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
你曾想過讓自己不死或是讓某人可以不去或是不需要面對死亡嗎?人常常再還沒真正面對死亡時的態度與真真面臨死亡時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學習死亡這件事就成了現代人十分重要的一門學問。
首先再談及死亡前我們必須先要有一個正確的的觀念,死亡只是我們人生中一個小小的經驗罷了,無論你是誰都必須要面臨的一個在未來都肯定會發生的事情。
人如何死亡一直是被分門別類的﹔例如意外、生病、自然與自殺,而對於不同的死亡許多專家學者又告訴我們不同處理死亡的心理與態度。
其實死亡並非是這麼複雜的一件事,對於去看待死亡,只有抱著知道你隨時隨地都有死亡的可能性這樣的想法,才能安然度過面臨死亡巨大的不確定性與無可救藥的安全感,也就是說去認識無常與探討無常這項議題,不過向來它是不簡單,並且不容易達成,即使你以為已經可以面對,在事件當頭來臨時,不免然後會有情緒的波動。
怎麼說生命是相當無常的呢?
舉個例子:有一天你閒來無事的走出家門,抱著愉快的心情正要出去逛逛街,也不知道是哪一個缺德鬼一不小心的就推倒一只盆栽﹔更不巧的這只盆栽有剛剛好砸在你的腦袋上,ㄟ! ~~~~就這麼一命嗚呼哀哉‥‥……。你如果是當事者那也到還好,因為在你還來不及面臨死亡之時,可能已經無知的死去。如果你不是當事者而是當事者的家人時你又能怪罪誰呢?舉這個有點好笑的例子無非只是要說明人生是多麼無常罷了!同時也說明不管你的身分為何你都有這急迫性與必要性來學習如何面對死亡。
思考著死亡的事。就死亡的這件事上而言,思考到最後剩下的竟是什麼意義都沒有的深井。真的是什麼都沒有喔!透著乾的什麼東西都是硬邦邦枯井的深底穿越過去,你一眼所見盡然是最初的東西。那是你我都一起都共有的,也就是生。之所以會思考到死的這個東西先前得有一個必要的東西,也是生。因為是活著的關係才會進而有了死亡,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存在我正是生的這種狀態下,這樣你跟我是根本也不會有死亡的東西。
這麼說並不是要把死排除在外,卻是更是把死跟生更為緊密的結合,正確的來說是死亡只是生的其中一小部份,極為小的一部分。也更因為如此人生的這種事情上才會衍生出更多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是跟人有密密切切的關聯。這些從最基本上的開始就是如何活著,我們假設人如果人不是能夠安然的活著那麼一下子就得要直接的跳躍到死亡的階段上了,因此生的第一個要件就是活著。之後你在安然活著時就自然會產生更多對於生活過程中的種種疑問與不解。這些疑問的範圍很廣,幾乎包括了你現今在這個時代所能確定或是不確定的非自然、自然的事物或者是思維上清晰與不清晰的東西,換句話來簡單的說也就是物質與非物質與人相關的。這一切都只是一個開頭。
「你怕不怕!」
「曾經怕過!大概是持續到上一次又再一次的面臨死亡時我才知道如何真正的不再懼怕死亡。再這之前一直以為自己是自信滿滿不畏懼死亡的並且了解死亡的,這大概花了我5年的思考期。人常常會以為自己什麼都做到了什麼都想通了﹔什麼也都可以去面對了,其實結果你卻還沒準備好!現在我只能說對於自己的死亡這種事,是抱著珍惜現在的生活態度﹔而對於家人或是朋友的死亡是以一種愉悅的心情來來看待。」
「怎麼說呢?我的意思是你如何愉悅的面對家人的死亡呢?」
「小時後記得奶奶去世,因為長期以來都是她辛苦的照顧看護我們幾兄弟的關係對於他已經走了的這件事我一直無法面對,直到出殯入歛的那天,爺爺嚴厲的對我們說不准哭。這一句話給了我相當的震撼性。在當時我一度以為爺爺是生我奶奶的氣。到了我慢慢成人我終於知道爺爺當初那一句話的深義,其實爺爺是希望奶奶能走得心無牽掛所以才強忍著心中的悲傷,這卻也給了我另一種想法,我想著奶奶其實是更希望活著的人能夠開開心心幸福的生活著,而我想這恐怕是每一位去世的人都會有的期待吧!因此我才覺得對於人的死亡其實更該抱著一種愉悅的態度,你說是嗎?」
「你這麼說也的的確確有一些道理,不過我想我要向你這麼理型的去看待死亡恐怕還要需要一些時間的歷程吧!」
「其實對於死亡,從古時候到現在整個死亡已經變成儀式,涵義的比重反而是相當低微。」
「怎麼說呢?雖然我不是很喜歡敲鑼打鼓,外帶著有時惹火的脫衣秀,但是這不是一直以來都就是這樣的嗎?」
「其實死亡儀式從古代不管是西方或是東方流傳至今,大致上真正的涵義都已經模糊,比方說:在台灣,較為傳統的葬禮是相當繁雜的,有各種不同的儀式,人們隨著信仰的不同給予各種不同的儀式,並且在儀式加上生人的慾望,其實整個儀式就是給仍然活著的人看,也給往生者親屬的好友家人看,以玆證明這一家人是孝順的,排場也不可以失掉面子。有時候根本就模糊喪禮的目的。喪禮從一個追思的狀態演變成補償型態進而轉進成為現在為生人所建立的喪禮。參加的喪禮的親朋好友一面看著台上火辣的脫衣舞孃,感官上享受不多,還可以一邊大快朵頤桌上的佳餚,一面閒暇時候空出手來拍手叫好,叫完好之後,接著敘舊敬酒,在談談死去人的八卦,其他的風流軼事。如果在出殯的時候如果家人不夠,還能請來五子哭墓團拔刀相助,更厲害的是萬一請來的是有國劇根基的哭墓團,這樣出殯的送葬團,儼然就是一個戶外的蚊子表演京劇,上演一齣作夢也想到不到的劇碼。這大概也算是一種彰顯藝術的另外一個層面吧!追思事實上是追念前人對於後人的付出,儀式當中有不少都是具備著深刻的意義,只是到了後來人們遺忘了。像是祭祀,附有飲水思源不忘本,記取教訓,同時更珍惜現在的意涵存在,孔子在當時對於祭祀的觀念不反對並認為是需要的,著眼的就是透過祭祀以教化親朋好友,所以事實上儀式是具備著教育的功能與感念的意涵。」
「嗯!你說的很清楚,我聽起來是很模糊,不過我比較想要知道,到底要怎麼樣才能夠獲得愉快正向的生死觀呢?」
「老實說你要我說,也說不清楚,更不能用我的方式去理解,那是相當危險的。大概不知道經過多少的面對死亡的經歷才慢慢的將對死亡的恐懼整個移除在我的身體裡面,但是其實這樣不算是愉快的,當初移除恐懼,一開始是平靜,像是無浪的海洋,三天後開始啜泣,才明白,原來身為一個人類,對於死亡恐懼的感受是必須要存在的,離開的恐懼死亡,也等於離開成為人類,這是可悲的。因此才更明白,愉悅的死亡並非是在面臨死亡的那一刻間,而是在於從生到死亡的這過程中是否愉悅?當重點轉到這裡時,相形之下,在面對死亡的時候也就坦然,而轉移觀念是不停的探索生命,這需要時間也需要經驗,有時候也需要體驗,像是別人受傷,我們無法感受一個人身上的傷痛一樣,這樣一來充其量我們只能用過去的受傷的感受去理解對方的感受,對於面對死亡的愉悅也是相同,對你來說我的死亡愉悅,一定是你所不能夠全然理解的。所以我只能告訴你,我所理解的過程,而不能告訴你死亡雨樂如何獲得的答案。而正向與不正向其實有多面的判別點,一是你的判別點,二是他人的判別點以及其他。通常在人類的世界中,前兩項的判別點是站在多數,而後者又為兩煮之間的較大數。通常正向是指後者的感受,所以正向的死亡觀也就是如何讓週遭的人你對於死亡是害怕以一個開懷的心境去面對死亡。當然這之間有虛與實的差別。例如:我的死亡觀很悲哀,可是我外險上人感受的是愉快的。這樣就是一個虛實的差別。而正向就是一個實實的關係,對外是愉快的正向對內也是愉快的正向。」
「嗯!有點似懂非懂,可能是你用的言語太過艱深了。」
「是喔!可是我真的沒有辦法!因為我只會這樣說,這大概是我才疏學淺的關係。」
「其實關於死亡還有很多的議題,像是安樂死、自殺這樣的議題。早些年在台灣甚行一本禁書『完全自殺手冊』當時在台灣是風靡一時,裡面提供了各種不同的自殺方式,教人如何自殺。據說當時的報導自殺的人口數是倍增的。自殺到底是不是人類的自主權中的一項,事實上也是值得被討論的。只是人們對於自殺這件事情通常是迴避或是就覺得不該發生的事情,討論的也都只是秘密被進行著。而安樂死討論的更是劇烈,其實與自殺自主權並沒有什麼異處。其實到底還是往往生者權益較為重要的,如果一個癌症病患,在病床上痛的要死要活的,並且接受化療的痛苦,那麼旁人有如何能感受呢?而更真實的狀態,往往可以看見許多關於將往生之人的親友,因為遺產的問題,而不讓將往生的人給予安樂,似乎生死的權力不是在自己身上,而是交付在他人的手裡一般。」
「嗯!」
「這些都只是舉例,而死亡實在是一個很大的議題。」
「好像是這樣吧!」
「先這樣吧!有點累!下次在繼續聊!雖然還有很多對於死亡的看法,但是腦袋實在是昏沉沉的,下次在說吧!」
「喔!晚安!好夢」
「好夢」
草書於兩千零四年 四月十六日 午 五點二十三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