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出師表》哭不哭?
一、 前言
最初,是山豬在留言版問小檸檬:「讀《出師表》哭不哭?」然後,是小檸檬發出了疑問:「到底讀《祭十二郎文》不哭是『不友』還是『不慈』?」我覺得這些問題很有意思,所以趁今天有空寫篇文章說說我的看法。但話說在前,以下純屬湊興討論,非為學術著論,請勿全文引用。
二、 是誰說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
關於這個問題,根據google搜尋及yahoo知識+的資訊顯示,此語之出處應有二:
(一) 南宋趙與時《賓退錄》曰:「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令伯〈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
(二) 南宋謝枋得《文章軌範》引用安子順之說曰:「讀諸葛亮〈出師表〉不墮淚者不忠,讀李密〈陳情表〉不墮淚者不孝,讀韓愈〈祭十二郎文〉不墮淚者不慈。」
由於《賓退錄》為趙與時「里居待次,賓客日相遇,平生聞見所及,喜為客誦之,意之所至,賓退或筆於牘。閱日茲久,不覺盈軸,欲棄不忍,因稍稍傳益,折為十卷」。換句話說,《賓退錄》這本書乃是趙與時記錄與跟朋友聊天閒談內容的雜文筆記。
而另個出處--《文章軌範》,則是謝枋得(1226—1289)為科舉之業評注各家古文所編寫;謝枋得曾被譽為集合宋人評點學之大成,《文章軌範》一書亦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這樣看來,儘管不能查出《賓退錄》、《文章軌範》兩書出版時間,但仍可以大膽推論:讀〈出師表〉不哭不忠的說法,最早出自謝枋得《文章軌範》的可能性較大。
三、 讀《祭十二郎文》不哭是「不友」還是「不慈」?
要討論這個問題,可分兩個角度來思考。
(一) 從這個評論最原始的說法來看:
若謝枋得《文章軌範》之說出現較早,當然是以出自謝枋得《文章軌範》所說的:「讀韓愈〈祭十二郎文〉不墮淚者不慈」較可能為正確解答。
(二) 從這個評論本身的敘述邏輯來看:
評讀韓愈《祭十二郎文》前尚有兩句,「讀諸葛亮〈出師表〉不墮淚者不忠,讀李密〈陳情表〉不墮淚者不孝」。〈出師表〉作者為君王而寫,評論者認為讀此篇不墮淚者不忠,著眼點明顯是在倫理關係「君臣忠」。同理,李密〈陳情表〉亦是如此,對從小撫養自己長大的祖母,李密盡的是孝,所以讀來不墮淚者不孝。順此一讀文章與倫理相關的思考方式來推論,韓愈〈祭十二郎文〉既是為十二郎而作,十二郎為韓愈之姪,兩人又相伴成長情同兄弟,而儒家五常(五教)又為「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因此,謝與時《賓退錄》說:「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反而是較好的答案。
總結來說,讀韓愈〈祭十二郎文〉不墮淚者不慈雖可能是較早的說法;但就評論本身的敘述邏輯來看,晚出的「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反而比較合理。
至於坊間所傳「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悌」的說法,則較不合理。「悌」字雖然也可解作「友愛兄弟」,但更常當作「敬重兄長」解釋,韓愈不可能也不會以敬重兄長之心來寫〈祭十二郎文〉。所以這個說法可能有誤。
四、 讀諸葛亮〈出師表〉、李密〈陳情表〉、韓愈〈祭十二郎文〉不哭,不忠、不孝、不友?
諸葛亮〈出師表〉、李密〈陳情表〉、韓愈〈祭十二郎文〉此三篇文章,是中國重要抒情散文;在過去,其催淚功力,想必不輸《在世界中心呼喊愛》還是《一公升的眼淚》。這可由「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此說一再流傳並繁衍發展得到證明。
只是,在下認為,過去這三篇作品所以感人,是在於其社會維繫的力量--「儒家倫常」深入人心。正因為在乎儒家倫常,讀者才能貼近作者那份盡力為之卻不可得的悲傷;如同今日純愛作品所以令人感傷,也和現代社會純愛難得有關。換個角度來說,讀〈出師表〉、〈陳情表〉、〈祭十二郎文〉不哭而「不忠、不孝、不友」,這個標準是屬於過去講究儒家倫常的那個傳統社會的。至於在這個儒家倫常要靠讀經考試來播種的現代社會,重視的已經不再是君臣該怎樣、父子該怎樣了,既然如此,現代人讀諸葛亮〈出師表〉、李密〈陳情表〉、韓愈〈祭十二郎文〉,哭或不哭的關鍵已不再是君臣等倫常,而是自身與作品對話之後的「情感驅使」。所以,在下認為,今日讀諸葛亮〈出師表〉、李密〈陳情表〉、韓愈〈祭十二郎文〉哭或不哭,與其人是不是「忠」、「孝」、「友」都無必然關係。
五、 結語
這個問題其實還可以討論得更深些,不過,礙於篇幅,我想先到這裡就可以了。^_^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