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6-28 14:15:16| 人氣3,918|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台東林素月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秋月、明月,諸多女眾的名字以「月」為名著實普通也普遍,素月又有何特別呢?

 

初見「林素月」這個名字,雖然出現在「慈濟社區道場」中,也不甚出奇!不就一位人文真善美志工的名字嗎?

 

但是當你發現這個名字不斷的出現,同時文稿幾乎遍及慈濟的四步八印,同時文筆細膩動人,有淚有笑誠實又深入時,林素月已經不再是一位師姊的名字而已。

 

「正午時分,圍爐活動開始,香積志工們忙碌打點好幾天的好料理登場,色香味美,清爽順口,健康與美味兼得,可說是『食』全『食』美,現場「熱」鬧氣氛,與早上泠颼颼的天氣截然不同。」(事件日期:2008/01/27 匯集人氣祈吉祥 台東成功、長濱照顧戶首次到靜思堂圍爐)

 

不同於十全十美的「食」全「食」美,簡單四個字,說明了這一餐何止色香味美,清爽順口,健康與美味兼得呢?光看這四個字就已然感覺幸福滿滿了!

 

諾大的台東地幅狹長,偏偏她就像是女超人一般,揹著相機帶著筆走遍每一個角落,記載每一個動人的故事?

 

長久以來一直想像,這是怎樣的一位師姊呢?

 

培玲曾經提過:「台東的林素月師姑幾乎包辦了整個紀錄的工作...」

 

師姑?培玲喊她師姑!乖乖!上了年紀的女眾還能如此勇猛精進,咱們豈不是小老弟了,小老弟能不更加精進的往前衝嗎?

 

495期的慈濟月刊讓我看到林素月的真貌,師姑?培玲口中的師姑?怎得如此年輕呀?

 

「發現已過不惑之年的她,竟似年輕人般頑皮,...」原來真是培玲有禮了,職工通常禮貌的喊志工師姑或師伯。

 

好在當年認識時她沒喊我師伯,不然我鐵定憂傷自己保養的不太好!

 

看了一中午的慈濟月刊,總是在這篇「筆耕後山桃花園」上打轉,心中的人物如今,明明白白「圖文」並茂的出現在眼前,一看再看倒底想看啥呀?

 

和培玲電話分享時,首先提到一個問題,啥是「不惑之年」?是書讀太多忘了,還是被「師姑」阻斷思路呢?

 

呵呵呵!這不是重要的問題,令人興奮的是在文中看到這樣一段話「拿著筆、帶著相機四處奔波,林素月說,身體不累是騙人的,但是心靈的成長很充實。」

 

長久以來總不能習慣「人文真善美志工」這樣落落長的名詞,十年前咱們都說文宣志工,四個字其實已道盡咱們的志工內容,當然「人文真善美」是上人對弟子的期許與祝福,但卻讓人不可一蹴而至的仰之彌高。

 

文宣志工就是要不斷的充實與成長才能達到人文真善美,因此長久以來還是喜歡四個字的文宣志工,即使累了或身體不適,還是要不斷的成長,總有一天會達到人文真善美。

 

「她決心下筆寫一個人,必要通過自己的堅持,『一定是接觸過、觀察很久,才會決定採訪。』」鎖定對象後,觀察對方的行住坐臥和個性,甚至花上幾週時間和受訪者相處互動,『唯有真正了解這個人,寫來才能刻骨銘心、誠正信實。』」

 

這是一個很重要也與個人不謀而合的理念,個人也曾在各種文宣志工聚會的場合中提到,人物報導不能說採訪誰就「馬上」採訪誰,最好多角度去觀察,透過目標人物周遭的人、事、物去觀察這位目標人物,尋找採訪的脈絡與方向。畢境草率的採訪當訴諸文字造成印像後,已經沒有修正的機會了。

 

當然咱們並不專業,似乎也不曾獲得共鳴與回應,唯一是培玲曾經給了認同的回響與討論。

 

今日在這篇林素月的專訪中,看到如此理念契合的一段話,真是讓人過癮的不得了,因而趕快撥了電話與培玲分享。

 

「留下慈濟的歷史與足跡,是我的職責:我今天寫下一則故事,後代子孫就知道前人是怎麼做慈濟的,這是一種教育。一支筆能文史流芳,還有什麼比這個更快樂的!」

 

把志業當做職責是一種自我向上的鞭策,什麼時後什麼情況下成長,就在此刻不是嗎?這不正是多做多得少做多失嗎?誰能給你成長唯有自己呀!中午正看著第四台播出「霍元甲」其中一段霍元甲與日本人品茗論武的橋段,其中的對白說:「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敵人..唯有勝過自我才是真正的勝利..(原文忘了瞎掰一段)」

 

「筆耕後山桃花園」文中提到,以前林素月就習慣在參與慈濟活動過後,記錄下自己的心情,因為,實在有太多感人的事觸動她。不間斷的心情筆記,無形中培養出文字功力,讓她在承接人文真善美志工後,如魚得水。

 

這不就是不間斷的自我磨練嗎?有誰是從媽媽肚子裡帶著筆出世的呢?後天把握機會不間斷的努力卻是成就的最大要素。

 

每每在活動現場總會聽到如是的話語;嘿!師兄您來了呀!那今天就看您啦?或者是,要來也不早說我這一場就省下來了...。

 

幾年前我總會謙虛的說,不好意思啦我是練習的啦,但是近年來我的思考改變了,聽到如是的話語我只是笑笑,心中想的只是愛玩不玩隨你,到那兒去找這種免費又周全的實作課程呢?幾年前在拙作「提早出門的影視志工」中咱就說過如是的概念,但幾年來不想成長的志工依舊存在,唉~~怎說呢?

 

今天看到「筆耕後山桃花園」一文,興奮的是咱們的理念確實沒有錯謬呀!高興的是,打開自己的資料庫審視近來的圖片與文字,比之幾年前只有更上一層樓的歡喜雀躍而已。

 

就像林素月撰寫的「後山之寶」文中,「...在民國六十年即加入慈濟的靜豪師姊、思恆師兄,如今仍能看見他倆恆持善行,在環保站『斤斤計較、抽絲剝繭』。」

 

這一句「斤斤計較、抽絲剝繭」是偶而提筆的人,寫得出來的嗎?

 

道侶叢書已經出過兩次筆耕志工的故事,今天在月刊中看到「林素月筆耕後山桃花源」竟然興奮莫名的與培玲談了好久,人家說本有老兄有點「三八」好像是真的,但是難得見到理念如此相近的志工,叫人不興奮也是很難的啦,三八一下又如何呢?(97.03.09

台長: Tellme
人氣(3,918) | 回應(1)|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走在慈濟路上 |
此分類下一篇:中秋將至慈警送月餅
此分類上一篇:仲夏蟬鳴伴驪唱 慈青高唱畢業歌

Brenda
之前就有注意到,台東的文稿幾乎由這位師姊一手包辦。前陣子大愛劇場人間渡系列就有一齣就是以林素月師姊為志工主角(由劉瑞琪飾演),感覺應該是個個性爽朗、具有俠女風範的女性,比起屏東不只一位真善美志工,素月師姊的存在價值實是難能可貴.....
2012-05-10 16:13:48
版主回應
跟您說 林素月是屏東的女兒 嫁到高雄 後來搬到台東
2012-05-10 16:18:52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