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6-06 13:28:58| 人氣8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淺談攝影之一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攝影】

攝影術源自西畫寫實作派,早期畫家作了類似於針孔像機的機器,將影像成像在毛玻璃,藉以此達到作畫上的真實度,也因此攝影術可以稱之為另一種畫作。而光線便是作畫的顏料,軟片則是光線剛毅或柔順給餘尼解的畫布。要能理解攝影也非得先知道攝影的歷史才行。

在藝術概論中,能稱上藝術的的定義是:具備卓越的工匠技巧與超凡的思維概念所呈現的作品,而範圍類型則不依。在攝影術中,其定義也是如此。

漫談台灣今日攝影公會與攝影貧景。

幾日前,曾與同事圈內捎年長的長者論及現今的攝影工會。若是對於攝影生態有一定的理解,必定會知道台灣的之前沒有所謂攝影認證的問題。今日,台灣已有這類型的工會。只是若是稍加熟悉內部操作者,便可知曉,其內部只是一個利益所架構出的團體。舉個例子來說:【證照】攝影師的執照再工會的領導下,除了先經過筆試之外同時得經過臨場氣巧的展現才可通過審查。但重點在於評審也在私下招生,並洩漏試題,再者專業技巧的考試更是呼嚨,所有觀點來自評審的判準,必無科學上的判定。只要你交了七千到八千元的學費,再繳交入試費,筆者保證儘管你只有一年助理經驗,連被稱之為初級的工匠資格都沒有,依然上榜取得執照,由此可知台灣近幾年的攝影術已流於臉上面子問題,為什麼稱之為面子問題?這些證照是對於自身攝影術上的缺乏自卑心理,說穿了事種托大也是種補償。

再世界日益精進的科技底下,帶動數位攝影的發展。其數位攝影似乎也未台灣帶來衝擊,而且衝擊不小。有許多線上的攝影師便焦慮著,若這科技越來越先進哪還需要我們呢?其實,這是對於自身技術與概念不全之人才有的焦慮。在數位像機底下確實可以幾乎說能夠完整的表達當時的影像紀錄,但是攝影卻非只有技巧精準而已,所以自然來說是多慮。再者,筆者較愛使用傳統像機。原因在於可朔性大,怎麼說呢?就是因為傳統像機有著限制,才能發揮你更大想像研發更多技巧來達成你所要訴諸的影像概念。在台灣,真正能稱上攝影師的實質少之又少,加上教育的關係。普遍性現在人喜歡簡潔、快速,也因此對於攝影述的理解也就一知半解。下個章節便來談談攝影。

一般而言攝影被區分為三大類:

一.報導攝影
二.商業攝影
三.人像攝影

對筆者來說,攝影的區分其實無須過度繁雜,再上三者底下仍有許多細目區分。也因此筆者將攝影區分為兩大項:

一.紀錄
二.創作

以寬廣的範圍來說,其實每個平凡人都是藝術家亦或是攝影師。但站在專業的立場上仍必須有所區隔。曾經有為前輩告訴我,在國外有一位肖像攝影師光已拍肖像便聞名全球。為什麼呢?因為以肖像攝影來說要拍出真實的很簡單,但是要描述一個人的性格、職業、氣質則是有一定相當難度。這好比一本小說,總部能只寫著大大的小說二字加上精美封裝,然而內文卻都只是一張張空白紙張一樣。也因此,不但國內可稱之攝影師的人真是少之又少,大多數人對於攝影的了解也就更少。筆者,雖已留連攝影九年多,仍不敢自稱自己是攝影師。

在紀錄的角度上,是無須費心。它只需要一定的技巧與時機。而一張好的紀錄,其重點在於時機,光線的時機、意境的時機、構圖的時機、按快門的時機。而美感則因為個人不同,所呈現的紀錄自然不同,美感是否可以學習?筆者以為是行的通的,只要你多看多練習就可以達到美感上的精進,但在創作上則不然,因為它需要更多的思考與觀察。筆者常說:「一張好的照片不但要好看、精準、顏色飽和、同時也要能說上故事。」能說故事是相當重要的。這也是筆者所追求的。如同人在情愛上,所追求的極致都是相同。問筆者有拍出這樣的東西嗎?筆者我會告訴大夥說:有。不過真是少量。因為筆者未達自身已是極致的立基點,然而就如此放了攝影嗎?不!反而更是專研,如果我們人對於某件事認為那是需可花上一生的時間去了解的,那麼這一切都值得。至於是什麼事件,則依個人價值觀不同,而有所選擇。

一張會說故事的照片與一張漂亮的照片,再這裡我們做一點延伸。就像是人一樣,與一個長的漂亮說話卻沒有內容的人跟他說話你會感到乏味,但若是與一個有豐富人生的老者,或是有個像寶庫一般而卻掌的不好看的人說話,你不但不會絕得無趣,反而著迷一樣。這樣的類比或許不是十分恰當,但筆者盡量使各位能夠名這兩者之間的差別,或許也可以對於各位將來想拍拍寫真集的女孩,作為一個考量的觀點。

而朋友們,我們常常會遇到一個拍攝上問題就是,為什麼明明我眼前的美景這樣美,卻在照片洗出來之後與我眼睛所件事這樣不同,這是來自於鏡頭視角的不同的關係,當然與您的拍攝技巧也有關係。若您是使用數位像機,仍有這樣的問題,那筆者可以透漏一個小小的構圖上的秘訣。那麼便是黃金比什麼事黃金比呢?

古時候的人們覺得,黃金矩形給人一種"平穩而且和諧"的美感,也因為如此,很多建築便以黃金矩形來設計,尤其是神廟,古時的人認為,這樣才能表現出神聖之美,像著名的雅典巴特農神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此外,文藝復興後期的畫家,更把黃金矩形應用在他們的畫作上,最著名的就是達文西的代表作【最後的晚餐】及【蒙娜麗莎】,如果將畫中的軀體用一個矩形框出的話,那麼我們不難發現,這個矩形不是別的,正是黃金矩形。

事實上,黃金矩形的長,寬比,早在西元前四世紀,希臘數學家歐多克斯(Eudoxus,前408 ~ 前355)已開始研究,當時,他將這個比例稱之為"中外比",而達文西將這個比例稱為"黃金分割",十七世紀的天文學家克普勒(Kepler)曾經這樣說過:幾何學裡有兩件寶,如果把畢氏定理 (即商高定理)比作黃金礦的話,那麼可以把黃金分割比作為寶石礦。可見,在克普勒心中,黃金分割的地位,甚至比畢氏定理還要高。而古時候的希臘人甚至還發現,人的肚臍把人從腳到頭作了黃金分割。

一個十分有趣的故事:美國紐約有一個名叫朗加 (F.A.LONC) 的人,他曾量度過65個女子而發現這些女子的身高與由腳趾到肚臍高度之比,其平均值竟是1.618。他認為黃金分割是一個標準常數。若一女子的比例不等於這常數,是由於臀部受傷或其他意外而引起。在1979年德國的亞提格特 ( RU - DOLF ALTEVHGT )以及印度的戴維斯 ( T.ANTONY DA - VIS ) 分別在東西方作了類似的研究。亞提格斯在德國的帕斯卡體育館對207個青年學生 ( 其中175名男,32名女 ) 作體高及由腳趾到肚臍的量度,其平均比例是1.618。戴維斯在印度加爾各答統計學院向252個由16歲至32歲的青年男子作相同的量度,其平均比例是1.615。與黃金分割十分接近!

也因此,用黃金比構圖可以省去不少麻煩,各位可以先將畫面切割為主體與背景兩部分,並且運算其比例,在色彩上的運用也是如此,這簡單的切割卻可以造成相當一定程度的美感,我們人體生上也包含著許多黃金比,明顯的可以在臉上就可觀察出比例,若各位有興趣可以拿把尺測量自身的比例,這也是一不錯的探索。

結語:

攝影多半將之看成是感性的東西,其實攝影是理性科學與感性思維加上概念的東西。各位如果對於攝影有興趣不妨加以深究,其實各種學問或是知識都是有其相通的道理,套用再日常生活或是人生中亦是如此。若各位在攝影上有些許的疑問,也可來函,筆者必定詳細給予資料或是回答。


草書於2002.10.24 pm 08:15

台長: 沉靜者
人氣(8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工作甘苦(工作心得、創業、求職)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