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12-20 18:04:06| 人氣17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臺灣首府大學講座教授歐用生 與南大學子分享學思歷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千秋報【記者蔡本文/台南報導】 通識教育的目的,是擴闊學生視野,提倡多方思考,發掘不同審視角度,有效推論角度間的邏輯、經驗關係,建立合理識見。為培養此一視野,國立臺南大學於1220日上午10時特邀臺灣首府大學講座教授歐用生,蒞校與學生分享「黑暗中書寫-我的學思歷程」之議題,期望透過歐教授之豐富經歷,能開啟學生更多思考之視角。

        歐講座教授開場以太陽神之子Orpheus神話為例,指出處於黑暗之中時,五感較白日敏感,思維也較白日集中,相較於白日,具有不同的思考方式;「透過神話,我們也知道了真實的不可見性」,歐教授表示,黑暗中也能得到啟示,舊的概念、習慣性的作法將在拋開舊有思想後,會有不同發現。

        「關掉燈光,拋掉原有的定義和區分,看看可以看到什麼?(Greene,1995)」,歐講座教授引用此話,並以「教科書」、「課程」的定義為例,指出人要學習將自己放空,拋掉偏見,跳脫平時思考之框架,才能有更多學習的空間,將白日思考轉換成黑夜思考,會有更多收穫。歐講座教授以「越能夠捨得,她的畫作會越來越奇特,好像畫本身在畫自己」、「作曲家並沒有作曲,並沒有指引曲應該怎麼譜,而是曲譜在引導作曲家」、「好的研究也像作曲家,讓文字來引導他,就像文字自己走進書頁」為例,指出研究是色彩繽紛的工作,研究文本就是在說明顏色,文本的各種顏色,才是最顯著的顏色。他也提到,並非依照自然科學的方法才能做事,研究是祈禱,是靈性深層的行動,以回應內在精神的渴求。       

        談及台灣課程研究的歷史發展,歐講座教授將之分為四個時期,分別為:翻譯借鑑時期、社會科學典範時期、多元典範時期、國際化時期。在國際化時期,他解釋了全球化的台灣現象,現正面臨國際競爭的激烈、學力下降的危機、全民壓力的加劇、城鄉差異的擴大,以及國家認同的危機,在受到如此限制的情況下,台灣又該如何自處?在學術方面,他表示,雖然台灣在數學素養上位居首位,但閱讀素養及科學素養相較於其他國家是有進步的空間。歐講座教授期望能透過課程政策的參與,如教科書開放制度、教科書之編輯與審定、課程標準修訂、九年一貫課程改革、新課綱基礎研究等,或者是建立課程對話平台,如課程與教學學會、教材研究發展、課程刊物的總編和編輯等,改善現今閱讀素養、科學素養的情形。

        演講結束前談及「生存美學」,歐講座教授提到,生存美學是自己創造的,並勉勵在場學生:「每一個人都是藝術家,要應用一系列創意、試驗的方式,將自己塑造成藝術品」,期許學生能透過不同的思維,追求不同的可能性,活出自己。       

        歐用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曾任國民中小學教師、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授兼教務長、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主任、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校長、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教授、日本東京大學客座研究員;現任台灣首府大學講座教授、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名譽教授。專長為課程理論與課程研究、課程社會學、課程決策與領導、潛在課程、課程改革、社會科課程,並有多項著作,如:課程研究方法論-課程研究的社會學分析、課程發展的基本原理、教師專業成長、新世紀的學校、課程改革、課程典範再建構教科書之旅、課程領導-議題與展望…等。

台長: 蔡本文
人氣(17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全站分類: 不分類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