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8-29 17:14:06| 人氣6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幼兒的社會情緒及行為發展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記者姜勃智、洪志明、陳文男/台南報導】 

 由成大醫院副院長張智仁主持、精神部精神科主任紀美宏醫師為主講的記者會29日熱烈展開。紀醫師表示3歲半的小男孩小華剛進幼稚園小班1個月,老師發現他的行為跟其他小朋友不大一樣 ,總是自己一個人玩車輪子,不參與其他活動。當老師和同學接近想要找他說話時,就畏縮到角落,低頭不理會,這1個月來幾乎沒聽到他開口說話。不論是上課或吃飯休息時間,小華常坐不到12分鐘就起來走動,甚至跑出教室,沿著校園裡的小池塘一直繞啊繞地跑;當老師提醒該做的事情時,小華總是好像沒聽到似的。老師跟家長提起小華的諸多狀況,建議去看心理醫師評估,如何幫忙小華。因為老師講了很多次,媽媽在半信半疑之下還是帶著小華來到兒童精神科門診。在診間,媽媽告訴醫師,小華的身高體重都很正常啊,在家裡都乖乖地看電視也不吵,跟爸媽頂嘴時「不好」、「不要」的講得好流利,哪裡有問題?!但是說不擔心是騙人的。媽媽講著講著就哭了出來,這時坐在一旁的小華突然哈哈大笑了起來。 

 醫師告訴媽媽,小華社會情緒方面的發展的確有狀況,難理解他人感受、與人互動困難,也幾乎沒有注意到其他人在做什麼,自己還有一些儀式化行為及特別的玩遊戲方式。在醫師建議下,媽媽帶著小華參加由心理師帶領的團體心理治療,學著怎麼去和小華互動溝通、玩遊戲、建立生活常規。半年過後,雖然小華還是比較「慢熟」,但已可以跟上同學步調,自己吃飯、收拾東西、一起玩軌道車子,有時回家還會主動找媽媽一起看故事書、跟媽媽講學校發生的事情,甚至在母親節給了媽媽一個大大的擁抱! 

 成大醫院兒童精神科主任紀美宏醫師指出,包括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自閉症等神經發展疾患,在幼兒階段常有社會情緒發展上的困難及特定的行為表現,也常會合併有語言、認知、動作方面的發展遲緩,甚至因多重的發展遲緩,反而不易被辨識。社會情緒發展,是孩子對自己的狀態、情緒感受的覺察及表達能力,與環境接觸到的人事物的互動、理解及回應溝通能力,對團體規則及社會規範的接收及配合方式,關係到孩子之後的人際關係、道德價值觀,以及情緒調節能力等。紀美宏醫師指出,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溝通及與人溝通的方式各有不同,依年齡來分的行為重點可供參考:一、1歲前後:已有分辨、對照顧者及陌生人做出親疏反應的能力,能享受與人之間的情緒交流,有模仿行為,也有主動引起他人注意及表達需求的非口語溝通能力。二、3歲左右:已能察覺旁人的部分情緒及手勢動作並做出回應、對參與他人活動有興趣,遊戲內容是有想像性、互動性及扮演成分的,如扮家家酒,並能理解且遵守簡單的團體規則,也可以透過安撫、轉移注意力來調節情緒。三、6歲前後:可以自在參與同儕活動,合作、分享並配合團體規範,運用口語及非口語的溝通能力處理問題及調節情緒,並能清楚表達需求。因此,若幼兒成長過程中未出現該年齡層應有的社會情緒行為表現,應儘早接受專業人員之評估,以即早釐清原因及接受應有之療育。 

 隨後,本報姜記者提問?幼兒脾氣不好,又唱反調,與基因有否關係,紀主任表示,先天、後天多少均有相關。

 
相片:成大醫院精神科紀主任於盛會中,針對幼兒發展向媒體善盡解析廣受讚賞。(記者姜四海現場攝)

台長: 新任社長 姜四海
人氣(6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