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12-24 20:11:15| 人氣8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總爺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回到總爺429番地 探尋「可見與不可見的糖業地景」
「總爺429番地-可見與不可見的糖業地景」展覽,自即日起至106年3月26日(日)止在紅樓展出。本(24)日文化局特別舉辦開幕記者會,由藝術家親自導覽作品,吸引許多民眾參觀、與作品實際互動,場面熱鬧。
麻豆的歷史發展與糖的生產息息相關,自荷蘭時期起,兩者便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清領時期此地發展糖廍製糖,日治時起造糖廠,興建於1912年的麻豆總爺糖廠隸屬明治製糖株式會社。包括總爺在內,南臺灣的許多城鎮發展、地景面貌、經濟與居民生活等,都因著糖業的興盛而開展出特殊的樣態,各糖廠間仰賴的鐵道運輸,與周邊的蔗田、水道與人民的生活等,開始在城市中連結成緊密的網絡關係,不僅與周邊地景交織出豐富的自然與人文景觀,更串連起當地居民的生活和記憶,構成「不可見」的地景樣貌。
2016年初,一群對臺灣糖業現況發展擁有不同面向興趣的研究者和藝術創作者,在臺南市政府文化局的邀請下集結總爺藝文中心,策展人龔卓軍和賴依欣、創作者林彥伶、建築師陳宣誠、攝影創作者陳伯義、文字工作者黃微芬、研究者蕭伊伶等,共同形成了「糖業晶體計畫」研究團隊。他們以麻豆總爺與周邊其他糖廠為關照,從糖業特殊的地景紋理脈絡、農作的剩餘(蔗渣纖維)、勞工的日常和勞動、居民的記憶和口述為出發,連結一批今日存放於蕭壠文化園區近百年的糖業歷史檔案、文獻和影像等,展開為期一年的考掘、分析和討論。
研究團隊討論所聚焦的時代範圍為日治時期以降的糖業發展,內容涵蓋一般廣為大眾所知的日本殖民臺灣的主要方針、臺灣近代工業的基本雛形、國府遷臺後經濟奇蹟的原動力。在這段關鍵百年的時期中,糖業牽動著南臺灣城市和地景面貌的發展,並緊緊扣合著居民的生活與經濟,雖然今日全臺僅剩下兩間糖廠仍在運作,但曾經大量且緊密存在著的糖廠、鐵道和蔗田,在今日仍交織構成可見與不可見的地景與精神樣貌。
「總爺429番地-可見與不可見的糖業地景」展覽即呈現出近一年來團隊的階段性研究與創作。紅樓一樓展場主要展出團隊邀請社區居民共同進行的蔗渣纖維的再生與創作、糖廠勞工的口述與記憶,以及歷史影像的修復和再現;影像作品包括曾吉賢導演的紀錄片《沒有糖廠的副廠長》與創作者邱懷萱於總爺藝文中心駐村期間的創作作品《微型劇場:筆跡╳擦拭╳消逝之後》也將於現場播映,這些從身體、記憶、蔗渣剩餘、糖廠空間和日常影像所轉化而成的作品與文件,在糖廠已經消失的總爺場域中,形成跨越歷史時空的對話與連結,重新刻畫糖業的記憶紋理,折射出精神與勞動的樣態。二樓展場中所展出的開放性城市地景與剖面參照,以及歷史文件與檔案的編排和詮釋,則重新架構並對應了本土糖業的歷史發展,企圖探討地景意義中的生產與再生產。
本次展覽為期三個月、橫跨新舊曆年,於富有和洋氛圍的總爺紅樓展出,開館時間為每週三至週日9:00~17:00。誠摯邀請您攜眷伴友蒞臨參觀,一同回味糖廠的舊時回憶,並透過藝術創作的思考反思地景、建築和藝術的生成,提出另一種想像途徑的思考。

台長: 蔡本文
人氣(8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全站分類: 數位資訊(科技、網路、通訊、家電)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