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8-20 00:01:42| 人氣3,080| 回應5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4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關於導演,關於國片,我沒說的...

前陣子朋友和我聊到今年一月的國片《對不起,我愛你》,朋友問我:“為什麼好導演沒有好票房?”

如果『好導演』和『好票房』可以劃上等號,我想該有更多人看過侯孝賢和楊德昌的電影,可惜理想往往不等於現實。


但這個問題卻帶給我更多的疑問:

1.什麼是『好導演』?
每個人對『好導演』的定義都不同,不過就算大多數人認為的好導演,都未必有好票房。

2.『好導演』就代表拍的是『好作品』嗎?
正所謂大師也有失手時,但如果不是『好作品』,觀眾為什麼要買單?

3.『好票房』只因為『好導演』嗎?
如果只要是所謂的『好導演』就可以讓觀眾進場,那就不需要發行公司、宣傳、公關費心啦!我認為一部電影能有好票房,相關人員的努力都功不可沒,選擇的檔期、行銷方式也是關鍵。


(謎之聲:你該改名叫『問題兒童』!)

希望看到這篇的朋友不會想打我,真的無法把好導演和好票房畫上等號,但我希望好作品能有好票房啊!

雖然導演也是我考量的重要因素,說到底我還是最重視電影本身的品質。


當時覺得這問題很難回答,因為這部片不賣座我不意外,可還是試著去回想《對不起,我愛你》上映時的情況,希望能有比較客觀的答案。

《對不起,我愛你》是1/9上映的,一般來說國片的廳數都不會太多,雖然手上沒有數據,應該也是在10廳以下吧!即使主角都是田中千繪,但《對不起,我愛你》的廳數遠少於《海角七號》的外片規格,文藝小品也不若《海角七號》討喜。坦白說有知名度的演員新聞能見度的確會提高,但觀眾會否因此入場又另當別論,大多數人還是抱著看DVD也可以的心態。

1/9首週票房不好,隔週戲院可能就會抽片或減少放映時段,1/16又有大片《赤壁》上檔,多少會擠掉其他小片的映期。放映的戲院和可選的時段少,自然也會影響觀影的意願。

《對不起,我愛你》是我今年看的第一部國片,基於對《翻滾吧!男孩》的喜愛,儘管《六號出口》令人失望,我還是在《對不起,我愛你》上映的第一天,拉了待過高雄的朋友,去看導演和女主角田中千繪有映後座談的場次,觀眾大概有八分滿吧,手提攝影讓我小暈,一日情緣的故事是國片少有的,用一輩子做好一件事的阿媽,和人事已非的老街則是我比較喜歡的兩個點,可惜一切都是輕輕帶過,浪漫有餘深度有限。

對我來說,這是一部看了不會後悔,不看也不至於可惜的片,比起同樣是『高雄城市紀事』電影計畫的佳作《不能沒有你》,《對不起,我愛你》的確把高雄拍的很美,卻不會讓我有想推薦的熱情。


為什麼會想起這個問題呢?可能是我覺得累了吧XD

不到半年,事情一個接一個,感覺自己也變了,會開始想有多少時間去戲院看電影,上檔的國片越來越多,這真的是好事嗎?宣傳上是比較好施力,可是進戲院的人如果沒變多,排擠效應或劣幣驅逐良幣的反效果也會有吧。

與其有很多國片,我倒寧願量少質精一點,對不常看國片的人來說,如果花錢買票看到好品質,亦會提高下次入場的意願。(只是量太少,電影工業很難發展吧Orz) 曾經聽過一句話:『把爛片趕出戲院!』,比起一味的喊支持,我更認同適度批評的態度。


喜歡去戲院看電影,是前幾年養成的習慣,當時上了一個電影相關的課程,同學中也有電影相關人士,老師曾問過大家近期看的國片,但很多答案都被老師否決了,因為那不是二輪片就是DVD,從事電影業的老師,會第一時間去戲院觀察觀眾的反應,上映的第一週是決定映期的黃金時間,首週票房影響著之後能否加場還是被減場。

其實去戲院可以看到很多有趣的事,看看哪些人會想看這部片,這是看DVD無法體會的樂趣。不過這幾年7、8成國片都是在院線或影展看的,也會讓我有些感觸,某些類型真的看膩了,比如說太像偶像劇的(看電視就好啦!)、太過文藝的(朋友看了會睡著)、風景很美但劇情很弱的(觀光推廣片嗎?)。如果要說是『台灣』電影,我希望它有更深的內涵。

《一年之初》的形式大於實質、《盛夏光年》的虛有其表、《渺渺》的爲賦新詞強說愁、《六號出口》被放爛的『小情歌』(那段真的很像MV),台灣的偶像劇和MV可以拍的像電影,但我不希望台灣電影拍的像MV或偶像劇啊!


會讓我感嘆好作品卻沒有好票房的,去年只有《九降風》,今年又多了最近上映的《不能沒有你》和《陽陽》。

《不能沒有你》儘管台北只有五家戲院上,3天82萬已經不算少了,但這部評價和新聞熱度都已算是近期國片頂尖,台北票房還是沒破百萬。是黑白片讓人卻步嗎?還是社會事件改編的題材讓人覺得嚴肅?希望它能長賣,以口碑累積票房。

其實《不能沒有你》戲中那句“社會不公平”挺能跟近期的新聞呼應的,官僚處理事件的效率相比也似乎沒什麼進步,欣賞戴立忍關注社會議題的用心,是我今年最想推薦的國片。

《陽陽》反應兩極是預料之中,不過票房還是太低了,給我的感覺是:應該會喜歡的觀眾還沒來得及去戲院看,就快下檔了。

當時台北電影節是在一票難求什麼勁啊?猜測《陽陽》會入圍金馬(女主角、配樂)的,到時入圍放映場又會爆滿嗎?唉~影展和院線的熱度也未免差太多!


今年到目前為止,第三欣賞的片是《一席之地》,比起前兩部帶給我很多歡樂,也是今年少數我認為有笑點的國片。雖然並不完美也有負評,可是它探討的議題接近生活,人不是為了爭得工作、名譽上的一席之地,就是為了生前的住所或死後的葬處奔波,比起一些風花雪月的故事令我有共鳴的多。

《一席之地》的音樂和笑點也讓我想到《海角七號》,但它的黑色幽默更尖銳,不會像《海角七號》那麼賣,接受度也不會那麼普及。然而我喜歡它的台味,比起一些會受到海外影評和獎項青睞的片子,我想台灣觀眾會更有fu,衷心的希望它能有好票房,鼓勵市場開發更多元的類型。


想想有感嘆也是好事,表示仍有我關心的電影,國片真的有比以前熱,但離真正成熟的市場,還有好長一段路吧。

台長: Ocean
人氣(3,080) | 回應(5)| 推薦 (4)|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台片 |
此分類下一篇:《聽說》無聲勝有聲的愛戀
此分類上一篇:8月台灣電影,你想看哪部?

Carol卡蘿
周遭朋友對國片大多抱有以下兩種態度 ---

1. 太藝術 看不懂
2. 太膚淺 很無聊

我很認同內文提到”質”的問題, 最近好片票房數字不夠漂亮應該仍受到上述觀感影響. 海角七號的好成績似乎還衝不走大部份民眾的刻板想法.

只能希望接下來的國片仍保有品質, 漸漸但有效地把大家一個個拉回戲院支持!!
2009-08-21 16:31:48
版主回應
嗯~國片確實有你朋友認為的這兩類,不過也漸漸有進步了,有娛樂性的,言之有物的,希望有一天能令你的朋友改觀呀XD

《海角》真的是個特例吧,需要持續的品質來讓觀眾有信心,也跟你一樣,希望接下來的國片能保有品質(握手!)
2009-08-23 15:42:50
eveno
國片我覺得
質太不平均
可能看了10部
只有1部覺得OK
(真是嚴格的我)
2009-08-21 21:36:48
版主回應
真的是有點參差,還好《一席之地》你喜歡XD
2009-08-23 15:45:10
Luke
每個人看電影要的都不同,像我家老爸重娛樂、特效、動作,我則偏重劇情、結構、敘事。好片為什麼不賣,這問題不單是國片,我想許多義大利三尼拍的電影,黑澤明的電影,金基德的電影,彼得格林威治的電影也是許多叫好不叫座。說穿了時代感,親切感,話題性,還有妳說的宣傳都是其中的原因。有個朋友海角去看了四次,也聽過有人去看了十次,當年鐵達尼號上映時我有個朋友去看了七次,這對我來說都是不可解的現象。當然一直看一直看會看見很多不同的東西這是事實,但我寧願先去看別的東西後再回頭來看,而不是短時間內不停的像要把什麼東西烙在腦海裡那樣的去吞食一部電影。有啦,海邊卡夫卡我至少短時間內翻了有十次,但那是異數。上述兩部電影靠的主要還是大量曝光、口碑還有新聞創造的話題性,鐵達尼有刻苦銘心的門不當戶不對夢幻愛情,海角七號有本土、有髒話老伯、有個性黑暗的小妹妹跟跨海戀情,重點是,他們都輕鬆,都讓觀眾流完淚或笑完後沒留下其他負擔,也不需要去幻想甚麼複雜的事情,那都是遵守牛頓第三定律的世界所發生的一般事件............ㄜ,我已經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了,不過我想妳應該知道我要表達的是甚麼
2009-08-23 08:32:08
版主回應
《海角七號》該是填補了本土娛樂片長久的空缺,既有台式的笑點,又點出了些問題,我就對那句“山也BOT,海也BOT”很有感觸。

聽過《海角七號》的座談,導演對上片的時點也有考量,一來暑假末期強片較少,二來還沒開學大家有空看片。始料未及的催票員大概是『海角七億』帶來的政治失望,也讓大家想看些勵志正面的娛樂吧!

始終《海角七號》還是比較特殊的例子,就像你說的那些點也是原因,希望好片能找到他們的觀眾,也希望多些讓觀眾看的開心的片子啊~
2009-08-23 17:11:18
hatsocks
真是一篇好感慨的文章。
我也愛去戲院看電影,Fu就是不同。
只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不愛看國片?我早忘了。
我其實是贊同國片多拍,即使質差也沒有關係。
我希望的是這些年輕導演,有機會持續拍片,拍一部、拍兩部、拍三部,慢慢地,他們才能學會「拍電影」。
這就跟做稿子一樣,除非你是天才,不然新手上路,稿子總做的又慢又醜,非要在技術和觀念上持續磨練,才有可能做出一張讓人滿意的作品。
只是,賠錢生意沒人做。
怕的是片商沒那個耐心、觀眾也沒那個耐心,所以創作者可能拍個一部電影,賣垮了,片商不再給錢,導演也只好換頭路。
就像去年的九降風,我甚是喜歡,可惜票房差,林導演的下一部電影在哪?天曉得。

好萊塢每年出產上百部電影,真正拍的好的影片,卻沒有幾部。說穿了,都是在培養導演、技術人才。
磨多了,有人就磨出光來。(當然,也有人越磨越黯淡,可是投資生意,本來就沒有穩賺部賠的道理~~)
因此,國片推的多、票房差,對我來說都算是好現象(有作品推出,代表有活水不斷灌入),只要在這一堆失敗作品中,看到一部希望,那國片就還算有救。
所以,當我看到「陽陽」,我其實是開心地。好歹,有個人被磨出來了。
去年有林書宇、魏德聖、楊雅喆;今年有鄭有傑、戴立忍開花結果,這都是正面的結果。
明年如果可以在磨出一個、二個好導演、後年也是如此,那麼,國片才有真正站起來的時候吧。
2009-08-24 16:17:23
版主回應
哈~大概是近年來在院線和影展看了七八成的國片,有些片看了真是想搖頭,連看DVD都會被勸別浪費錢,開始覺得感嘆。

有時候和朋友聊,也會聽到看了某部爛片後不會想去戲院看國片的想法,害我很認真的思考了下這問題(誤),想想是否有劣幣驅逐良幣的可能XD,還有當很多國片都擠在同一時期上映,觀眾看的量沒有增加,就會互相排擠,最後還是只選其中一二部(也許連這樣都算多了)。

不過這還是留給國片的從業人員思考吧,就像我的朋友或許跟電影人聊會比較能得到想要的答案。

即使有被倒胃口的時候,大概大部分的國片我還是會看大銀幕的,除非評價爛到令我卻步(ex:愛到底),當成一種觀察,在我還有興趣和時間金錢時。

開拍電影不容易,電影工作者也不乏以短片或電視電影磨練自己,有時觀察他們成長的軌跡也是挺有意思的。在有限的資源和市場裡,我也很想看到這些新銳導演的下一部啊!

我更希望看見的,是一個成熟的工業體制,不只是導演,製片以至於其他工作者,都是重要的環節。這幾年覺得國片是有進步的,也許今年不會有像《海角七號》那樣大賣的電影,可是看到更多不同的類型,也希望它們都能找到自己的市場。
2009-08-29 23:42:04
心心心心心心心心心
有的國片拍起來劇情太沉重
就會很不為大家接受呢!!
像心也恨怕遇到這種的電影.....
2009-08-27 11:38:42
版主回應
嗯~也有朋友這麼說,不過最近看的《聽說》就不沉重喔,當成小品片看蠻輕鬆的XD
2009-08-29 14:23:31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