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接一顆的繡起,珠子述說着古時候女子待嫁的心,如此細膩,此般華美。女子帶着繡珠鞋,跨越重洋,來到馬來半島,展開另一段人生。
在陌生的環境,生疏的地方,她謹記三從四德的古訓,德行、言辭、容貌未敢疏忽,閒來更要學習琴棋書藝。
一代一代的相傳下去,不知怎的,她的後裔變成了峇峇與娘惹,他們說的是馬來話,煮的是風味獨特、非中亦非馬的娘惹餐,穿的是沙龍與半長短(kebaya),但他們不忘華人傳統習俗,過的是華人新年,拜的是華人天公,取的依然是華人姓氏。
在檳城與馬六甲,處處可見峇峇與娘惹的足跡。
他們家的雕樑畫棟偶可見之,青花瓷盆或還擺在客廳中顯眼的一角,當年老祖母的那一雙繡珠鞋,他們叫她作manik eh,靜靜地躺在木櫃中,透過玻璃我瞧了瞧,但見鞋面上的一對鳳凰蠢蠢欲動,惟珠子的色澤已黯啞泛黃……
若要選出馬來西亞多元文化的代表,我想,我會投峇峇與娘惹一票。
PS:以上故事半虛半實,因峇峇與娘惹的典故有多個版本,日子久遠,已難考證。
PPS:繡珠鞋圖片由煙水寒提供,圖中鞋一雙680令吉,製作者Lay Im須用上一至三個月才能繡好,不能賺錢,所以手工繡珠鞋應屬藝術品多過商品。
有興趣瞭解更多娘惹繡珠鞋製作的朋友可用英文伊眉她:engengchengcheng@yahoo.com。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