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車爸 用愛感化200問題少年
【聯合報/記者張念慈、王慧瑛/新竹縣報導】 2007.05.28 03:20 am
新竹縣洗車場老闆林博鈞(右)大量雇用迷途少年,不僅幫助他們完成學業,也讓他們找回自信和成就感。
記者王慧瑛/攝影
新竹縣洗車場老闆林博鈞八年來,提供中輟、被法院裁定保護管束、入出監獄多次的問題少年食宿與工作,每天載他們上學,成功輔導近兩百名少年回歸正途,完成學業;他的愛與包容猶如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翻版。
「放牛班的春天」描述老師以愛改變問題學生,林博鈞則在他的洗車場感化少年少女。月初一名不服管教青少年找來廿多名幫派分子痛毆他,他頭部雖縫了十多針,但仍不放棄,「能多幫一個人,我就會繼續堅持。」
「被打後,老婆哭著問全身都是血的我,『你幫他們做那麼多事有什麼用?』我也抱著她哭,『可是我不幫,誰還會幫他們?』」林博鈞離開醫院後仍堅持理念,依舊關懷這群孩子。
五十五歲的林博鈞原在藥廠擔任業務經理,後來轉往東南亞投資伐木生意。八年前他因母親生病返國,就近在新竹縣竹東鎮開設洗車場,他發現許多原住民孩子沒錢念書中輟,或隔代教養問題而逃家,讓有兩個孩子的他看了心疼。
他利用假日到新竹縣尖石、五峰鄉,挨家挨戶問:「家中有沒有孩子不乖,不想念書的?」他找來一群蹺家、會偷竊打架、被家人視為燙手山芋的問題少年,每天送他們上學、教洗車、供吃住,每月起薪兩萬兩千元。
他還規定每人每月都要存錢,工作勤奮可領獎金,生意好更可分紅,但條件是「要乖乖去上學,生活作息要正常」,在這樣誘導下,原本抗拒上學的孩子開始喜歡讀書了。
四年前,友人將一名沉迷網咖、偷竊被法院裁定保護管束的孩子丟給林博鈞,林博鈞每天帶他上學,孩子有時難免想上網,他為不讓孩子沉迷,規定上網時間不能太長,他還載孩子到網咖,並在店門外等候,終於感動了孩子,抱著林博鈞大哭,「我爸都不要我,只有你不放棄我!」
還有一名孩子被羈押在少年觀護所,林博鈞不是親屬不能會面,他擔心孩子放出來沒人接,又步上歧途,癡癡地在觀護所門口等了兩天,孩子看到林博鈞後情緒崩潰,「我以為沒有人要我了,才想自暴自棄,我發誓我一定會變好。」
「孩子們都叫我『老爸』,我也把他們當自己孩子看待,看到他們有成就,真的很高興。」林博鈞開心地說。
【2007/05/28 聯合報】@
http://udn.com/
洗車廠孩子》「關他三年,不如給個工作」
【聯合報/記者張念慈、王慧瑛/新竹縣報導】 2007.05.28 03:21 am
「現在要認真工作,不想再浪費時間了。」十七歲的阿隆國一加入幫派,性情暴戾,國中畢業不久犯下傷害案入獄,讓父母傷透心。去年十月到林博鈞的洗車廠工作後,大徹大悟,決心重返社會。
日前阿隆還自信滿滿地說,「以後要把洗車店頂下來」,林博鈞也爽快回應:「只要你有志氣,過幾年就交棒。」
家住新竹縣芎林鄉的阿隆,國中加入幫派,對人「看不爽就打」,常被失業父親打罵;某日叔叔向他證實「你是領養來的」,讓他與父親的心結更深,決定離家出外闖蕩。
離家後不久,阿隆就因參與幫派圍事犯下傷害案,送新竹少年監獄執行二個月、保護管束三年。出獄後想找工作,委託鄰居到洗車廠問「敢不敢收留他?」沒想到林博鈞一口答應了。
林博鈞說,阿隆上班初期,狐群狗黨仍常來店找人,都由他出面擋駕,並告誡阿隆,「如果想改邪歸正,就要堅持下去」。
阿隆現在每月強迫自己存錢,休假就回家探望父母,親子關係逐漸改善。二個月前阿隆發生車禍,養父母焦急地趕到急診室,阿隆終明白,「其實他們很愛我,是不是親生的,沒那麼重要了。」林博鈞每月都陪阿隆向觀護人報到,阿隆的改變,讓觀護人又驚又喜。
「我還想繼續讀書,以後當電腦工程師。」十六歲的小霖自幼父母離異,父親因經商失敗,去年燒炭自殺身亡,債主不斷上門騷擾,表哥協助他搬離台中市,引介他到洗車廠打工。
「剛來像女孩子一樣,弱不禁風的」,林博鈞形容八個月前加入的小霖模樣,現在他身手俐落,臉上有自信笑容,簡直判若兩人。
林博鈞說,小霖當初為讓技巧早日上軌道,一有空檔就向他借車練習,一口氣全車打蠟二十遍,做得滿身大汗,讓他看了很感動,「這孩子懂得自我要求。」小霖預計明年將返回校園完成學業。
林博鈞的洗車廠現有十一名員工,年齡從十六至卅三歲不等,人數最多曾達廿五人。
他們每天早上七時起床,晚上十一時卅分超過宵禁時間未歸,林博鈞一定等他們回來才睡。
「關他三年不如給個工作機會。」林博鈞認為,工作可以讓人的思想成長,生活有重心,才有改過向善的動力。
閱報秘書》放牛班的春天
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描述代課音樂老師馬修來到一所少年輔育院,這裡的孩子有的太頑劣被逐出家門、有的父母雙亡。輔育院長力行鐵的紀律,調皮搗蛋者皆關禁閉,校園儼然地獄。
馬修常被學生惡整,甚至有超級頑劣少年一把火燒掉輔育院。但他從不放棄,用音樂啟發孩子的潛能,還教導他們生命的真諦。這群野男孩後來有人成為聞名世界的指揮家,電影強調「一個好老師勝過一百個好警察」的教育理念。
這部電影在法國票房累積超過兩百億台幣,突破八百萬人次觀賞,曾入圍二○○五年美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記者張念慈)
【2007/05/28 聯合報】@
http://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