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7-05 21:22:16| 人氣32| 回應6 | 上一篇 | 下一篇

路在何方?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路在何方?
——从淮村百姓生存环境的变化看“城中村”改造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作者:蔡楚泓
(本文获泉州市第十二届中学生思想政治优秀小论文竞赛一等奖;福建省中学生思想政治优秀小论文竞赛一等奖)
今年春节,我偕同父母回到故乡淮村,与爷爷、奶奶团聚过大年。淮村处于丰泽区刺桐西路、田安路东侧,如今是泉州中心城区东部的一个正在逐步改造中的“城中村”。耳闻目睹故乡“城市化”的一切,闲来无事与家人攀谈,感慨良多,深深感到“城中村”改造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至关重要。
一、城市化前,淮阴村是泉州涂门外近郊水田片区的一个典型闽南自然村落。百姓生活困难,但民风淳朴,环境优美。
20世纪50 – 70年代的淮村,风光秀丽。一条东西走向可以饮用的活水,从村中贯穿而过,成为村民赖以生存了命脉;五座弯弓状或横状石板桥把依水而建的一座座出砖入石、红砖灰瓦的闽南古大厝连成一体。两三百口人,四五十户大家,大多是叶、许、蔡、曾、吴诸姓,颇有古风。村民除了种田务农、养点家畜外,别无其他营生可谋,虽然穷困,但善良、勤俭质朴,素有养花莳草种树的习惯。河畔路侧,庭前屋后,青草丛生,绿柳翠竹与相思树相映成趣,一片鸟语花香。钓鱼捕虾、捉“贼”追“鸭”,成为淮村孩童们的日常游戏。淮村与邻村隔田相望,周边是大片大片的水田,土地肥沃。夏夜蛙声一片,鸡犬之声相闻;秋收时节,整个村庄犹如浮现于金黄稻浪中的船只,如诗似画,美妙极了!
二、城市化后,淮村因地临旧城区而成为典型“城中村”,生存环境经历了由恶化到逐渐改善的变化过程。
(一)80、90年代,城市化后的淮村逐渐被城市包围,成为泉州中心城区“都市里的村庄”,环境日渐恶化。
改革开放以来,泉州经济和社会发燕尾服取得了巨大进步,工业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城市化步伐也逐步加快。为了把泉州建设成为海峡西岸中部工贸科技旅游的现代化枢纽城市,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东进、西拓、南下”的大泉州城市发展战略。随着泉州中心城市由河口型向海湾型城市的迈进,位于中心城区东部的淮村,成为泉州“东扩”浪潮首先必须吞噬的对象。
急于扩展、延伸的城市,势必吸纳大量的土地和人口。为了减少开发成本,它首先指向村庄周围的田野。一幢幢城市建筑在淮村周边拔地而起,村民赖以生存的良田在消失。由于开发商刻意避开村庄,开发一片留下一片,造成了钢筋水泥铸造的高楼大厦逐步包围了闽南传统民居聚集而成的一个又一个自然村落。这些因被城市包围而产生的“城中村”,骤然成为城市化汪洋大海中的一个又一个“孤岛”。它们或藏于一栋栋临街高楼大厦的背面,或被城市的支路所围困。面对城市化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冲击,他们显得那样孤立无援。孤岛上的村民在自身传统的影响下,被迫逐渐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于周边“现代小区”的城市化道路。
陷入城市汪洋的淮村古大厝里的居民,因长期无计划而生育的小孩们也日渐长大,于是村里人满为患。村民纷纷在厝前屋后的少许空地、家畜用地,甚至传统古厝庭上建起了住房。乱搭乱盖而成的房屋,参差不齐,密布拥挤,呈现出现混沌无序内景况。贯穿于村中的那条活水两岸也有人填沟建起了住房。河道日渐狭小,河床淤积不畅严重。特别是村庄周边正在建筑之中的楼群,地下管网系统暂时未能畅通,导致村中本来很简陋的排污通道无法与市中心管网接轨。结果,以往被农田作为肥料吸纳的各种生活污水开始随意排放入河。好端端的一条活水日渐变为死水,被废弃,当作垃圾沟。水质变绿变黑、恶臭冲天,漂浮的种种秽物令人触目惊心!树影看不见了,鸟语听不到了,草地消失了,石板铺就的村路变狭窄了。下雨天,村民出入村庄的柏油路因建筑之故更是坑坑洼洼,泥泞不堪。村民生活环境卫生受到严重影响。无地可种而生活无着的百姓一时间怨声载道,民心浮动,村风日下。
(二)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因“城中村”三大步骤的初步自我改造和规划,淮村人居环境逐渐得到很大改善。
第一步,在原村址南北两侧开辟新区另建新居,解决淮村百姓的居住困难问题。由于国家政策允许村民根据人口申请“宅基地”,村民开始建起了新居,资金来自村委按人口发放的部分国家征用集体土地的补偿和平时省吃俭用的钱。于是,一幢幢以“宅基地”为单位的一户一栋住宅在村委初步规划下出现了。许多人搬出了古大厝,住进了新居。经过几年建设,沿河两则由古大厝聚集而成的村落,扩大到了七排,其中新增了五排的建筑群,各排房屋前后间距有6米之宽,左右房距也有1米,完全避免了“城中村”一般“接吻”式、“握手”式楼群的弊病。
第二步,以淮村商业一条街的建造为核心,完善了地上的消防通道和地下的排污系统,从而极大地改善了淮村百姓生存环境的诸多问题。
在各级有关领导的关怀下,村委用较长远的目光来看待淮村的改造,把淮村的排污系统和交通网络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规划。首先是按照城市化管理进行排污管网的改造,突破口是整治那条贯穿全村的“垃圾沟”。村委在报请各有关部门审批后,采取大刀阔斧的方法,在适当补偿的情况下折除了那些过去镇占小河,违章建造的房屋。然后在沟底埋设与中心城区管网接轨的大型地下排污管道,并以其为核心连接七排建筑楼群通道的地下排污管,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淮村地下排污网络;接着,又在街道地下埋设电缆和自来水管道;然后,每条地上通道均以水泥覆盖。其资金来自国家征用集体土地补偿金和每家每户的出资。原小河两侧旧民房经过村民自发改造后成为一个又一个三层高的沿街店铺。公厕、垃圾收集车、果皮箱等卫生设施齐备。于是,当年城市化初期污染的水沟摇身一变顿成周边其他“城中村”所没有的商业一条街,宽达10多米,连接刺桐和田安两条国道。晚上沿街路灯通明,人来人往一片兴旺。淮村后来的日渐富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商业待的存在,所以有人认为此街盘活了淮村风水,其作用不亚于当所贯穿村庄的那条活水。
第三步,继续整治全村地上供水、供电和通信系统,努力在基础设施、供应功能和收费环节等诸多方面逐步达到与周边现代化住宅小区同等的标准和水平。如今,供水、供电已基本实现了同步,通信系统方面解决了电话、有线电视,但更重要的网络系统尚待改造实现与中心城市的同步。
三、淮村自我初步改造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出路。
经过十几年的初步改造,淮村生存环境比其它“城中村”有很大改观,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村民在村庄旧区折除古大厝两侧厢房,翻修改造的楼房与古大厝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从外观来看,新旧房屋参差不齐,新楼房又高又大,古大厝又旧又矮,因几十年、上百年风雨交摧残和素质较差的外来人口(如拾荒者等)的损坏,显得破败、凌乱不堪。即使是这些原村址上翻建的新楼房之间,也往往是高密度建设,开放空间缺乏,间距不足而不利于采光和通风。在这里道路相对狭窄一些,电力电讯线路比较复杂,安全隐患较大。这些现象不仅影响淮村外在生存空间、环境的形象,且制约了淮村整体服务功能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其次,是楼房排污处理上的不足。淮村新建房屋可以说家家有抽水马桶,却很少有人在地下修建化粪池,而是直接通过管道和排污沟流入大海,严重污染了周边环境,其危害难以估量。第三,外来人口问题。淮村因区位好、房租低廉等优势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晚上你若到淮村商业一条街走动,很难碰上个淮村原村民。一色是外地人在那里消费、游荡。现在淮村原村民大大小小有350多户,人口1500多人,而外来人口大概有三倍以上,远远超出了1 : 2正常城市人居比例标准。聚集密度过高的外来人口使淮村居民成分比较复杂(白领、经商者、大学生、打工仔、拾荒者等)良莠不齐,环保意识较差,给社会治安和环境保护造成了很大压力。尤其是那些出没于房前屋后的“小姐们”,更是村庄的“毒瘤”,严重败坏了淮村的社会风气。第四,绿化问题。淮村在泉州创建全国卫生城市时,急功近利,图一时方便,把所有房前屋后的任何有土空地全部覆盖上了水泥。当你来到淮村,你会发现这里仅有两处公厕旁水泥夹缝中要死不活的一小条绿化带和三两棵低矮杂树,其余地方寸草不生,一米以上的树不见踪影。昔日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故乡只能去梦里寻觅了,只有少许人家割舍不了那草木情结,在楼房晒台、阳台上种点花草。全村6000多人(含外来人口),人均绿地隔断了天空与土地之间的任何天然联系,使老天赐给淮村的这块宝地变成了地表呼吸无法正常畅通的死角。一到夏天,水泥楼面、路面吸热快,但因缺乏水分又不易蒸发散失,致使早年凉风习习,清爽宜人的淮村成了真正的“热岛”,热、光、废气等污染的相当严重。第五,社会文化环境恶劣问题:私房出租使一些失去土地,而又无其它谋生手段的村民获得了较好的物质生活,但整个村庄没有一处像图书馆之类的文化设施,“社区文化”缺乏。仅有的报刊阅览室也成了摆设,老人协会成了赌博场所,村民非法玩“六合彩”成风。更有甚者“租金经济”造成了不少村民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终日吃喝玩乐无事生非,世风日下。好端端的淮村简直成了精神文化的“孤岛”。
十几年来,影响百姓生存环境变化的淮村初步自我改造,是在泉州中心城区高速城市化压力下所进行的一种被动回应。这种回应主要是在原村委主持下进行的一种“村社行为”。这就决定了它没有也不可能站在发展大泉州战略的高度来规划和处理好淮村城市化所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从而遗留下了以上诸种“城中村”自身无法根本解决的遗憾!尽管淮村村民很早就已“农转非”成为城市居民;2000年村委会也因丰泽区城市规范管理改革而成为“社区”;2005年丰泽区人大四次会议上将《“城中村”》立为唯一的“1号议案”,从某种角度说明了改造新市民、改造“城中村”已成为泉州迈向大都市的政策措施之一。但城市化毕竟是个很复杂的,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系统工程,不是水泥铸就楼群的“高”与“不高”,或城中村的“拆”与“不拆”或是以往改造的“浪费”与“不浪费”的简单问题。从淮村百姓几十年生存环境的变化与它初步自我改造的经验教训中,我们可以看出:如何“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如何站在战略的高度科学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仅是今日泉州乃至整个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改造“城中村”高速城市化时必须密切关注的问题,更是那些由农村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的千百刀“城中村”百姓摆脱困境,实现小康的真正出路。

台長: 晓风残月
人氣(32) | 回應(6)|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小┗草
论文都搬上来了!!
2006-07-05 21:34:55
……
其实这篇文章不是重点
重点是这几个字
(本文获泉州市第十二届中学生思想政治优秀小论文竞赛一等奖;福建省中学生思想政治优秀小论文竞赛一等奖)
2006-07-06 10:50:40
小┗草
这几个字有什么好重点的?
2006-07-06 15:37:35
晓风
没有重点。本来就要发表的。今天还要继续发表。发表历史论文。还是全市一等奖。但没有省级的表彰。然后在晚些时候,发表关于青藏铁路和世界杯决赛的文字。对了!刘,你到底有没有听100.7的广播呀……
2006-07-06 18:03:43
晓风&#27
而且,我写的这个淮村,不就在草莓家后面吗?
2006-07-06 18:10:57
小昔
看到草莓,想起我以前的语文老师.

我最不会写这样的东西.所以还是很佩服.

来看看你.
2006-07-09 23:16:1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