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祖師,法號普足,俗名陳昭應(一說為陳榮祖、陳昭或陳應,1047年-1101年),本籍福建永春,是北宋時代福建泉州安溪的高僧。由於在安溪清水巖修道,被尊稱為清水祖師。民間俗稱「祖師公」或「祖師爺」。
圓寂後,原屬於佛教禪宗的清水祖師,逐漸民間化、道教化,被安溪人視為地方最重要的保護神祇。許多安溪人以種茶為業,再加上清水祖師以求雨聞名,也被視為安溪鐵觀音的保護神。另外,許多安溪人信奉的神祇,如保儀尊王、保儀大夫、清水祖師、法主公都被視為有保護茶葉種植的職能。
隨著安溪移民來臺,清水祖師的信仰在臺灣也蓬勃發展,在臺灣,有三峽長福巖祖師廟、艋舺清水巖、淡水清水巖等三大祖師廟,號稱臺北三大祖師廟,而大台北地區也是清水祖師信仰最盛之地。
南臺灣也有清水祖師的信仰,如臺南四鯤鯓龍山寺、善化北仔店清水宮、高雄市前金祖師廟、新興祖師廟、內惟赤龍宮、蓮池潭祖師廟、屏東縣崁頂鄉力社村北院廟台南市後壁長短樹永安堂亦以清水祖師為主神。另外,松山慈祐宮、桃園三元宮、高雄代天宮、鳳山五甲龍成宮等各地著名廟宇,皆以清水祖師為配祀神。
家世
清水祖師生於書香世家,是宋福建名家陳瑊的後裔,清水祖師之太祖、曾祖、大伯、二伯、四叔、弟陳夢得均考中進士。祖師之父陳機更是滿腹經綸,以作詩聞名一時。
生平
清水祖師生於宋仁宗慶曆七年(1047年)[1],永春縣小岵鄉(古作小姑鄉)人[1]。
清水祖師幼年時,即在大雲院出家,遍訪名山後,居於永春縣,以「道行精嚴」聞名閩南。
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清水祖師被素仰其道行的劉公銳請到安溪求雨,非常成功。故當地百姓極力挽留之。於是清水祖師定居安溪,而劉公銳慨然捐出大筆土地,在「張巖」建庵。祖師見「張巖」之「清泉不竭」,便改張巖之名為清水巖。劉公銳不僅布施,也跟祖師有深厚的交情。《清水祖師本傳》:「乘劉公銳至巖,祖師囑以後事謂:形骸外物,漆身無益。」《清水祖師本傳》:「立(劉公銳)為檀越主,祀於岩左東軒。凡春日抬大師像下山迎香,必以公銳像配迎駕前,蓋所以報其功也。」
而清水巖之庵本為草庵,多賴清水祖師和徒弟楊道、周明等幾度拓展,終於開拓寺宇。故日後奉祀清水祖師之寺剎,多名為「清水巖」,如艋舺清水巖、淡水清水巖等。
清水祖師熱心於公益事業,多次募捐款項,號召造橋鋪路,一生興建過幾十座橋樑。並且醫道高明,常常施藥救助人民。不僅閩南泉州,連建、邵、興、劍、汀、漳各郡人士皆相當崇敬,施主尊崇,布施極盛。明朝何喬遠《閩書》:普足(清水祖師)術行建、劍、汀、漳間,檀施為盛,居岩十九年。清朝道光重纂《福建通志》:普足名重建、劍、汀、漳間,檀施為盛,居岩十九年。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五月十三,清水祖師圓寂於清水巖。安溪縣民感激清水祖師,故加以奉祀。從此,清水祖師成為安溪縣民信仰最誠的地方神祇。
異說
有人認為清水祖師出生於書香門第,不應自幼剃髮為僧。於是出現了幾種說法:
一、隱居說:清水祖師有濃厚的愛國思想,被其父影響,在亂世之中,以隱居明志,並非真正遁入空門。但清水祖師幼年懵懂時即出家,考其出家原因,似乎無法聯繫「隱居明志」、「愛國思想」。
二、抗金說:有人認為清水祖師出家的目的,是掩飾其對抗金活動的支持,甚至,其本人也是抗金志士。但據研究,祖師圓寂於1101年,而金朝則是1115年才初創,到1125年遼朝亡後,金始攻宋,而宋朝的抗金活動才開始。抗金之說,根本於年代不合。
三、抗元說:與上述說法雷同,只是把抵抗的金朝改為元朝,甚至說是文天祥幕府的軍官,因起義事敗,居於安溪縣清水巖,此說更是無稽。祖師在北宋時已然涅槃歸西,根本沒有元朝可抗。為了掩飾此說,又有好事者將祖師籍貫、生年隨意塗改,更為南宋末年汴梁開封府人,毫無理據。
在宋代福建,佛教非常興盛,寺院之多,出家人數之眾,都是中國的首位,時人有「閩中塔廟之盛甲於天下」和「山路逢人半是僧」的說法。而且當時的福建,出家為僧不但受人景仰,更是一種時尚,許多書香門第的子弟都出家為僧,清水祖師只是這些人當中的一個,並非異數。沒有必要將之特異化,並加上「抗金」、「抗元」傳說。
另外,《桃源南山陳氏族譜》記載:「(清水祖師)兒時持齋誦經,日常與山下里人牧牛子戲,日暮吟經,牛自知歸。」可見得祖師幼時對閩地盛行的佛教也有相當興趣。他是因為一心向佛而出家,並非如坊間誤傳,以出家掩飾其反抗女真人或蒙古人的身分。
功績
清水祖師的功績主要如下:
造橋:造橋鋪路,便民甚多。清水祖師於永春「勸造橋樑數十」。到了安溪,又募捐勸造通泉橋、谷口橋、汰口橋等。清水祖師一生募捐,修造幾十座橋樑,對民眾生活、行動幫助極大,自然得到民眾的感佩。
施藥:所謂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施藥活人,是極大的善舉。清水祖師以其高超之醫術,在瘴癘之氣盛行的閩南一帶,救治了不少患病的民眾,而患者無不感激、愛戴。
求雨:一般人認為,普通人不能掌握自然現象,如下雨與否,唯有神聖,方能成之。但清水祖師在世時,就已經屢次祈禱成功,讓蒼天降下甘霖,被認為有功於解決多次的旱災。也因為求雨屢次的成功,被視為神蹟,清水祖師也被賦予相當的神秘色彩。
封號
由於清水祖師圓寂後,被奉為神,不忘蒼生。多次求雨驅蟲,每禱則應,靈驗非常。地方人士上報朝廷,屢屢賜封。 封號如下:
南宋孝宗隆興二年(1164年),敕封清水祖師為「昭應大師」。
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加封為「昭應慈濟大師」。
宋寧宗嘉泰元年(1201年),再加封為「昭應廣惠慈濟大師」。
宋寧宗嘉定三年(1210年),再加封為「昭應廣惠慈濟善利大師」。
祭祀
每逢舊曆正月初六祖師生日、五月初六祖師得道日,各地祖師廟常以神豬、三牲祭拜清水祖師,以示崇敬。但敬考祖師一生,為漢傳佛教禪宗得道高僧,且其在世時未見有食肉之舉,故以祭祀素果糕餅為宜,不適合以肉類、葷菜奉敬。
另外,清水祖師廟所舉行的神豬祭典頗受佛教人士物議,敬考清水祖師一生,為漢傳佛教禪宗得道高僧,且其在世時未見有食肉之舉,故以祭祀素果糕餅為宜,不適合以肉類、葷菜奉敬。三峽祖師廟廟方表示:神豬祭典原本不是祭祀清水祖師,原是因為三峽地區的福建安溪移民開墾之際,常遭野生動物及當地原住民出草攻擊,因此產生除夕殺神豬拜山靈(或山神)以求平安的習俗,後來因大年初六是祖師誕辰,便將二者合併祭祀。三峽祖師廟總務組長劉金達則說:「祖師公喫素,不喫豬肉。」此習俗實際上與祖師無關。[2][3]也有不少人相信,山神亦屬於清水祖師廟的護法神。另外民間相信祖師本身茹素,但祖師部下的五營神將與天兵天將則不一定為素食者。[4][5][6]
淡水祖師廟,每年祖師得道日之前一日開始,在新北市淡水區舉行祭典,鑼鼓喧天萬人空巷,時稱「淡水大拜拜」。
傳說
真真人
傳說南宋時,泉州知府真德秀,乃程朱理學名儒,以清廉自居,向來不喜勞民傷財。泉州大旱時,在官民幕僚不斷建議之下,方不得已率眾舉行祭典,向清水祖師求雨,並在清水祖師神像下方堆滿紙錢,意思暗示若求雨不成,即要燒毀神像。
祭祀完畢,立刻下起大雨,而且還飄落一片梧桐葉,上面寫著四句詩:「雨是江西雨,移來泉州府,老佛若無靈,渾身成火灰。」意思是「清水祖師施展法力,將本來江西應該下的雨,挪到泉州來抒解旱災。如果清水祖師我不能靈驗,可能就要被你知府真德秀燒成灰燼。」
真德秀為感謝神威,於是在祖師廟「真人」之匾額之上,添上一個「真」字,成為「真真人」,其意為誇獎清水祖師是「真人」之中的「真人」。從此,真德秀篤信清水祖師。
據說,泉州安溪祖師廟第十首籤詩:「火發連天炎,嶺危去路難。若無天降雨,禍福在人間。」就是在講真真人這個故事。臺灣淡水祖師廟則雕刻了「清水真人」的木牌,以記此事。
烏面祖師
關於此傳說有二:
- 傳說中,安溪清水巖是塊福地,適合修道。而祖師初居清水巖,遇到原先佔據此地的四個山鬼,張、黃、蘇、李(另說:趙、王、蘇、李)四大將來挑戰,明言此地為其所據,要求祖師離開。清水祖師於是與他們鬥法,四大將失敗逃離,卻在夜半回到清水巖來,把出口悉數封死,縱火燒山,連燒了七天七夜,就正當四大將歡欣鼓舞,自度清水祖師已死,要重新佔據清水巖時,卻發現清水祖師無恙端坐,只是臉被燻黑了。從此四大將心悅誠服,成為清水祖師的護法神。而清水祖師的塑像,其面部也必為黑色。此說為通行說法。
- 另說,祖師未曾出家之前,嫂嫂臨盆生產,無法炊事,請祖師上山砍柴。但不久後,嫂因看見沒有柴薪,而火依舊燃燒,不由得大吃一驚,方知祖師以己身為柴薪,嫂欲將祖師拉起,不料祖師身陷火中,祖師出灶後,安然無恙,唯煙燻黑祖師面孔。
落鼻祖師
傳說中艋舺祖師廟的有一座清水祖師神像非常靈驗,每次只要有天災、人禍,祖師神像的鼻子或下巴就會掉落,以向信徒示警,信眾皆稱之「落鼻祖師」或「落鼻祖」。後來清法戰爭時,法軍進犯臺灣淡水,俗稱「西仔反」。於是淡水善信將落鼻祖師神像借去淡水,助長神威,事後卻不歸還,導致艋舺與淡水兩派信徒之間的紛爭。淡水方面,則說此神像本是淡水信徒所有,是寄放於艋舺祖師廟奉祀的。在兩派紛爭的結果之下,於是由艋舺與淡水輪流奉祀。
落鼻祖師的正名又稱為「蓬萊老祖」,終年接受上百個宮廟、聚落(迎請地域轄大台北、基隆市、宜蘭縣、桃園縣等)以及私人民宅所迎請,由於其鼻子不定時於廟中或各迎請單位中掉落,衍生了許多傳奇性的落鼻故事,譬如鼻子會化作蟬黏在樹上,並且發出蟬的叫聲等情節,落鼻祖師的故事也出現在許多童話故事的文本,使得落鼻祖師的傳說故事不僅僅充滿神秘性,而且擁有許多趣味性。
另一方面,落鼻祖師由於全身均是沈香木所雕成,沈香木在中藥學來說,具有許多實質的療效,因此又被稱為「藥祖祖師」,有著許多治病的神蹟流傳。最後,值得注意的是,臺灣北部有許多宮廟神壇模仿其落鼻造型,而雕塑許多清水祖師分靈神像,諸如:臺北市北投稻香里集應廟、臺北市北投山腳廣福宮、新北市瑞芳龍巖宮、新北市瑞芳區忠仁廟、新北市汐止忠順廟、新北市汐止濟德宮、新北市新莊如意堂等(可參見辜神徹,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