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7-05-10 11:43:41| 人氣16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零歧視 共創聽障生無障礙學習環境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近日媒體報導新北市一名小學科任教師,要求小學二年級聽障生拔除助聽器,上課也不

願意配戴 FM 無線調頻系統發射器,引起各界批評。該師不瞭解聽障生學習特質與需求、不

清楚助聽輔具之重要性、更缺乏同理心。本會長年服務聽障族群,聽聞此事件深感憂心與遺

憾,係因此事件顯示聽障生所處的社會情境極為不平等,於師生關係上遭受歧視,代表教育

系統無法落實公平受教權,尚須改善。

助聽輔具的小知識

助聽器簡單來說像是一個小型擴音器,把原本聽不見的聲音加以擴大,再利用聽障生的

殘餘聽力,使聲音能送到大腦聽覺中樞而感覺到聲音;FM 無線調頻系統則像廣播電臺,老

師只需配戴發射器,發射器上的麥克風能直接收音傳送到聽障生助聽器上的接受器,即使在

有多重噪音的環境下,也能清楚接收老師的聲音。

聽見不代表聽懂

有些人會類比助聽輔具就像眼鏡,近視者戴上眼鏡後清楚明晰,聽障生戴上助聽輔具就

能聽得清楚,其實是錯誤迷思,眼睛適應鏡片是一個直覺過程,並不需要專業教師指導或進

行訓練,但聽障生戴上助聽輔具後除了聽見聲音外還必須接受一連串的語言、認知治療,學

習不同音頻所傳遞的訊息。「聽見」和「聽懂」就像社會大眾學習外語,沒有熟諳外語基礎,

聽見外語對話但不一定能夠明白其中意思,聽障生要「聽懂」聲音所代表的意義,還是需要

長期的聽能或語言訓練,才能開啟與外界溝通之路。

提升教師知能之重要性

在此事件中,首先要肯定班導師同理聽障生在助聽輔具的需求,因教師是搭建學校教育

以及學生需求的重要橋樑,須觀察學生不同的發展特質,給予不同的教學方式。本會長期與

各學校資源教室交流,發現教師針對聽障生之溝通策略或聽覺輔具知能略顯缺乏,不少教師

對於助聽器、人工電子耳和調頻系統等助聽輔具的特質或差異不甚了解,因而在溝通上與聽

障生產生誤解。建議教育當局應提供教師相關助聽輔具資訊,或辦理相關研習或個案研討,

提升教師知能,應用於聽障實務教育現場,滿足聽障生學習需求,維護學生聽與學習的權利 。

 

對於聽障教育環境之期許

本會為了協助聽障生校園學習適應,促進教師、同儕對聽障生特質的認識與接納,長年

辦理「認識、了解、協助-建立聽障生校園無障礙學習環境」校園宣導服務,每年鼓勵招收

聽障生的學校資源教室申請,透過宣導方式,希望增進師生理解聽障生限制,並學習如何以

不同管道達成與聽障生溝通無障礙的目的,更加有助未來以同理心與耐心協助聽障生適應。

期許透過理解、溝通與交流,能使教師與聽障生建立對話與同理關係,避免再有類似新聞事

件發生。


台長: 蔡本文
人氣(16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全站分類: 數位資訊(科技、網路、通訊、家電)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