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讀吳祥輝的《芬蘭驚豔》開啟了對芬蘭的初步認識。爾後,多次聽聞國際各項教育評比,芬蘭皆名列前茅。最近,讀了陳之華的《沒有資優生-珍視每個孩子的芬蘭教育》以及《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兩本書,心中感慨萬千。
身為老師與家長,我直接參與孩子的教育,但卻有許多使不上力的時候。比方說畢業時讓學生從第一名領獎到最後一名,大家都知道愈慢上台,就是成績愈差,那麼,即使上台,會開心嗎? 為什麼要搬市長獎,議長獎,校長獎...等,我好希望可以是最佳創意獎,最佳人緣獎,最佳服務獎之類的,今年六年級畢業時,我和同學年老師表達了這樣的念頭,自己都覺得荒謬,這些獎行之有年,誰會理我這異想天開的奇怪想法?
地處亞洲的台灣與中國,和日本,韓國一樣,都是人口稠密,競爭激烈的國家。從小,就學著力爭上游,有學生,直言爸爸說要踩著別人往上爬,又說,考不上台大就不要回來了...為什麼對孩子說這樣重的話? 大家的心目中,學校是有好壞之別的,喜歡給學校,老師分級,甚至對學生也是如此,為什麼要這樣做?
這樣一個比較與競爭的社會氛圍,對一個成長中的孩子,究竟適不適當?芬蘭無所謂名校,學生都可以就近讀家附近的學校,未來學術或職科的選擇,每個人都表示尊重,不會有誰高誰低的問題。這也是我們十二年國教的理想,但真的校校都均質化了嗎? 補習文化為何如此興盛? 讓國中與高中學子,放學後還要揹著沉重的書包去補習,可憐的孩子們。
我家孩子一向不補習,現在哥哥上了高中,聽說大家都在補,甚至有同事的孩子,補完習回到家已半夜12點了,或是,犠牲週末坐火車去補習...聽到大家補習的「壯烈事蹟」,不禁緊張了起來,若我們堅持不補,真的可以嗎? 為什麼教育會辦到讓人人不補不心安?台大校長楊泮池說:「沒有補習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改。」如他所言,那麼台灣的教改離成功之路還非常遙遠...
芬蘭的教育,舉世聞名,背後,原來是社會上公平與正義思想篤實的實踐。他們珍視每個孩子,希望孩子能健康,正常的成長。對啊!如果人生真的有如一場賽跑,那絕不是短短的百米衝刺,而是一場看不到終點的超級馬拉松,而且,對手不是別人,永遠都是自己。我們不是要跑得快,而是要跑得穩,跑得持久,用最美而從容的姿態,一步一腳印,走自己的路。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