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YBEING 樂活城市新聞/記者古秀美/台南報導)
大腸閉鎖是因為胚胎時期結腸形成出現問題,造成完全阻塞或者兩端無法接合。腸道閉鎖症的發生部位以結腸最為罕見,大約每40,000至60,000嬰兒中才會有1個案例。
成因:
一般認為腸道閉鎖症的原因是胚胎中腸道血管異常所造成之血液供應缺乏。除了先天無血管供應之外,其他一些與解剖學上的疾病,包括:腹裂、腹腔內疝氣、腸套疊、腸扭轉以及血栓梗塞,都有可能使正常腸道組織壞死、再吸收,最後行成癒合的盲端腸道。此外,若產婦在產前有服用造成血管收縮藥物的習慣,也是腸道閉鎖症的危險因子之一,常見的藥物包括:古柯鹼、安非他命、尼古丁或麻黃素類藥物(鼻塞), 及咖啡因等
臨床表現:
胎兒時期時,可由產前超音波發現腸道阻塞或是某段腸道擴張。也有些會出現羊水過多症。出生之後,胎兒無法解出胎便並伴隨腹部逐漸膨脹,此時可藉由肛門指診來診斷:肛門外觀是正常的,指診會發現灰白黏液而不是深xx胎便,這意味著前段腸道的阻塞甚至閉鎖,導致胎便無法由肛門排出。
腹部X光可看到某段腸道膨脹,直腸沒有腸氣出現,這意味著某處腸道阻塞。手術前的評估包括顯影劑灌腸攝影,這可以協助外科醫師定位腸道閉鎖的位置,並且排除其他造成腸道阻塞得可能疾病
治療:
大腸閉鎖症的手術適應症是腸道完全阻塞。手術的目的在於解除腸道的阻塞並且恢復腸道運作的通暢(例如切除腸道病灶或大腸造口)。手術的適當時機取決於患者的臨床狀況,包括是否有其他先天異常或相關疾病、閉鎖腸道段的長度與位置、確診時胎兒的年紀、甚至手術醫師的經驗。罹患大腸閉鎖症的新生兒因為腸子膨脹水腫造成全身生理性脫水,因此必須給予大量輸液。除此之外,手術前的前置治療還包括鼻胃管置放以減少腸內壓以及抗生素的預防性給予。
術後照護:
大腸閉鎖症的病患術後是處於脫水以及營養缺乏的狀態。脫水會導致腸道血流供應不足,再加上營養不足影響,不利於腸道吻合處癒合而增加術後滲漏的風險。因此術後儘早給予腸道外營養是很重要的。順利排氣或解出糞便後,就可以開始給予腸道營養:一般可以先由口給予糖水或電解質溶液,如果腸道適應順利的話,再開始給予母乳或者配方乳。
腸造口何時作關閉手術以及重建遠端大腸的時機取決於病人的臨床狀況。一般來說大概是6~8周後,等待腹腔內的發炎改善才適合重新評估遠端大腸的狀況。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