黑,睜目瞳鈴眼,赤足或著靴都有,這類形象令人聯想力士的形象。
從年代上來看,從佳里震興宮19世紀後半為始,到20世紀後半為止,流行時間約一個世紀左右。有趣的是,這類圖像多半出現在南部、中部廟宇,北部與東部寺廟則非常少見。整體來說,人物負重圖像就工藝、材料科學或人物造形上,實有待更深入的研究,也不宜只以一種解釋,套在所有這類圖像上。臉友們若有相關訊息,也歡迎一起來蓋樓!
資料來源
李建緯,〈臺灣媽祖廟人物負重造形燭臺圖像研究〉,待刊稿。
何培夫〈臺灣傳統建築中的人物承重造型〉,《臺灣古蹟與文物》,臺中: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99年。
盧泰康,〈歷史文化與常民生活的縮影: 綜論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陶瓷〉,《高雄文獻》第4卷第3期。
陳嘉弘,〈臺灣廟宇堀頭新元素:「憨番扛廟角」的分析研究〉(長榮大學臺灣研究所,2013)。
吳豪俊,〈府城廟宇「憨番扛廟角」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2015年)。

台長: Aher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