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4-25 17:51:45| 人氣3,089|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在大象男孩與機器女孩之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沒錯,最近部落格上,許多人紛紛發表了「大象男孩與機器女孩」的觀後感。

拜媒體聯播所賜,昨天完整地看完這部紀錄片,很感動。只是在感動之外,隱約覺得少了點什麼。與故事無關,與孩子無關,與孩子的阿嬤父親或者社工老師都無關。那點「什麼」,是傳媒在建構社會議題時的淺薄,就算掩蓋在賺人熱淚的故事之下,依然無法掩飾的空洞。

透過紀實鏡頭,我們看見兩個(或者兩個半)勇敢的小戰士如何在生命裡掙扎,也看貧富差距、文盲仍舊存在的真實。我們看見正常人對於生病的孩子在鏡頭前強壓著敵意(多半是因為不瞭解而害怕),也看見目前社會福利制度的不健全,甚至連基層通報系統都隱藏潛在問題。我們看見幸好社工老師的幫忙(然後也鬆了一口氣告訴自己幸好這世上還有這種人),也看見自己的無力感與罪惡感。

我們好像看見很多,又好像什麼都沒看見。原因是,在商業贊助下的拍片計畫裡,鏡頭建構出來的紀錄真實必須服膺企業的社會行銷目的:募款。另外,考慮媒體聯播時數有限,所有的故事必須在一個小時(含工商服務時間)之內說完。

當然如果你想更深入瞭解大象男孩與機器女孩的故事,可以閱讀商業週刊的專題報導。然後明白無論是文字或影像,媒體企圖建構的社會真實如此貧瘠。不僅沒有因媒體特性展現出不同層次,更明確地指向同一個目的:為了讓更多身心障礙的孩子得到救助,請支持黃金早療募款計畫。

我深深相信撰文者以及紀錄片導演,都希望透過自己的紙筆鏡頭喚醒大眾對這個議題的重視。但經過編輯過濾以及剪接抉擇等制度性裁決之後,創作者內心原始的運動力量所剩多少?我們有沒有因此對唇顎裂或者腦性麻痺更加瞭解?知不知道目前哪些單位對於身心障礙或早療進行著哪些計畫?我們該如何對這個社會問題產生具備行動力的意識?當我們認識甚至自己擁有一個這樣的孩子時,究竟該怎麼辦?

祥祥與珊珊還是打動了我,他們是多麼令人心疼的孩子。想為跟他們一樣的孩子盡一點力,想讓更多人能看見這個計畫。於是我上網瞭解捐款方式。錯愕的是,有心沒用,你得有錢。支持募款的兩種選擇為一次捐足24,000元或以分期付款方式每月資助2,000元。當然,如果你沒錢,那就放棄資助早療兒童,幫天主教福利會的小朋友換部新車吧!

當然,愛心不應挑選對象。只是我才明瞭,公益原來也有門檻。

究竟有多少人透過了這次的紀錄片以及媒體聯播認識了遲緩兒與早期療育的重要性,或者,這只是又一次消費大眾惻隱之心的商業行為?在商業運作的邏輯下,過了三個月,你還記不記得他們?

祥祥、珊珊或多多絕不是個案;而同情心,也不該成為消費標的。

媒體工作者的專業,不是僅在於挖掘出這些賺人熱淚的故事或側寫社會底層的破舊窮困。故事是個起點,是召喚社會意識的手段,但得到注目之後呢?有沒有深耕該議題以建構民眾的認知,有沒有策略性的建議以善盡社會公器的責任?媒體的目標不該只是在多短的時間內達成多少金額的捐款數字,更不該將善心資產階級化,成為貧富差距的另一種暗喻。

媒體該做的,是真正將這個議題的種子種在社會成員的心中,發芽,生根。這個社會需要的,是對公益參與真正產生如大樂透般的民眾熱情,以及對社會議題真正提出深度分析探討與教育的專業媒體,而不是一次又一次的新聞推擠效應與樂隊花車,到頭來,社會議題變成消耗品。

也許比起每天新聞裡鬼打牆似的政治口水或娛樂八卦,此次媒體聯播的「義舉」值得肯定。但我天真的以為,深切的期許搞不好可以稍微將視野拉開,溫習溫習已成為教科書樣版名詞的專業意理,或者為媒體工作者曾經擁有,那一點點來不及壯大就成了餘燼的社會熱情,重新丟入幾顆火種。

很天真,我知道。
但不能沈默。


【延伸閱讀】

商週專題網站: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event/2006/atwn2face/story/

大象男孩與機器女孩部落格:
http://spaces.msn.com/2006atwn2face/


台長:
人氣(3,089)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αμγογα
我覺得你這篇評析寫的很棒、很中肯

將我那些模糊的感覺也都清楚的寫出

其實這支片子的導演算是我的好朋友

只是很遺憾

一直沒有時間跟他聊到這一方面的感想

可以轉貼你的這篇文章在我的台裡嗎??



讀到一篇好的文章 很開心
2007-02-28 17:16:44
謝謝你!

只要註明出處
歡迎轉貼 :)
2007-03-06 19:44:0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