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群】
自人類未有文字語言記述之始,社群的建立就已經開始。令人驚奇社群的建立較四十萬年以前與現今作為比較,性質特質差異性不不大,但是在結構上的細緻度則是增加,並且隨著所積累的知識成正比。
人類在天性中似乎埋下群聚的基因,而在演化中使其群聚的效果更加完善。我們時常在日常生活中,若是看到某一群人因某些人的權勢、力量較為強大,而另一群人轉向加入,便會稱為驅炎附世或是牆頭草,這些早在古代社會現象中社群的建立早已發生數千萬回。若是從生物界的結構來看,這樣的行為是為了使自己本身易於生存。
在遠古時代中人類面對的敵人,是較為強大的動物(當然也包括疾病,真正強大的敵人其實是關於死亡這件事情。),也因此早期的人類群聚是為了要確保食物與生命的保存,而其社會結構發展的也較為複雜。人類由站立開始能夠靈活的運用思考,這時候所面對的不但是強大的生物,同時也面對著與自己相同的物種『人類』。在生殖、食物、地域、繁衍等等因素下,人類開始聚居而形成部落。在部落中,多半為有親屬關係,而在當時也是相互亂倫。(當然以現在的標準來看似乎就是亂倫違反了優生學,但在當下,這麼作只是為了讓自己的種族更為強大。同時也保護所謂的財產。)
隨著演化繼續進行著,在社會結構上的演化也沒有停止過。而強大的族群也開始擴展自己的勢力併吞較小的部族,更加確保存活的可能性,從這些點來看,人類與動物同樣處在於延續生命更加效率上來著眼。而文化的東西,或者該這樣說,藝術、思想等等這樣的東西,則是在生命可安全的延續底下,才漸漸蓬勃發展。
在族群中,亙古之前並沒有所謂的律法,對人們來說你可以說這是一種默契(比方說:甲侵犯乙配偶,掠奪甲的食物,這時候乙,便會有情緒上的反動,而報復甲,人類從這裡開始知道避免爭鬥,而產生默契。)。律法出現的因素,我們可以觀察整個人類的歷史,大多是出現在當族群人數多到必續發展出更有效的管理時,才建立,同時所謂的道德也混合更種不同的神話等等之類的內涵,而建立。這其中也發展出經濟遊戲,在大的社群中,人類將小社群的分工,發展到更細緻,以提供人類永無止盡的慾望。這是一個力的轉換,假設人類直至今日的活動,仍然與遠古時代相同,那麼這是屬於外放的活動,真是這樣人類早就因為食物的匱乏而滅亡,也因此形成內放的活動,將需求,內部製造,而形同狩獵需要出力才分得食物,也因此轉成的現今的經濟活動使其人類能夠持續順利的延續生命,在這上面是力的轉換。光是轉成內部仍然是不夠的,透過慾望的驅使,人類將經濟遊戲發展的更為精緻。
如果說是什麼使人類進化,欲望這個功臣是絕對不可以抹滅的。
相較至今,社會群聚的型態已經以國家、王國的狀態行之多年,而在未來更有可能會發展區域,也就是說國與國之間的界線模糊了,取而代之的是區塊,如同美洲地區、歐洲地區、亞洲地區等等。社會群聚的演化從中可以知道,他是循序漸進,並且需要有所謂的敵人與共同的利益才能促使行成。當敵人越強大,也就必須群聚更強大的力量與之抗衡,這樣才能確保個人與團體的利益。筆者大膽的假設,若今日我們發現地球面臨的危機是全世界的危機,則國家之間的界線不但更模糊,反而恐怕連區域之間的界線,也就更不重要,剩下的就是唯一地球的子民這樣的號招。
平衡這件事情對於人類是相當及極重要,情緒上的平衡、思想上的平衡、行為上的平衡、心理上的平衡等等告各類的平衡,都在在顯出,人類無法在一個不平衡的狀態下生存,也因此在不同的時代中,人類藉由各種不同的方式,達成個體的平衡與群落平衡,進而到社會平衡、國家平衡。
在平衡的衡量上面,對於各種不同的平衡而給予各種平衡的定義,以提供人類為求達到平衡目的,比方說在精神上有精神分析去判斷一個人究竟是否是能夠正常的行使其行為,若是判定上是有其可議點,那麼便會提出治療的方式,以供個體上能夠符合多數利益的平衡。
這樣的作用從個人到國家性質相同,但在細緻度則顯不同之處。
國家的形成打破了部族的結構,但為了維持一個國家的健全,則需要使內部能安定的平衡,也因此各種不同的概念形成國家的主要支柱,以美國而言,美國是一個族群結構繁多的國家,為了內部平衡,發展美國憲法這樣的概念,使其國名都能以憲法為目標,增加其國家的實力,確保本身國家的利益。而當然並不是只有主義這樣的概念,相同的宗教信仰也可以形成一個國家,更甚國家。在人類社會的早期,宗教主導政治對國家的掌權是相當多數的,不管是在世界各地都是如此,而宗教的迷思有一定程度的非理性,因此產生主義來替代宗教,以目前主義的角色而言說穿了其實就是宗教的另一個分身。但在神秘色彩上主義比宗教更為容易讓人們理解,因主義是一個邏輯的架構,而宗教時常有許多不可解釋的一面,也因此現在主義的底下包容宗教,也利用宗教本身的力量,而達成平衡內部的工具。但在人類的歷史上,很難說宗教有一天不會臨駕於主義之上,若是我們仔細觀察宗教的發展,會漸漸發現,宗教似乎朝著更為理性更適合人類生存的方向在前進著。在主義的盛行的現代,我們依然可以發現宗教參政的狀況,只是包裝上的差異性。
宗教參政並沒有什麼不好,而所謂的好是針對以利於人類生存的關聯點,只是目前宗教的參政多半是被政治所綁架,而利用宗教所產生的效應,擴大穩固本身政治的正當性與權力的行使。
今日主義的行使已經非單一化的資本主義、共產主義個別行使,以流行的趨勢來說,不管現在哪個國家所行使的主義,都偏向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的雙軌並行,各取其優點,而在政治上的立場上,雙方則礙於面子問題,不好明說,總覺承認另一方便會折損已方。這樣實在是錯誤的觀念。
主義的進化會隨著人類的需求而產生變化,而人類的需求則是倚賴感官,比方說,當發布老農津貼,雖然老人與農人感到受益,但是在整個社會上,認為其這樣有礙於其他發展,生活上漸漸察覺感受受到影響,這時候老農津貼有必要的重新評估,便會開始發展反對的聲音。而老農津貼這樣的制度,則是共產主義的實行與其概念的思想。
筆者常覺得概念是難以理解的東西,因為文字上無法詮釋,口語上也無法說明,例如:【好】這樣的概念,它並不是單一每一個個體,卻符合每一個個體,但在個體上,對於【好】這樣的概念有著各自的解釋與詮釋的空間,而也無法用什麼是【好】去涵蓋每一個個體。也因此【概念】是無法被詮釋與難以理解,只能從感受來察覺。
但是若是一個不管什麼主義在其內部,能製造或是行使【好】這樣概念的意涵時,則可以產生巨大的力量,因為人類嚮往的變就是好的感受。只要有好的感受,人們便會趨之若鶩,對於好的實行,則必須依照個體的不同需要給予滿足,但是單靠單一國家的系統是無法完成這樣【好】的概念。人類無論你跟他強調解釋什麼是好,都是無用。而必須實際的感受好這樣的東西才行。而既然主導國家強大的因素在於經濟,將好的概念這東西放進去經濟理頭時,就可以產生決定性的成果,而當好建立成一個系統時,每一家公司企業商店,便可以相互融合配合產生更大的效應,進而影響到其他國,因為【好】並非只有既定的觀念與行為,而時好的感受其行為與其系統,而是因為每個不同需求所去建立,因此所產生的效應便可以跨領域跨疆界。
而事實上宗教、主義也都是在對於【好】這樣的概念底下產生,只是當無法完成理解【好】之時,便針對什麼是【好】下其定義,並且規範,或是加以明文條例細則,以為這樣就可以達成【好】真正的涵義,其實殊不知這樣反而折損【好】真正的意涵。
【好】的定義:我感覺愉快,我感受快樂,並且不使他人感受不愉快不快樂,而滿足慾望。
慾望在許多主義與宗教中,都被認為是一個罪惡,也因此在慾望這上面給予諸多的規則與禁令,如果沿著剛剛筆者對於好的定義所下的論點,則慾望就不產生其罪惡,本來慾望就是無罪的,只是達成慾望的方式,是有可議之處。
在宗教來說,佛教是相當符合,若是去除目前所衍生的條例來說,確實是如此。其實不止佛教應該正確的來說,每一個宗教都是對於好而產生方針,但拘泥於文字上的解釋與其神秘,而使得後人鮮少能從中完整的理解好這樣的概念,這實在是一件相當可惜的事情。
今日筆者打開收音機,聽著收音機內主持人訪問來賓對於未來經濟的發展所提供的想法,均吻合筆者在去年所書寫的商業架構對於未趨勢的看法,也就是在這一篇文章中所提到,平衡概念。在未來的經濟板塊,筆者仍然抱持著,世界經濟將會被區分為三塊,以此達成較為長久的平衡性。
【異說第一篇附註】
相信有不少人對於筆者的異說第一章所下的生命毫無意義而產生反感,並以為筆者就是厭世的傢伙,筆者在再說明筆者只是對於什麼是真實而提出見解,真實並沒有好壞之分,只有狀態就是這樣,比方說石頭,碰到他的時候它是堅硬的。而你對於石頭所有的感情與想像而是在其他。當朋友送你一塊石頭,它就是一塊石頭,可是你卻對於石頭附加上去有各種不同的意義。生命就是如此,而意義沒有所謂一定的內涵,人類就只是延續生命,但在於延續生命的過程中,人類是需要有內涵才能延續的生物,也因此我們發展出生命意義這樣的東西,以產生信仰。而第二章針對的是人類如何在延續生命中的過程,感到愉快在末段提出見解。每個人對於生命所抱持的信仰都不同,並且都是固執得可以,這一點也包括筆者,雖然筆者認為生命沒有意義,但是筆者對於生命也給予信仰。
筆者很難使用簡單或是單一的概念去涵蓋整個對於人類的想法,也因此必定有許多諸多說明不完整的地方,讀者若產生不解或是有疑問的地方,可以直接提出,筆者定會儘量說明。
草書於兩千零四年 四月十四號 晨四點五十五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