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好笑,剛到英國時,除了幾個日本、德國、兩個法國、一個蘇格蘭、一個西班牙朋友外,我在劍橋最常混在一起的,竟是美國人。
事情要從我參加的那個課程說起。
那個課程的全名為:International Summer School, 由劍橋大學的Board of Continuing Education所主辦。顧名思義,她是一個國際夏日學校,招收來自全世界各地的學生。和一般遊學課程比較不一樣的是,她不是一個著重在語言訓練的課程,而是包括文化、社會、經濟、政治、藝術等等各種議題的國際夏日大學。我當年選的課程是:Modern British society和Britain and Empire。招生簡章裡亦很明白告訴你:參加者必須自行衡量自己的英語能力,講師不會為英語程度不夠的學生調整授課內容;當然,也不只侷限於非英語人士才能參加。
雖說如此,我可從來沒想到會在劍橋遇到這麼一大票屬於英語母語人士的美國人。一直到扺達劍橋的第二天,大清早在劍橋大學宿舍的早餐桌上,我突然發現:我被一群美國人包圍了。
這群來自美國各地的美國人,年齡最小的才18歲,來自美東的新罕布夏,金髮碧眼、剛上大學的新鮮人;最老的已經95歲。是的,不要懷疑,當那個足稱雞齡鶴髮,走起路來搖搖晃晃的老太太朝餐桌走來,全部的人都瞪大了眼。她倒是精神十足的說:「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沒有人相信我能做如此的長途飛行,沒有人相信我能自己飛來英國,可是我辦到了!」午餐時,她又嘀嘀咕咕:「No ice! Paid for water! What kind of place is this?」哈哈哈,要到數年後,我第一次踏上美國國土、領教到美國的資源豐沛、物大地博、第一次明白中華民國的國旗歌裡「山川壯麗、物產豐隆」倒底在唱什麼後,我才終於明瞭當年那個老太婆在抱怨什麼。
和這個95歲的老太婆堪稱絕配的是另一個高大威武的老人。軍職退休的他,每天坐在餐桌的尾端,對著整桌的小鬼中氣十足的下達各種指令:「把馬鈴薯傳給我!把生菜傳給我!」整個課程結束時,大家各自帶著自己的行李,在宿舍門房附近等待計程車時,他推著一個木製推車(上面是一塊方形大木板、下面有四個輪子),上面推滿了小山似的行李,陣容浩大到令我這個準備在英國待半年的人都要倒抽一口冷氣!
另外教我印象深刻的是一群來自達拉斯的美國人。他們的年齡層在40~60間,
有男有女,其中好幾個是好朋友結伴同行。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個原因是:問他們來自哪,他們總是回答:達拉斯。請注意,他們既不說美國,也不說德州,而是說達拉斯。這代表什麼呢?對他們而言,達拉斯幾乎代表全世界啦。很多人批評美國人太自我為中心,也不能說沒有道理。美東人的驕傲大概是全世界聞名的,德州人亦惶不多讓,大概又以達拉斯人最具代表性可見一班。
但我還是和他們成了好友,尤其是好幾個中年太太。當年45歲左右的她們,在得知我的年齡後,無不嘖嘖稱奇,還直說我對她們而言,簡直是個Baby。又她們在我這個年齡時,決計不敢一個人大老遠飛到英國云云。促成我們開始熟起來的原因是,一次在廁所補妝時,有人突然提及劍橋宿舍的門禁。是的,不要懷疑,雖然所有參加的學生均在16歲以上(在歐洲許多國家,16歲即代表成年),宿舍還是規定所有住宿者必須在12點以前返抵宿舍,因故要外宿或遲歸者必須去門房那報告、登記、拿配用鑰匙等等。這個話題一被挑起,一票女人當場開起廁所會議,吱吱喳喳的好不熱鬧,立刻把劍橋大學女廁變成高校女子廁所般。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個忍不住感嘆:我好像回到高中時代哦。
既便當時的我仍處於20 something, 高中有門禁的歲月亦可以說是昨日夢已遠,就不難想像這些年過40的女人為何如此感嘆。特別是其中有個太太,當年她是45歲,在結婚超過20年,有了六個小孩後,卻在當年離婚了。她一直對我說:她來自一個保守的摩門教家庭,結婚的時候永遠沒有想到會走到今天這樣的局面。45歲了,有六個小孩,離了婚的她還能做什麼?但這就是人生。
沒課時她們喜歡呼朋引伴到處玩耍,精力旺盛的程度絕不輸給年輕人。去Cinderella Disco的點子* 也是她們想出來的。而我是不管去哪,只要她們提議,我都說好。久而久之,大家都喜歡找那個叫Sunny、不管去哪都說好的女生出去玩。
還記得在一個夏日的午後,她們找我去劍橋撐船。我們帶了白酒、起司和法國麵包,連午餐都沒吃就出發。在河邊一群女人為了哪個船夫比較帥而爭吵不休。上了船後,船在身穿白襯衫、黑色吊帶褲、頭帶圓頂帽的年輕帥哥船夫控制下,緩緩行去。本來應該是很詩情畫意的一件事,一群人硬是又吵又鬧的,只差沒把船給弄翻了。大家喝光了帶去的白酒,吃了起司和麵包當午餐,末了其中一個太太,還親了帥哥船夫、帥哥船夫被迫親了在場所有女仕作為回報…。
我們就這樣享受了一個難得、卻一點也不幽靜的劍橋夏日午後。一個原本看似愚蠢的觀光客活動,因為這群來自美國、童心未泯的超齡大兒童的陪伴,成了我永生難忘的回憶。
備註:
1.請參考本台《【英國‧英國】不說話,他們就是不說話》一文。
2.回台灣後,連續好多年還一直收到這群美國朋友的來信:感恩節、聖誕節、新年、孩子們的教會活動照片、源源不斷的問候…持續的溫暖了我的心房。
3.這張圖片裡的劍橋不像是夏天,倒比較像秋天。圖片來源:
http://www.tourismcambrid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