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4-21 14:52:58| 人氣1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五指劍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武安宮「五指劍」巴圖形石器 首度借展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今年度辦理「2014鄭成功祭典暨開臺353週年系列活動」,4月29日起將於鄭成功文物館展出「湖漾巴圖-大湖文化特展」。其中,文化局特別商請下營武安宮出借供奉於正殿神龕5支神器,亦是地方俗稱「五指劍」的「巴圖形石器」進行展出。為求慎重,策展單位並於今(20)日前往武安宮裝箱運往展場佈展,廟方也隆重上香稟告主神,保佑展覽順利。 文化局表示,「湖漾巴圖-大湖文化特展」聚焦展出臺灣的史前文明-大湖文化。距今約3,300年前,臺灣西南部海岸出現一群擅長燒製黑陶的史前人民,其中並以「巴圖形石器」為該文化的代表性器物。為了完整展示「巴圖形石器」,文化局特別商請下營區的武安宮出借廟中之寶「五指劍」,搭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借展品及市府收藏,預計共展出11件「巴圖形石器」,堪稱是該類文物迄今為止在國內的唯一一次最完整展出。 武安宮主委戴清水表示,這次商借出鎮宮之寶「五指劍」,管理委員會特別慎重向主神「武安尊王」擲筊請示同意後,才答應出借。戴主委指出,武安宮「五指劍」於民國58年間,由村民戴秀雄和王忠正義在武安宮西方的臺19線公路旁溝渠挖而出,各自帶回收藏。民國61年經神明指示這5支石器需供奉於武安宮,2人才將石器捐出,保存於武安宮中,並由道士在器表上畫上符令,成為祭祀神器。 本展策展人朱正宜博士指出,巴圖(Patu)一詞源於紐西蘭毛利族,是一種匙形而扁平的手持器物,有石質、木質、骨質等質地,長度約20-50cm,用於戰爭的武器、酋長的權杖,或是祖靈的法器。臺灣的巴圖形石器主要分布在臺北盆地和嘉南平原,長度從13公分到近80公分皆有,唯過去主要用途係作為耕種農具?或是防禦武器?還是祭祀禮器?學界迄今無定論。 武安宮所供奉的5件石器由於狀似巴圖,學者稱之「巴圖形石器」;巴圖形石器是目前臺灣所發現最大型的史前磨製石器,學術上另有「冠頭石斧」、「匙形石斧」、「匙形大鋤」等別稱。5件石器的長度約介於60-80cm,厚度約2cm,這幾件巴圖形石器是由青灰色的變質砂岩磨製而成,質地均勻且器表光滑,有明顯但不是很發達的片理,部分石器有製作時產生的局部片狀剝離現象。學者指出,這5件石器的出土地點緊鄰多處史前遺址,其中與右武衛遺址的地緣關係最為密切,根據遺址出土的陶器器型及巴圖本身型制特徵推斷,武安宮的巴圖形石器年代與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烏山頭遺址相當,距今約2,800年至2,000年之間。這5件巴圖的模磨工精細且大而完整,出土時側邊豎立相靠,加上石材(變質砂岩)不是本地出產,在石器時代應是貴重物品。 文化局長葉澤山指出,由於武安宮所保存之5支器物,器形巨大而完整,件件製作精美,是相當難得一見的重要文化資產,本次的展出特別感謝武安宮戴主委與所有委員的用心促成,不僅讓特展增添光彩,更讓市民朋友及所有國人都有機會一睹歷史文物。葉局長說,「湖漾巴圖-大湖文化特展」蘊含著臺灣西南部西南平原先民的足跡,也是臺南發展史中不可或缺的拼圖,此次特展運用近年來考古發掘的成果,拼湊出大湖文化的生活樣貌,該展將自4月29日起至10月31日於鄭成功文物館舉行,歡迎大家屆時踴躍前往參觀。

台長: 蔡本文
人氣(1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