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10-03 00:12:28| 人氣10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成大教授林弘萍中孔洞研究 榮登Chemical Society Review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千秋報】成功大學化學系教授林弘萍在中孔洞材料領域的研究,學術成就非凡,享譽國際,著名的Chemical Society Review《化學學會評論》期刊特別邀請他撰寫「合成中孔洞氧化矽奈米顆粒(Synthesis of 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論文,並刊登在五月份的封面內頁。他研究的中孔洞材料,可應用在半導體尾氣的吸附劑,也能做為生醫材料,運用在抗敏感性牙膏已接近量產的階段

 

林弘萍教授畢業於成大化學系、化學系研究所,一直專研中孔洞材料,在他就讀台大化學系博士班時,就發現中孔洞材料可以改變形狀,從一般顆粒狀,改變為 管狀,發現孔洞的形狀可以控制,是極具創見的發現,當時這個發現就刊登在1996年的Science期刊,從此他更投入中孔洞材料領域的研究,後來又陸續發表了50篇以上的國際期刊論文,並且獨創性發明了中孔洞快速自組合法,軟式及硬式模板法等,他在這個領域的研究,貢獻驚人。

 

他說,一種材料可以經由許多合成方法得到,但被應用最廣,通常是最簡單且經濟的方法,所以他不斷研究低成本的材料,以及簡單且經濟的合成方法。

 

林弘萍教授表示,中孔洞是非常熱門的研究主題,中孔洞的理論是有機物與無機物結合,利用燃燒將有機物燒掉,就可以形成孔洞,而他研究的中孔洞是奈米尺度,中孔洞氧化矽奈米顆粒之型態、尺度、均勻度及分散性的操控度,決定了它在催化、吸附、高分子填充物、光學元件、藥物傳輸,及生醫方面的應用發展。

 

他在「合成中孔洞氧化矽奈米顆粒」這篇論文中,回顧並且探討中孔洞的合成技術,包括快速自組合法,軟式及硬式模板法,改良的stöber法,溶解再結合法,和氣凝膠法等不同的合成方式,製備具各種介尺度結構、高分散性、與粒徑大小可調在幾百奈米範圍內的中孔洞氧化矽奈米顆粒和空心球。就目前實際的用途而論,中孔洞氧化矽奈米顆粒於高效能催化反應,抗反射塗佈,透明的高分子複合材料,藥物釋放與治療上都展現出極高的應用潛力;是一篇極為重要且具參考價值的文章,對未來中孔洞材料之前瞻發展極有影響力。

 

除了在國際頂尖期刊有著傑出的表現,林弘萍教授仍忙碌在實驗室中利用各種材料藉以合成中孔洞材料,諸如他利用稻殼、稻草、木賊等回收的植物,燒成中孔洞材料,也發現水中矽藻含有氧化矽,是天然中孔洞材料。

 

此外,他也將研究成果實際運用於產業界,例如他把中孔洞做成廢氣吸附劑,半導體工業製程會產生PH3(磷化氫)SiH4(矽甲烷)、阿摩尼亞…等有毒廢氣,林弘萍教授技轉吸附劑的技術,和臺禹科機公司一起合作,生產廢氣處理機台,為環境盡力。

 

另外,他也研究將中孔洞材料運用在抗敏感性牙膏,已經接近量產的程度,也曾經將中孔洞材料應用在抗反射薄膜,塗佈在眼鏡表層,或是智慧玻璃窗的應用等。

台長: 蔡本文
人氣(10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