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幾年前也開始在校兼上歷史,縱然課程仍舊以國文講授為主,但為了進一步探討歷史上詩人們的詩文其創作動機、時代背景和作品真正想表達的意涵,這些年以來一有空暇,我就經常性的往返於兩岸間,期盼自己能夠親赴史蹟現場,在無邊無際的歷史長空之中,有幸聽聞幾聲斯人來自遙遠的心弦呼喚,則幸甚也!
攝於:福建省西北大城三明市~是往返江西九江和湖北武漢要道
今年暑假末前,我把握住近二週的黃金時光,目標放在湖北省武漢的勝景黃鶴樓、湖南省長沙周邊的岳陽樓,以及江西南昌的滕王閣三處史蹟。拜武廣高鐵的啟用便捷,大大縮減了我「疲於奔命」的跨五省(廣東、福建、江西、湖北、湖南)的行程。生於斯,長於斯;朝於斯,夕於斯。當我展閱書中那些馳騁文壇的宗師,在歷史間曾經駐留或踏足之地,心中的觸動久久不能釋然,即便旅途勞形,也甘之如飴啊!
在此同時兼授文、史二課程期間,因教學備課的須要,每每翻閱到有隱逸詩人之宗的陶大俠,其在晚年百感交集所寫下的「責子」一詩,幾回讀罷,心中皆不免心生陣陣感喟!陶大俠嘗言:「我早年值歡無復娛,每每多憂慮。」當他後來看壞政局,毅然隱退山林二十載,以現今眼光來說總是一樁聰慧事。為何有此說呢,古往今來凡處於動盪不安的世局,要求一位詩人畢生去清白從政,就連一位廁廚老嫗皆知,他的下場肯定多為悽愴且難堪收場。這般的殘酷實例,在文學或史書上多得不勝枚舉,當今文壇又何嘗不是?
話題回到這位在詩集創作有傑出表現,其後勁更為迎頭趕上前賢的陶大俠身上。以當時晉安帝繼位時,皇上的權勢和地位已經大大降格,朝外許多將軍實際上紛紛自立,不受君命之統御,朝內的權力也往往落在勾心鬥角的大臣手中。譬如說:公元398年,兗州刺史王恭和豫州刺史庾楷,因對尚書左僕射王國寶等不滿而領兵反,安帝不得不殺王國寶來平息這場風波。當時人在朝中的陶大俠(查陶潛於晉安帝義熙二年,即公元406年起始隱居不仕),一切看在眼裡,想在心裡,做為一位「識時務者為俊傑」的將門子嗣,即便再聽天命,心境曠達,也終究要考慮退職時機了。
正所謂「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讀書人都明白的簡易道理,以當年出身官宦家庭的陶大俠又豈不知?當一切大勢看破,史料也明示在王國寶事件之後的晉家園,時以浙江、江蘇一帶的叛軍最為囂張,與此同時,公元400年孫恩攻會稽,後晉軍多次戰敗,更直接威脅建康,建康被叛軍封鎖,城內百姓饑荒嚴重。陶大俠眼看年少詩賦寄託的幸福國境彷彿神話頹圮,想必心中割裂的傷痕已經再難於癒合。
在三明~九江市~南昌途中簡單用餐~真的很簡便
九江市的名勝古蹟~以廬山和陶淵明墓最吸引我了
千年以來,我們曾經讀過多少文學家不妄自菲薄,岸牘專其心,政潮致詩志;對於政情始終懷抱志在必得、死而後已的他們,最終的命運仍舊難逃以悲壯或殉道作註腳。陶大俠他最著名的文章要算《桃花源記》,詩中描述了一個他所憧憬的幸福社區,凡事一切和諧美好,沒有任何的戰事紛擾,自給自足的淳樸社會就是他的夢寐以求。
我在暑假期間,於福建西北的大鎮三明過夜,隔日轉車想直達湖北大城武漢。途中長途巴士路過九江市,眾所周知這裡的名勝當首推廬山,遊客自然是絡繹不絕!我在九江站下車順遂用午餐,也在周遭閒逛多時,後取出旅遊地圖和文史資料,得知九江市位於廬山南麓的馬回嶺,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早在三國東吳時周瑜曾在這指揮陸軍,至今還留有陸軍點將台、跑馬埂等遺址。當下再讀文件,令我眼睛為之一亮的是,晉代文大大學家陶淵明的墓地竟也在境內。遙想當年歸隱山間的陶大俠在「責子」一詩中所表現出來的為父者之無奈,內心實在百感交集啊!
白髮被兩鬢,肌膚不復實。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
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
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栗。
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
站在這張行車路線圖上考量甚久~仔細想未來幾天最棒的路線
現今社會的年輕人,只要肯勤樸打拼,再多用些腦力,就算勞力出身,仍有出頭天的機會。但在以前那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封建社會裡,要像陶大俠這樣胸襟豁達,認為子女成才與否,非父母所能為力的實在少之又少。在大詩人的活潑人生觀和特優價值觀中,以為父母的教養之責既盡,未來成材與否則只能盡聽天命。陶大俠詩中侃侃而談,言談自己白髮佈散兩鬢,年紀已經衰老,膝下五兒,但沒一個喜愛讀書:阿舒十六,懶惰無人可及;阿宣將十五,也不愛文學;雍兒與端兒已經十三,不認識六及七這簡單字;通兒快要九歲,每天只想著吃梨、吃栗。
詩人樂觀的以為天命既已傳下這樣的後代,還不能終日藉酒以解愁嗎?但我卻深信詩人文章中看似抱怨不少,但愛子的心正如同當年他厭惡朝廷的爭權奪利,以及看盡當時叛軍的貪婪嘴臉,一心只想怡然隱退那一顆赤裸裸的心性一般,在山光水色之間安然的陪伴他的愚兒們,到老,到死。
攝於:江西省九江市長途車站~旅途不停轉車~疲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